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LOVE琪少


传位的事情关乎整个朝廷,整个国家的命运,为了孙子传位儿子,变数这么大,康熙能如此儿戏吗?更何况,康熙疼爱的皇孙有很多,根本不止乾隆一个,而乾隆也基本不可能是那个最受重视的。

(康熙与弘历剧照)

说下所谓康熙看中乾隆的“牡丹台事件”。康熙六十一年春,后来的雍正皇帝,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请康熙到圆明园(康熙赐给胤禛的花园,后雍正即位后开始扩建,经历代皇帝发展成万园之园)牡丹台赏花。席间,胤禛表示康熙还没见过自己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康熙共有97个皇孙,没见过很正常),希望康熙见见他们,康熙欣然同意。一见到12岁的弘历,康熙惊讶异常,觉得他天资聪颖气宇不凡,交谈起来也是对答如流。次日,康熙特别派人来问了弘历的生辰八字,不久就将他带到身边抚养,直到半年多以后康熙驾崩。这就是乾隆即位后经常有意无意跟人说起,康熙如何看重自己,甚至暗示康熙就是为了把皇位交给自己才传位给父亲雍正的。

康熙有97个皇孙,把弘历养在身边,确实可以说明康熙对他的喜爱。但是,如果仅此就说康熙看重弘历为继承人,那就实在太荒唐了。因为康熙养在身边的皇子根本就不止弘历一个。至少同样受到康熙重视的还有弘皙和弘明。

(胤禵剧照)

先说说弘明。讲弘明不是仅仅代表弘明一个人,而是包括其他十四阿哥胤禵的儿子。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以大将军王身份,代天子出征,前往青海平定叛乱。此次出征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胤禵爵位仅仅为贝勒,却用天子仪仗,在京文武官员和所有宗室成员(包括爵位高于胤禵的亲王、郡王、贝勒们)全部出城门送行。而胤禵走后,乾隆就将胤禵的几个儿子养在身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弘明。在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竟然亲自为弘明操办婚礼,规格比照亲王之子,这种待遇也是一般宗室想都不敢想的。

(弘皙剧照)

然后更明显的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也就是康熙的长孙弘皙。这是真正康熙从小宠到大的孙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比弘历年长十七岁。从小被康熙养在身边,非常宠爱。即使在其父胤礽被废后也没有受到牵连。仍然在康熙身边享受着皇长孙德待遇。甚至有传言,康熙曾经因为喜爱弘皙想三立胤礽。而且康熙对弘皙也是处处保护。康熙五十五年,有工匠为弘皙按照大内样式打造珐琅火链,这种问题非常严重,可以上纲上线到谋逆的程度。但是康熙只是将工匠带枷杖笞后流放,对负责宫中制作的养心殿监督处以看管不严的罪责,却没有对弘皙有一丝一毫哪怕象征性的处罚。

还有一个说康熙有意让弘历继位的证据是朝鲜的《李朝实录》,里面记载了朝鲜使臣听到的传言,康熙临终时,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由此说明弘历是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但是,同样在这段记载中还有这么一段:“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看看,弘皙是康熙所钟爱的。康熙既然没有因为钟爱弘皙而三立胤礽,又怎么会因为喜欢弘历而立胤禛呢?

而弘皙后来的遭遇也非常奇怪。雍正一继位就封了弘皙为理郡王,雍正六年又晋升理亲王。弘皙还在奏折中称雍正为皇父。在雍正大肆打压兄弟们的时候,弘皙居然步步高升。而到了乾隆朝却又正好相反。乾隆对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们纷纷平反,对所有宗室都表现得宽容大度,唯独对弘皙“心狠手辣”。乾隆四年,乾隆以弘皙心怀异志为罪名,将其夺爵,革除宗籍,改名“四十六”,永远圈禁,三年后弘皙死于禁所。乾隆此举,堪比雍正处置胤禩、胤禟,夺爵除籍改贱名,最后圈禁至死。对宗室成员这样下手在乾隆朝绝无仅有。甚至为此事还连累了一批宗室成员。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之首庄亲王允禄被剥夺了亲王双俸,还有众多堂兄弟或圈禁或夺爵或罚俸,朝野震动。乾隆独独为什么要对弘皙如此狠毒?其实只能理解为他深深感到弘皙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经过了整个雍正朝的十三年弘皙尚能如此,可想而知,在康熙末年,弘历在祖父心中的地位可能高于弘皙吗?

弘皙在康熙身边养了二十几年,弘明等胤禵的儿子也在康熙身边呆了四年,乾隆仅仅呆了半年,到底有什么优势?况且,乾隆只有十二岁,今后的人生怎么发展谁知道?康熙能赌他的未来吗?更何况,一旦雍正即位,谁能保证雍正一定传位给弘历?万一雍正更喜欢弘时、弘昼,以及康熙年间还没出生的弘曕,传位给他们了呢?

