07.27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九十年前(1928年7月26日),紐約的一個嬰兒發出了他第一聲啼哭。在餘下的七十一年中,他的天才、他的靈感,他對電影藝術反傳統的演繹,使他成為備受尊崇的大師級導演,也帶來了一些不解和諷刺——當然,到今天這些大可輕輕拂去。定格在人們印象中的是一張徠卡相機的自拍,和一個傳奇的名字——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從1950年初開始拍攝電影,到1999年去世,庫布里克只拍攝了13部長片,卻讓他青史留名:從《巴里·林登》裡對色彩、光影和空間的微妙把握、到《閃靈》裡展現的瘋狂的精神世界、再到《發條橙》裡對暴力、人性以及人的異化進行的深度探討......無一不令人印象深刻。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巴里·林登》、《閃靈》、《發條橙》海報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一起回顧的是另一部影史經典,庫布里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的《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該片imdbtop250榜單中排名176,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中排名33。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奇愛博士》的副標題為“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稱得上是一筆黑色幽默

1945年7月16日,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目睹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在最初的激動過後,面對巨大的蘑菇雲騰起在沙漠上空,熟諳梵文的奧本海默援引2000年前的《薄伽梵歌》中的詩句:“我已成為死神,三界的毀滅者。”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試驗

世界毀滅的陰雲第一次如此靠近我們的頭頂。特別是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劍拔弩張,核戰爭的威脅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全球經濟、政治、乃至精神文化。上映於1964年的《奇愛博士》即以核戰爭為題材,以幽默荒誕的筆觸描繪了核戰爭的恐懼,還有更深層次的,人性和人類文明的危機。

劇情上大概來說,美國的一位空軍將領懷疑蘇聯正在策劃陰謀,因此擅自下令對蘇聯實行核彈轟炸。在飛行過程中,蘇聯領導人威脅說一旦遭到入侵,將會啟動毀滅地球所有生物的“世界末日裝置”。圍繞這一危機,形形色色的人物上演了一出荒誕的劇目。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令人好奇的是,本片的主角、戰爭狂人“奇愛博士”對蘇聯的威脅不屑一顧,認為末日裝置不可能發揮作用。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人類如何才能避免相互毀滅呢?

核威懾為何失效?

我們不妨從核威懾最初的模型入手,並用一棵博弈樹來表示。假如美國先行,如果不發動打擊,保持現狀,雙方都不得分。如果美國進攻,蘇聯用常規手段回應,那麼美國得1分,蘇聯負1分;若蘇聯啟動末日裝置,雙方各負100分。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相繼出招的博弈樹

在這個博弈中,美國向前展望,預計自己的進攻不會觸發末日裝置——這樣做的結果對蘇聯更不利。因此,進攻意味著它能得到1分,不進攻則什麼也得不到,是0分。結果是美國一定會進攻,而蘇聯一定不會啟動末日裝置,正如奇愛博士所言。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上述情況是假設美國先行,如果蘇聯先行呢?如果蘇聯領導人瞭解博弈論,他們就會率先提出自己的回應規則:“如果美國人進攻,我們的回應就是啟動末日裝置。”一旦實施了這個威脅,博弈樹就改變了。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存在威脅時的博弈樹

這樣一來,美國人在兩個結果中進行取捨,最終會選擇保持現狀。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規則必須在對方採取你打算加以影響的行動之前生效。一旦被人佔了先機,不管是無條件的行動,抑或威脅與許諾,都將無濟於事。

在《奇愛博士》中,蘇聯在星期五就安裝好了“末日裝置”,卻非推遲到下星期一才告訴美國。偏偏就在這個週末,美國空軍將領傑克·D·裡珀(Jack D. Ripper)下令他的飛行中隊發動了一場核攻擊。就這樣,蘇聯的阻嚇裝置由於對方毫不知曉而未起到任何作用。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那麼,如果蘇聯人在事先已經給出了威脅,是不是就萬無一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建立有效的核威懾

