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變革·40年鉅變」羅江65歲棗農代言貴妃棗 自稱“比當公務員安逸”

「變革·40年鉅變」羅江65歲棗農代言貴妃棗 自稱“比當公務員安逸”

在羅江區蟠龍鎮,連綿起伏的山丘被一片果林覆蓋,青紅相間的貴妃棗便藏身其中,壓彎了枝丫。眼下正是貴妃棗收穫的季節,村民們在林中忙著採摘,然後發往各地,讓外面的人共享這豐收的味道。

然而在以前,這裡只有幾百株的老棗樹,但經過20多年,現在已經發展到全區2萬餘畝,棗農及業主大戶4000餘戶,核心區面積6000餘畝。2017年全區棗果產量8000噸,產值1.04億元,農副產品銷售3000萬元,核心區棗農人均純收入超過2.4萬元,今年預計棗果產量超過8600噸,產值1.1億元。

村民們心裡清楚,是貴妃棗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此在65歲的棗農米運達看來,種棗樹“大有搞頭”。

「变革·40年巨变」罗江65岁枣农代言贵妃枣 自称“比当公务员安逸”

65歲村民代言貴妃棗 自言種棗樹比當公務員安逸

“曾經棗樹毀在了我手上,不過棗樹也在我手上發展起來的。”8月27日,在2018四川美麗田園歡樂遊暨羅江第十三屆貴妃棗採摘節活動上,米運達當選為貴妃棗的代言人。在他的回憶中,村裡的棗樹有故事。

上個世紀80年代,村裡有數百株的老棗樹,直徑足有1米左右,然而村民們卻將這些棗樹砍了。說起砍棗樹的原因,米運達說,是為了不餓肚子,然後砍掉棗樹好種上糧食。於是,在他的帶領下,種棗樹的地栽上了水稻。

糧食多了,大家不再餓肚子,但是想要改善生活,手中必須得有票子。“後來棗子可以賣到5元/斤,比肉都貴。”米運達開始琢磨著是不是可以重新栽上棗樹。雖然大樹已經被砍,但是有從根系發出的小棗樹。

於是,米運達將這些小棗樹重新栽種。2002年,適逢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羅江抓住機遇,在這片小山丘開始大量的種植棗樹。其中,蟠龍鎮寶峰村被列為重點,樹種上選擇出本土特有樹種—“貴妃棗”,經母樹選優、科學試種後,在該村栽植培育830餘畝,打下棗產業發展雛形。

棗樹規模越來越大,種植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目前,羅江棗樹已經發展到2萬餘畝,棗農及業主大戶4000餘戶,核心區面積6000餘畝。2017年全區棗果產量8000噸,產值1.04億元,農副產品銷售3000萬元,核心區棗農人均純收入超過2.4萬元,今年預計棗果產量超過8600噸,產值1.1億元。

“前幾年,有一個村民數錢都數的睡著了,第二天起來床上全是錢。”在米運達眼裡,一顆小小的貴妃棗就是村民們致富的寶貝。村民們的棗樹少則幾畝,多則十餘畝,甚至數十畝。米運達儘管已經65歲,但他仍然種植了10餘畝的棗樹,一年純收入也能達到10萬元以上。另外,還租下了20餘畝,專門用來改良品種。他認為這“比當公務員還安逸”。

「变革·40年巨变」罗江65岁枣农代言贵妃枣 自称“比当公务员安逸”

貴妃棗產業發展 改變村民生活 改變鄉村面貌

產業發展同時帶動了返鄉下鄉創業創新,許多外出務工農民都回家種棗、創業,棗農由此住上了新房,開上了轎車,生活越過越紅火,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夢想。

寶峰村村民劉繼懷就是其中一位。8月27日,他在貴妃棗採摘節上因為種出的貴妃棗品質更優而獲得第一名,還領到了一筆5萬元的農資費用。目前,他家15畝左右的棗林,年產能達到4萬斤,每年能給他帶來10萬到12萬的純收入。

“以前我也是在外打工,1997年每月工資不足1000元。”劉繼懷回憶說,後來遇到了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好政策,於是村裡就開始種棗樹,每畝還有補貼。自己也就回家專心的發展棗子產業。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劉繼懷的家境因為貴妃棗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解決了自己和家人的就業問題,而且住房也由以前泥巴牆青瓦房,變成了現在的3層小洋房。2009年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2014年,又買了一輛;在今年,又換了一輛新車。一輛用來運貨,一輛用來出行。

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戶,完善的設施可供村民娛樂健身……改變的不僅僅是村民自身的變化,還有這裡的村貌。近年來,政府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提升基地生產水平,完善基地景區化建設,助力三產發展。堅持“以果為媒”,開啟“產業果園+休閒觀光 +生態文化旅遊”模式,成功舉辦“棗子節”已達12屆,每年棗子節吸引遊客10萬餘人,在展示了羅江地域特色產業、鄉村風貌和歷史文化的同時集聚人氣、帶動商氣。

曾經那個山高缺水,靠天吃飯,生態脆弱的寶峰村已經消失,如今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遍山棗林、交通方便、村民幸福的美麗鄉村。

“現在我們村正在開展四好村建設,還要打造5A級的鄉村生態旅遊景點。過兩年還會更加漂亮,到時一定要過來耍哦。”劉繼懷熱情的發出邀請函。

「变革·40年巨变」罗江65岁枣农代言贵妃枣 自称“比当公务员安逸”
「变革·40年巨变」罗江65岁枣农代言贵妃枣 自称“比当公务员安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