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梁朝偉又雙叒貢獻爛片了。

繼《擺渡人》、《捉妖記2》之後的爛片《歐洲攻略》,上映三天,豆瓣評分穩定在3.7。

沒辦法,劇本本來就爛得要死,還得帶著唐嫣、吳亦凡這兩個面癱,梁朝偉又不是神仙。

何況,他都已經56歲了。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網友“就醬飄a飄”評價這張海報說:“居然在梁朝偉身上看到油膩感,嘖嘖,歲月啊。”

《歐洲攻略》目前的票房只有1.34億,且後繼綿軟無力。

不過,《歐洲攻略》再怎麼爛,觀眾總還是買了單的。

而同一天上映的《最後的棒棒》,票房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棒棒: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因重慶特有的地理特色而出現的職業,他們一般都是來自農村,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繫著兩根尼龍繩,沿街遊蕩攬活,被重慶市民稱為“棒棒軍”。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在轉業的迷茫和對轉業以後就業方向的糾結中,因為和棒棒的偶然相遇,何苦有了紀錄棒棒軍的想法。

2014年1月19日,轉業軍人何苦在棒棒師傅老黃的指引下,住進了自力巷53號,加入棒棒大軍,一邊開始了棒棒的艱苦生涯,一邊拍攝紀錄他們的真實生活。

這一拍,就是一年。

2016年,何苦將有他及老黃、老甘、老杭、河南、大石、老金等棒棒們的親身經歷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賣給了愛奇藝,獲得了2.6萬元。

據何苦說,2.6萬元是產生的商業價值,因為要開增值稅普票,要繳稅,還有一個發行代理商提走了30%,實際上到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最後的棒棒》在愛奇藝播出之後,點擊量達到2196.5萬,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甚至有了高達9.7分的評價,在國產紀錄片中,排在首位。

此前,紀錄片的票房一直不好,但是自從去年《二十二》票房達到1.7億元之後,紀錄片好像看到了希望。

《最後的棒棒》改編成了電影版,並添加了後期跟蹤拍攝的內容,於2018年8月17日上映。

可惜,上映三天,票房只有58.1萬元(截止到2018年8月19日21點51分的票房)。

口碑也下降得厲害,豆瓣評分只有6.7。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原因大概有以下四點:

第一:剪輯不好。

《最後的棒棒》電影只有99分鐘,篇幅短,節奏快,剪輯雜亂,時間線不清晰,很多轉場莫名其妙。

第二:後期配音。

很多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就是因為想看到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要的就是原始的、真實的生活。

而導演何苦拍攝《最後的棒棒》時的現場收音,很多都非常模糊不清楚,為了改善大家的視聽感受,何苦特意讓紀錄片裡的人物進行了後期配音。

但是,由於都不是專業的演員,技術難於達到要求,導致很多人物的聲音和口型對不上,真實性大打折扣。

特別是沒有看過《最後的棒棒》紀錄劇集的觀眾,會有擺拍的感覺。

非常可惜。

第三:煽情。

以前,我們看音樂選秀節目時,選手唱到高音,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唱得真好,被震撼被感動。

後來,聽多了高音,審美疲勞了,再也不覺得震撼感動了。

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的觀眾同樣如此。

不管是《嘉年華》、《小偷家族》等電影,還是《二十二》等紀錄片,觀眾都不想看刻意的煽情,大家更想要看到的是剋制,在主人公的日常行為中獲得感動,從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第四:主旋律價值觀。

按道理,《最後的棒棒》聚焦於“棒棒”這一底層人群的真實生活,並沒有什麼需要避諱的,所以,為什麼最後那一段會強行進行國家大義的闡述,為什麼要這樣編排?

想不通,為什麼《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要做出這樣的編排?

難道是為了更容易過審的妥協嗎?

這實在讓人想不通。

這一段其中的說教感,讓人非常抓狂,非常不舒服。

小七很佩服當初何苦為了拍攝《最後的棒棒》,為了深入瞭解棒棒軍,身體力行地在棒棒行業幹了一年的奉獻精神。

但是,在電影版《最後的棒棒》裡,何苦為了電影的品質,降低了對於真實感的要求,是讓人覺得非常遺憾的。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導演何苦的經驗不足所致。

也許,何苦除了向棒棒老黃拜師之外,也要找一位電影行業的師傅。

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