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铲除鳌拜后,康熙大力整顿朝纲,惩办贪腐,奖励生产,大清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羽翼日渐丰满的康熙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三股汉族藩王势力。三藩势力是在清朝入关之初形成的,是清政府重用明朝降将的结果。当年清军入关时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只能依靠明朝的降兵降将南征北战。这些明朝遗将确实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方平定后,为褒奖有功之臣,顺治帝论功封赏了三个藩王。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中属镇守西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西南地区精锐之师的将领大多是他的亲信。吴三桂依仗自己引领清军入关之功而骄纵无忌。他不仅掌握着云贵地区的官吏任免权,还私自筹钱开矿山、设税卡,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而清政府中的许多官员由于畏惧吴三桂势大,对他的所作所为敢怒而不敢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以年老体衰为名请求告老还乡,由儿子尚之信袭爵,有心打击地方势力的康熙准其退休,却下旨废除其藩王称号并不准其子世袭爵位。这给同为藩王的吴三桂和耿精忠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二人假意联名请求退休,意在探康熙口风,结果康熙大笔一挥就批准了,并派钦差大臣前去督促吴三桂尽快回老家养老。康熙的决定令朝中大臣为之胆寒,他们担心康熙此举会引起吴三桂的叛乱。有的大臣甚至提出杀掉提议削藩的官员,以安吴三桂之心。此时的康熙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韬略,他冷静分析了局势,认为既然吴三桂等人早有反心,那么无论是否废藩他都要反,因此必须及早铲除以绝后患,于是力排众议,康熙帝下达削藩令。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吴三桂在废藩令下达后恼羞成怒,他迅速发动叛乱,杀了康熙派去的钦差大臣、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并且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叛乱。吴三桂在西南地区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党羽众多,根基深厚,他反清复明的号召也是一呼百应,一些不满清政府统治和渴望大明复国的人纷纷投入叛军旗下,其中许多还是握有兵权的清朝大员,如贵州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湖广总兵杨来加等。远在福建的耿精忠也响应反清,只有尚可喜拒绝了吴三桂的起兵要求,宣布继续效忠清廷,但是他的儿子尚之信早已暗中与吴三桂勾结。尚可喜病逝后,其子尚之信立刻加入了反清阵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就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然而,就在叛军胜利进军的时候,吴三桂却优柔寡断起来,他没有率军北上。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原来他居然企图与清政府划长江而治。吴三桂的保守给了康熙可乘之机,他利用吴三桂休兵整顿的机会,派兵火速进击湖南和四川的叛军,并以江西为根据地,派精锐部队进攻耿精忠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耿精忠投降,不久后,广东的尚之信也缴械投降。接着,康熙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清军与吴军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由于康熙帝战略部署得当,战术运用灵活,清军大举进攻湖南,收复了大片失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吴三桂在湖南衡阳匆匆称帝,圆了自己的皇帝梦。同年,吴三桂在忧郁中死去,其孙吴世璠即位。此时的叛军已经无力与清军抗衡,且吴三桂死后,叛军失去了主心骨,士气十分低落,只能退守贵州。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为了加快平叛进程,康熙下令:胁从叛乱者,只要缴械投降,一律宽大处理,立功者,将功折罪,论功行赏。这项政策彻底瓦解了叛军士气,除少数坚持与清军决战外,大多数叛军投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相继被清军收复。叛军只好退到自己的大本营云南昆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兵分三路进攻云南,不久,昆明城破吴世璠服毒自杀。至此,席卷十省历时八年的三藩叛乱被彻底平定。清政府打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关内的统一。此时,中国唯一没有被清朝有效统治的区域只剩宝岛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后,收复台湾一事被清朝廷提上了日程。

康熙帝下达削藩令后,一大将迅速发动叛乱,因一愚蠢决定最终失败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而三藩之乱后清朝更加强盛?笔者认为,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后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自为政。唐王朝自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而清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后,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因此三藩之乱后清朝更加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