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哲学家开会讨论的竟然是……

哲学家开会讨论的竟然是……

8月13日北京大学举办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

听傅老师音频解读世界哲学大会2018

关于世界哲学大会

世界哲学大会始创于1900年,每隔5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24届。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第一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以“学以成人”为主题展开哲学研讨。

对我们爱好西方哲学的人来说,今天有一个活动是值得关注的,那就首次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时间从8月13日到20日,为期一周。

这一届的大主题是围绕着"学以成人"来作探讨,就是要靠学习来成就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他要设法开拓人的多重维度,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像这样的哲学大会,一定会分几个主题,事实上这一次分的主题跟传统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它分为:自我、群体、自然界、精神性以及传统。像这样的大会主题,每一个都有一位主席,另外再加上三到四位的发言者;这个发言者都是特别精挑细选的,有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在里面。

另外参加的一两千人怎么办呢?所以大会它设定了将近一百个子题,子题就包括我们常说的内容,有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宇宙论、人性论、伦理学、美学等等。再加上对于社会问题的各种反省,比如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真是让人觉得哲学无所不包,它可以作为学问的学问,是有它一定道理。

世界哲学大会的规模

此次在京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规模空前。大会共设5场全体大会报告、10场专题会议报告、7场捐赠讲座、99个分组会议,以及116场特邀会议、156场圆桌会议、98场协会会议、160场学生会议。

学者们会带着怎样的论文参加这样的大会呢?

问题是,一个人恐怕一辈子只能在这里面研究两三个范畴,所以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到底学者都会带着怎样的论文参加这样的大会呢?

简单来说,有三个重点要把握。也就是说,你只要在任何一点能有自己的心得或是想法,就可以写成论文了。这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材料(数据),第二个是方法,第三个是见解。

在数据方面,你要有充分的材料,才能够在上面做文章。而数据有两个特色,最古老或最新颖。

关于最古老的数据,比如说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以及相关的资料和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简《老子》以及相关的资料,就主导了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哲学研究者的论文内容。

因为这些新出土的材料,是汉代以后的学者都不知道的珍贵材料,所以它就特别值得现在的学者去特别关注、特别研究。

另一方面就是最新的材料,比如说像安乐死、同性婚姻、克隆人、人工智能等等,这都是可以跟哲学建立关系的材料。甚至还有人写过哈利波特的哲学观,或是最新的电影里面的哲学思想这些。

第二是方法。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常见的哲学方法论是用逻辑作为方法,或者用语言分析作为方法,或者用诠释学,解构主义。反正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套不同的方法论,用新的方法来面对你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新的观点。

第三点,要有见解。

这个见解有两个情况,第一种是我的见解跟别人不一样,叫做推陈出新了;或是我要标新立异,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是我的见解跟别人一样,但是我的方法不同,使用数据的结论也就不太一样了。所以,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铺陈你个人的见解。

大致上,像数据、方法、见解,就是你要做任何一种哲学研究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

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

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家代表及哲学爱好者前来参加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5000多篇。多位著名哲学家将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千人大会,我们应该看什么?

近一百个子题里面,我们不可能一一介绍,连念一遍都不太可能。到底应该关注什么重点呢?我列出以下几点:

比较哲学。

比较哲学往往是把两种哲学系统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个代表来加以比较。我自己就做过斯宾诺莎与老子的比较,还有很多人做过古希腊哲学跟庄子的比较,像这种都是很好的题材。

但是这种比较哲学很容易流于太表面化、太浅显,只是把它的架构稍微比较一下,很难深入到一种哲学的底蕴。但无论怎样,比较哲学始终会让人觉得有兴趣。

我们应该关注人本主义与后人本主义。

"后"这个字,从"后现代主义"出来之后,很多人常常在用。所谓的"现代主义"是说,人类从启蒙运动一路发展下来,都认为已经启蒙了,理性已经彰显它的光辉了,一切都要按理性的方式来理解、来实践。后现代社会就是强调,现在理性失去它的效能,它已经不再有用,对人类的指导的意义也很有限了,因为人有许多非理性的冲动,而整个社会的表现,也不见得是按照理性的规律在运作,所以"后"这个字,就可以这样用了。

人本主义我们都很熟悉,从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或翻译作人文主义,是非常流行的。后人本主义就是说:在这个之后怎么办呢?如果以人为本的话,以谁为本呢?这世界上有72亿人,每一个人都是本吗?是不可能的。所以,后人本主义是说,你要重新找到一个,有没有人类的共性。人类活在地球上,或是你要以地球作为你的着眼点,像很多人谈到地球暖化的问题、生态的问题,就跟这个有关。

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很古老的题材,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谈过了,就是牛、马、狮子如果有手可以绘画,他们画出来的神一定像他们自己的形状。这样的话到今天还是有效的。

