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北京“迴天計劃” 直擊“睡城”發展痛點

本報記者 楊學聰

提起回龍觀、天通苑,熟悉北京的人首先想起的可能就是地鐵站裡洶湧的人流、交通廣播中頻頻提到的堵點、不甚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因為種種的不如意,網民把這裡稱為“堵城”“睡城”。這些被詬病的現象,未來3年有望徹底改觀。

日前,北京市發改委、規劃國土委、教委、交通委、昌平區政府等部門聯合發佈《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實施“三大攻堅工程一大示範”,投入195.2億元實施涉及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97個項目,補齊該區域民生短板,打造大型社區治理典範。

“迴天地區”包括“兩鎮三街道”,即回龍觀鎮、霍營街道、東小口鎮、天通苑北街道和天通苑南街道,是北京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區。隨著周邊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的快速發展,該地區人口也快速集聚。目前,該區域6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聚了近90萬常住人口,接近東城區的人口總量。

根據監測數據,迴天地區早晚高峰比北京全市平均多1小時,全天擁堵時間長達8小時。回龍觀地區人口中約八成在上地、中關村、望京、CBD、三元橋等區域就業;天通苑地區居民中85%在立水橋北苑、亞運村、CBD、望京、三元橋、中關村、上地等區域就業。“交通擁堵嚴重,職住嚴重不平衡,缺乏配套設施”是最真實的寫照。

“‘迴天地區’的問題是北京城市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既有開發商欠賬、規劃實施率低等原因,也受當時發展理念、模式和標準的約束和影響。”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強告訴記者:“‘迴天計劃’將對城市功能修補更新和大型社區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示範引領作用。”

按照《計劃》,到2020年,將有效滿足地區新增入園入學需求,基本補齊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區域公共服務能力和品質明顯提升;“一縱一橫、五通五暢”主幹路網架構和多層次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交通嚴重擁堵現象得到緩解;供水、排水、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城市治理水平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

《計劃》提出的“三大攻堅工程一大示範”,即公共服務提升攻堅工程、交通治理攻堅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完善攻堅工程和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

基本公共服務攻堅工程著力解決入園難、入學難、大型文化體育設施缺乏等難題;交通治理攻堅工程則旨在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難題。

市政基礎設施完善攻堅工程著力確保用水用電安全;在提升社區品質,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方面,則狠抓“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任務落實。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地區的問題,必須對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王強表示:“我們區分輕重緩急以及項目成熟度,將項目分為正式項目、儲備項目,加以分類管理和實施,先易後難,有序推進,確保取得成效。”

楊學聰

原標題:北京“迴天計劃” 直擊“睡城”發展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