(乾隆之母熹妃也是身份成谜)

所以,所谓康熙看中乾隆的说法,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雍正制造舆论,让自己的即位理由更充分,二来就是乾隆的自吹自擂。其实乾隆胡说八道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连他自己的出生地,他都在不同场合说出过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版本,一会儿说出生在雍和宫(康熙年间的雍亲王府),一会儿说出生在圆明园。乾隆的生母熹妃(电视剧中的甄嬛)究竟是什么身份也有争议,不同的档案有的写的是钮祜禄氏,有的写的是钱氏。故而,乾隆的故事,听听也就罢了。


伊耆角木


康熙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帝王,8岁登基,一生南征北战,勤政爱民,立下了赫赫功业,被许多人称为“千古一帝”。

他死后把位子传给了他的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但众所周知,康熙一生育有多子,而在他晚年,他的儿子们更是争先恐后地争夺储位,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惨祸,使得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那么雍正为何能在这场“夺嫡”中获胜,康熙为何传位于他。是否真如传闻所说是因为他的儿子乾隆?

其实,康熙之所以传位于雍正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乾隆,然而也并不是全因为乾隆,雍正本身的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也是一个原因。

所以说康熙之所以传位于雍正一是雍正本身的努力,一是康熙喜爱乾隆这个孙子。

雍正是一个很谨言慎行,又懂得韬光养晦的人。

在平常里,就读读诗书,修身养性,所以给人予恭肃有德的形象。

尤其是在兄弟争储的“大战”中,他更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他不直接参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而退居在王府里,养花浇草。

明面上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兄弟们和气相处,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无心,只想做个富贵闲人。

康熙偶尔让他去做些事,他就只认真完成任务,但绝不邀功。每逢康熙寿典,他就用心挑选寿礼,以搏康熙欢心,但又不过于刻意表现自己。

所以,这让康熙对他大加赞赏,因为几个儿子都为了储位争得头破血流,让他日夜烦心,而只有雍正是踏踏实实做事,不争不抢的,这就为后来康熙选他做继承人奠定了基础。

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雍正生了个好儿子。康熙一生有儿子35人,孙子97个,可谓子孙众多,再加上当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有很多个孙子并没有见过康熙,更别提让康熙记住了。

而弘历也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才见到他的皇祖父的。

而这一见,弘历的机智聪敏,从容应对就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他便命人把弘历接进公中抚养,亲自教导诗书武艺。

每每康熙写书法时,弘历就在一旁侍候,康熙接见大臣时,弘历就在一旁敬立垂听,康熙围猎,弘历就随行身侧,祖孙二人真是其乐融融。

有一次,在围猎时,侍卫们打中了一头熊,康熙便命年幼的弘历过去查看,因为往常他最喜欢过去查看猎物,可是这次弘历却踌躇了,表现得犹犹豫豫。

康熙也奇怪他的反常。就在弘历接近熊时,那头原本躺在地上的熊却没死还站了起来,于是弘历赶忙搭弓射箭,然而已经来不及。幸好康熙手疾眼快举枪打死了熊。

多亏弘历今天反常不愿到猎物身边去,不然再靠近一些那熊,只怕小命就休矣。所以事后,康熙私下对他的一个妃子说:“从今日围场射猎之事来看,他日弘历的福分必在我之上”。

而康熙已经贵为皇帝,还会有何福分能在他之上?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有意让弘历继承大统。而弘历是雍正的儿子,要让弘历继承大统,只有把皇位传给雍正才可以。

但这个原因绝对是次要的,毕竟传位关乎国运,因为隔代亲而传位,中间变数太大。康熙不是这么儿戏的人。更何况康熙97个孙子,其宠爱的也不止弘历一人,比如十四阿哥胤禵之子弘明,跟随康熙的时间远比弘历久,连婚礼都是康熙操办,其宠爱程度比之弘历,有过之而无不及。

主要还是雍正自身的操作得当,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当然,你如果要说他篡位,那就更好解释了!


白话历史君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因为弘历传位给雍正,可能只是一个药引子:父以子贵。有可能康熙晚年在诸皇子中无从决择立谁为太子,一个是四阿哥胤禛,一个是其他阿哥,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聪明无比的弘历给了他另一种思路:后继之君不行,那何不先定一个英明的隔代之君呢?如此,既能保证皇位的顺利传承,还能安抚诸皇子和大臣的心。



以上只是一己之言。我们都知道,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庙号圣主,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一定是权衡各方面利弊后才得出的结果。



首先、历史上一个稳定的朝代,皇帝的从政风格一定是在严苛和宽松之间来回切换的。比如康熙为政以仁,雍正严苛,到了乾隆早期又变得宽松、中期比雍正还严苛,这就是帝王之术,对待臣子们就要宽严相济。康熙往年身体不好,而且工作不积极,懒政怠政,对臣子过于宽松,以至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继任者必须有雷霆手段和刚毅的性格才可以改革弊政,雍正是最好的人选。



