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作者|趙愛平

尹建莉父母學堂高級輔導員,十七年的一線教師,

國家心理諮詢師,兩個可愛女孩的媽媽,

立志做一個真正幫助孩子優秀,家庭幸福的教育工匠!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放手後,心裡很是搖擺不定,看他迷手機,迷電視,吃飯睡覺不規律,總是內心不淡定,心中懷疑是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是‘那種不打不成才的’,就不能放手?很是疑惑孩子自己真的能調整好嗎?”這是很多家長在放手之後的困惑,不干預孩子吧,自己焦慮;干預吧,又怕孩子不開心。就這樣放手了,又管控起來,孩子反抗的厲害,又放開手,來來回回,家長和孩子都是身心俱疲。

家長為什麼想放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處於“折騰”狀態:孩子非常叛逆,或是沉迷於遊戲,或是顛倒黑白。家長已經沒有招數,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和方法,或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是自己造成的,但最初還是想通過這個“手段”來獲得孩子的改變。還沒有到青春期的孩子儘管不是這樣嚴重,但是問題是越管越糟糕,親子關係糟糕。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家長在放手之前是如何對待孩子的?

控制包辦過多,把孩子當做了汽車開,操控著孩子前進的方向,決定著在哪加油(孩子什麼時候補課,補什麼……),什麼時候在哪修理(想批評孩子就批評)。

小小是一個三年級的女孩,爸爸媽媽包辦著她的一切,穿什麼衣服,留什麼髮型,作業做到什麼“標準”,都由爸爸定,孩子在爸爸的“操控”下,寫作業時一筆一筆地寫,很慢,當然很漂亮。除了學習,就是看書,沒有其他愛好。

一直被司機操控的汽車,司機突然放手了,沒有司機駕駛的汽車會如何?會失去方向,會走彎路,甚至會撞車,而司機(家長)卻希望汽車(孩子)在放手後會自動平穩行駛。

剛開始放手時,孩子會不適應,管控不住自己,甚至會衍生出新的問題。

小小就是這樣,每天到了學校,沒有了爸爸的“掌控”,她會完全管不住自己,上課常常發呆,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速度,下課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是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經常聽不見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她才是小學生,真正的問題還沒有出現,到了青春期難免不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被包辦慣了的孩子,如果到了青春期家長才放手,孩子會出現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現象,玩手機不分時間,沉迷上網,抱著電視不放……一段時間內處於無律狀態。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子剛(化名)是一個初二的男生,之前他一直是爸爸媽媽眼裡的“乖孩子”,學習成績不錯,很少頂嘴,老師也喜歡,父母為他安排好了他的人生方向:想讓他努力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然後有個好工作……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說他不想再去學校,他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消息對於父母是晴天霹靂,各種招都用過了,可是孩子就是不去上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讓別人進,經常是晚上玩電腦,手機,白天睡覺,臉不洗,牙不刷,吃飯也沒規律。這時候是最考驗家長的毅力的時候。

很多家長會經不住孩子的這種“折騰”,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會廢掉。你見過只看不練手就能上路開車的司機嗎?新司機要想獨立駕駛,就得多練,那就得允許他熄火,允許他方向盤不穩,您放手了,您如果害怕孩子跑偏,您這老司機總坐在駕駛座上不下來,孩子總坐在副駕駛上見習,那他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駕駛自己的人生。放手了,但又焦慮的家長,看似雖然放手了,其實還不具備愛的能力,這正是我們家長需要成長的地方。

我們首先做到的是:不焦慮。人在焦慮的時候,就是沒有安全感,說白了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會改變,就會盯著孩子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孩子快點改變,來平復你內心的焦慮,急於想要看到孩子改變的結果,那這時你就會要求孩子,其實你根本沒有放手,你也沒有去改變自己,而是“披著改變自己的外衣,內心卻努力改變著孩子”。

唯有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焦慮,喜悅地接納(悅納)孩子的問題,不要求孩子,不再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去體驗,去走彎路,去試錯,有體驗才有經驗,有經驗才有智慧,讓孩子在不斷地犯錯、改錯的過程中去積累經驗,去擁有智慧。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做家長的應該把孩子看作是新司機,自己像老司機一樣坐在副駕駛上指點幫助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汽車“開”。

溫暖地陪伴著孩子,給孩子“練車”的機會,儘管孩子會走彎路,會“違個章”但只要孩子不“撞車”,不掉進“懸崖”,就不要踩您腳下的“剎車”。錯誤是寶貝,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只有改了的錯誤才是真寶貝。