为什么要研究宗教哲学呢?就跟很多学科,像政治、经济,后面加一个"哲学"一样的方式,目的就是要用哲学的方式,来反省这个学科,就是对于这个学科里面的理论跟实践,做一个反省。要看它们这个学科的基本预设,跟它们现在的发展,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宗教哲学也是一样,对宗教现象作哲学反省,不然就是对各种宗教理论作哲学的进一步批判。

这个题材一直是让人觉得有兴趣,因为今天世界上的状况,很多事情的发生都跟背后的信仰有关,你如果不了解的话,就更难说明他们现在的作为。

另一个让我特别注意的就是死亡哲学。

大概在20年前,在基督宗教里面就有一派叫做"上帝死亡神学",这个神学认为上帝已经死了。事实上,说上帝已经死了,是尼采所说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念。那么神学里面怎么可能说上帝死了呢?这是有可能的,就是如果你把上帝放在一边,能不能再谈神学呢?甚至最近出版一本书叫做《没有上帝的宗教》,一种宗教如果没有上帝,没有超越界,怎么去建构人类的信心呢?让人的行为有一种深刻的规范呢?就是讨论这样的问题。

哲学家开会讨论的竟然是……
哲学家开会讨论的竟然是……

《没有上帝的宗教》作者:罗纳德·德沃金,出版时间:2015年7月

还有一个主题也值得注意,就是哲学咨询与治疗。

你看到"治疗"这两个字,就知道它跟心理学的治疗有一些关系。事实上,过去20年已经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就是哲学治疗,就是要用哲学来帮助许多在精神上有困扰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人出现困扰的时候,往往求助于心理医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他一些建议;现在开始慢慢受到注意的是哲学治疗,就是光给心理学的治疗还有它的困难,始终在一种假设性的命题下去思考。那是否有什么普遍的要求?不管任何假设状况,你都一定应该去面对的个人的责任,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这只有靠哲学来说明了。

哲学是要下定义的。比如一个人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受委屈了,那我怎么办呢?我就跟他说,我们探讨一下,什么叫做受委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情况称作受委屈?我可以举例说明很多哲学家的故事,或他们的格言。还可以问:你认为孔子、耶稣有没有受委屈啊?苏格拉底呢?这样思考之后,听到的人就觉得说,那我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人活在世界上,受委屈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他了解一个概念和它的内涵跟外延之后,他慢慢就觉得我这个委屈是可以接受的。下一步就要问,那我应该有什么原则,去作为我终身奉行的一个准则呢?像这就是我们在谈到哲学咨询与治疗这一方面会遇到的问题。

世界哲学大会的议程

此次大会有99个分议题,其中傅老师提到可以关注的几个分议题分别是:11比较哲学、26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44哲学咨询与治疗、62死亡哲学、82宗教哲学。

哲学家开会,会像科学家们一样有重大的学术进展吗?

首先要肯定的是整个活动设计得非常好,大会要深入探讨哲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以及哲学家的本性、角色和责任。

但是话说回来,无论是“学以成人”主题,还是往届的“哲学作为一种追问和生活方式”、“哲学、教育、人性”等等,都是在追问类似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有关哲学的讨论,我们不要期望太高,期望能得到什么结论。哲学是爱智慧,爱智慧的"智慧"它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你生命的开展,而不断的展现丰富的内容跟新颖的面貌。

有关哲学问题,罗素说过的,他说:"你论证一个哲学问题,最后发现它不能得到解决,那就是解决了这个哲学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有任何问题,你认为可以解决,那反而有问题了;如果你最后论证说:这问题不能解决,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所以你不要想解决问题,你只能面对这些问题,跟它一起生活,把人的生命当做一种奥秘。72亿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但都称为人,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奥秘,你面对的不是普遍的人,你面对的是每一个个别的、特殊的人。

有一年我也参加这样的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开会的时候,中间都会安排有休息时间,让你喝茶、喝咖啡,喘一口气。有一位学者怎么样都不肯喝咖啡,别人劝他说:“喝杯咖啡提提神吧,下一节课可以再继续讨论。”他说:“我绝不喝!”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一定不喝呢?他说:“喝的话,下一节课我就睡不着了。”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话。有些学者旅途劳顿,他参加哲学会议是要去补眠的,喝咖啡万一睡不着,不是很累吗?这同时也说明像这样的学术会议,往往对于哲学家或者哲学爱好者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有帮助的。各国的同行之间彼此交流,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年轻的时候我比较有兴趣参加,到一个年龄之后,对这样的会议就觉得力不从心,因为时间太短,人太多,讨论的问题更多,到最后只能各说各话,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这是具有118年历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第二次在亚洲,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正在跟着我在得到APP上学习西方哲学的同学们如果觉得很有兴趣,希望这个简单的介绍,可以让你对哲学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点击原文,了解和订阅傅老师的西方哲学课。

哲学家开会讨论的竟然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