實際上可能出現兩種錯誤。第一,這個威脅可能失敗。如果美國人對蘇聯人估計錯誤,貿然發動了進攻,那麼全世界都將毀滅,蘇聯人會後悔當初居然安裝了這麼一個東西。

第二,這個威脅即便在不應該付諸實踐的時候也會實施。假設傑克將軍的飛行中隊在中途返回了,而這個消息遲遲沒有傳到“末日裝置”那裡......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基於兩種錯誤帶來的危險,蘇聯人似乎絕對不會依賴這樣一個代價驚人的裝置。美國人就認為,到了最後一刻,蘇聯人還是有著撤銷末日裝置的權力和意願。蘇聯人的核威脅也就失效了。

我們的問題並沒有到此停止。核威懾是真實存在的,其中必然有它的原因。

其實,雖然表明戰爭必然爆發的確定性的威脅並不能讓人信服,但表明戰爭可能爆發的風險概率卻可以變得可信。假如美國人不肯退讓,就會出現一種風險,而不是一種確定性,表明末日裝置可能啟動。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了這個威脅的程度,從而使蘇聯覺得這個威脅比較容易承受,因此在美國看來也更加可信。

這一方法可被稱為“小步前進”。在這裡,每一步都包含一定程度的風險。美國人的每一次不讓步都會加大爆發世界大戰的風險;而他們的每一個小的讓步則都會減少這個風險。通過一定的機制,蘇聯人可以製造一個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的核威脅。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赫魯曉夫(左)與肯尼迪(右)掰手腕,比喻冷戰時的美蘇博弈

怎樣創造一個包含風險的威脅呢?由於篇幅有限,小編在這裡簡單介紹。

一言以蔽之,你需要讓對手明白,這不是“假如你不服從我,就會出現我會這麼做的風險”的問題。相反,這是“假如你不服從我,就會出現不管到時候你我會不會感到後悔,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的風險”的問題。或者說,你的機制中包含一個“骰子”,用來決定最後的結果。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具體來說,蘇聯人可以聲明,總書記並不是核威脅的唯一的參與者,他的決策由一套官僚機構負責實施。這個機構在某方面並沒有那麼靈活,甚至有它自己的衝動。這也意味著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蘇聯領導們的控制。美國人確實應該認真考慮進攻的後果了。

就《奇愛博士》這個故事而言,最後的結局如何,留給大家自己去親身體驗,小編保證,其黑色幽默、絕妙諷刺絕對會讓你大呼過癮。

當然,這部影片並不是只與博弈論相關,它的主題是多元的:雄性暗示、納粹思潮、社會隔閡、人性的瘋狂......這些元素在庫布里克的手筆下躍然於熒幕之上,熠熠生輝。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距離大師離開我們接近二十年了。在二十一世紀漫長的和平年代裡,社會欣欣向榮,我們越來越有能力保護自身不被大自然傷害。然而,這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越來越容易相互毀滅呢?

這大概不是博弈論的專家能夠完全說明的問題。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緬懷大師

(本文中的博弈分析,節選自《策略思維》一書。)

END


迪克西特教授與奈爾伯夫教授合著力作《策略思維: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競爭》已於2013年4月出版上市。

覽影閱世|我們在瘋狂中走上毀滅之路

耶魯大學教授奈爾伯夫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克西特的這本著作,用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沒有經濟學基礎的讀者展示了博弈論策略思維的道理。

本書以講故事取勝。它的學術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開設的“策略博弈”課程。簡而言之,這是關於瞭解對手打算如何戰勝你,然後你戰而勝之的藝術。怎樣打贏一場網球,少數如何戰勝多數,為什麼要“喜愛”你最討厭的對手等等,都在討論之列。

這是一門新興的策略科學,由一些簡單的基本原理組成。不同背景和行業的讀者如果掌握了這些原理,運籌帷幄取得勝利的本領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