悅納是一種能力,當你能悅納孩子的錯誤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會主動改錯,當你不悅納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的問題就不願意主動改,而悅納不在嘴上,而在心裡。悅納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悅納孩子的情緒,也就是我們說的共情。能夠看見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待在一起。另一方面,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忽略,尤其是你不喜歡的。

一位四年級男孩兒的媽媽說兒子在一二年級時寫的字相當規整、漂亮,可是到了四年級開始寫得快,不認真、鼓勵、批評都用了,就是改不了。

我跟這位媽媽說,不管是鼓勵還是批評,都帶有目的性,都是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把字寫得漂亮。家長總是盯著孩子的書寫,其實是在負面強化孩子的行為,這時最好停止說教,忽略孩子寫字不好的問題,等孩子寫得好的時候,或是哪個字寫得好,及時正面強化,即使孩子沒有明顯的進步,也要拿著放大鏡找好的行為鼓勵。

送給期望孩子改變的家長一句話:你只能改變你接納的人或事。

其次,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先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隨便進孩子房間,不隨便察看孩子的微博,QQ等,孩子會對家長放鬆戒備心理。

有關孩子的事情,和孩子商量,聽從孩子看法,在安全和道德底線內喜悅的讓孩子做主。孩子會越來越信任家長,主動尋求家長建議。建議要卓有成效,有合理化可實施性建議,具體給出1、2、3、4、5,但孩子可以不採納,當孩子聽了您的建議,奏效了,他會覺得爸爸媽媽好厲害!如果不聽,那陪著孩子一起跳坑,然後再幫他從坑裡跳出來。他會更崇拜你。家長應該是孩子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並信任的求助對象。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接著聊聊上而提到的子剛的媽媽是如何做到悅納孩子,並改變自己的。

媽媽看到兒子這樣過著“非正常人”的生活也很焦慮,但又能怎樣呢?她只能接受,孩子不出房間,她就只有把飯做好了,敲敲門溫柔地告訴孩子飯菜在鍋裡;孩子不刷牙,不洗澡,只要兒子不嫌有異味兒,她就裝作看不見,聞不到;自己在焦慮時就在心裡默唸“堅持住!相信自己一定能改變!相信自己改變後,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晚上孩子一個人在房間裡打遊戲,她就坐在客廳裡看書,她只管做好自己,把自己要改變的地方寫在紙上貼在客廳裡顯眼的地方,一是提醒自己;二是讓兒子也看到媽媽改變自己的決心。

過了一個月,兒子放鬆了對媽媽的“警惕”,發現媽媽真的不再管控自己了,他開始走出房間,想和爸爸、媽媽談一談。媽媽看到兒子蓬頭垢面的樣子,由於一個月不出去運動,吃飯也不規律,面黃飢瘦,媽媽只有心疼,只有後悔,她再也不想讓兒子考什麼好成績,上什麼好大學。爸爸認識到自己好像是一隻不會飛翔的笨鳥,還怪自己生的蛋不會飛。

那天談過之後,爸爸媽媽決定只要是與兒子有關的事情,都會徵求兒子的意見,儘量讓兒子做主,他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慢慢地兒子開始信任他們,繼而有事情還會主動徵求他們的建議,爸爸媽媽也只是給出合理的建議,而不要求兒子一定採納。

放手≠放縱,很多父母都容易做錯

半年過去了,兒子提出他想上學,而且他想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他想長大了當一名廚師,這個目標雖然不那麼宏大,也並不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樣“體面”,但它是完全屬於他的,他學習起來也有了動力,成績直線上升。

父母放手後,孩子可能會經過一段“放縱”的時間,但只要父母不再管控孩子,孩子都會有向上的願望的,只是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和麵對困難的力量,需要家長的欣賞和鼓勵,孩子縱然是滿身的缺點,尤其是在父母包辦管控過久突然放手後的孩子,在父母眼裡肯定是“毛病”更多,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哪怕是極微小的進步也是值得稱讚的,只有父母欣賞和鼓勵孩子,孩子才會認為自己是能行的!只有“我可以!”的認知不斷在孩子腦海裡形成印象,他才會越來越自信!

我們生病了要到醫院看醫生,我們的家庭出現問題時,如果不懂,沒有方法,也要去找專業人士幫助我們,切不可“自己不會治病還要給孩子治病。”

會愛才是真愛,真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另外,孩子在父母長期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下成為了“病人”,父母作為醫生就想找“特效藥”藥到病除,那是不現實的。唯有堅持,在不斷地歷事中習得愛的能力,靜待突然一天的到來。幸福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太少太少,唯有堅持再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