第二、康熙朝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党争。为了巩固皇权,康熙皇帝必须将大臣们分化,对那些有影响力的大臣要尽可能的边缘化,防止其结党乱政。最有名的是十三阿哥允祥,因为康熙48年参与废太子事件被囚禁,生前一直很苦逼 但这也正是康熙的良苦用心,一旦新君继位,必定大赦天下,这些被边缘化和囚禁的重臣就会成为股肱重臣,越要重用,越要远离,此乃康熙的高明之处。果然,康熙一死,允祥、隆科多等都得到重用,可见,康熙为雍正继位早已铺平了道路。


刘忙观点


有弘历的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

1.康熙59年开始单独让胤禛祭天后,才见到弘历,足以说明胤禛个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2.另外两位皇位竞争者即三阿哥,十四阿哥的儿子同样优秀。

在第一次册封王世子时,只有雍正的儿子弘时没有通过考封(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参加,或者因为其母是汉族)

弘历受康熙喜欢的意义:

1.弘历是弘晖之外,胤禛唯一由满人生的孩子,他受康熙喜欢并带回宫抚养,说明雍正活着的儿子中,高继承顺位的孩子相当有才能(与此对比的是胤禩,虽然独生子弘旺年龄很大了,但因为没有满人生的孩子,一直到康熙58年,康熙还是说胤禩无子);

2.挽回三王之中唯有胤禛没有世子的尴尬,弘升、弘晟在雍正即位之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体现了世子的重要性;

3.侧面缓解了胤禛继承人竞争:康熙去世前是没法预料到年妃数子均会夭折,在康熙60年末当时能看到的情况是胤禛数子各有千秋——

弘时:年龄比其他孩子大很多,母亲尊贵(侧福晋);

弘历:唯一满人生的孩子,勤奋,文武双全;

弘晟(福惠):年妃所生,舅舅年羹尧势大,深受宠爱;

弘昼:聪明,有文采,已出过痘,身体健康。

确定了胤禛继承人以后,弘历也很聪明,后来做了乐善堂文集,让弘昼作序,从而保证了继承权的合理过渡



黑山羊歸來


康熙在位60年,生下了包括女儿在内的几十个后人,尽管有这么多的继承者可以选择,但康熙中意的太少,特别是在他年老之后,一开始康熙选定的继承人是二阿哥,并且将其立为了太子。 但由于在位的时间太长,康熙被相关因素影响的太多,同时太子又显露了自己的一些弊端,年老的康熙此时不再欣赏并不年富力强的中年太子,于是后来他才废除了太子,导致了九子夺嫡的事情发生,等康熙重新开始考虑后人的时候,他的十多个儿子,能供他选择的,已经只剩下九个,大部分儿子甚至熬不过父亲康熙,早早就已经去世了。 康熙其实挺反感自己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厮杀的,此时康熙儿子们都四五十岁,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了,康熙考虑的东西很多,其中把儿子们的身体情况也算了进去,他需要一个能够年轻力壮,又非常睿智的领导者,但大部分的阿哥并不明白此时康熙的想法,唯独四阿哥雍正读懂了雍正的心。 此时四阿哥让所有帮自己对抗夺嫡势力的阿哥们都安静下来,而安静下来之后,在这招实施之后,四阿哥就等于对康熙表明了一个态度,表明他已经看懂了整个局势,究竟是谁继承皇位,完全是要看康熙的意思。 他这个当儿子的并不想过多的干涉父亲选择,后来发生的事情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儿子弘历,然后他喜欢上了这个小孙子,雍正父凭子贵,然后他才当上了皇帝。 其实,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雍正刻意设计的,有一年,雍正邀请老父亲来家里游玩,此时,他有意无意的多次提到了自己儿子弘历的优秀,而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睿智手段,没有任何炫耀之心的雍正,让康熙觉得他终于是成熟了,而他也对弘历产生了兴趣,在跟弘历进行交谈之后,康熙发现这果然是一个可造之材,后来康熙还把弘历带到了自己身边亲自教养,这才有了后来的一代乾隆大帝。 雍正早就已经明白,那半截身子已入土的皇子们并无办法再入康熙的法眼,他需要的是皇孙的继承人选,可惜的是,其他的阿哥们并没有看透这一点,他们都被当时的思维所禁锢了,并没有看到康熙心底最深处的东西。 就这样了,四阿哥一共就用了这两招获得了最后的皇帝继承资格,第一招就是无为而治,除了让自己的党派安分下来之外,雍正自己还在院子里养花养草,看上去像是在颐养天年一样。 这招除了能够告诉康熙,自己本人并不想再为了皇位对兄弟手足出手,只想让父亲康熙做主之外,还间接的透露了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是他已经老了,而其他的阿哥们也都已经老了,而这只是一个伏笔。 随后的第二招就是杀招,雍正第二招是亮出皇孙,告诉了康熙虽然阿哥们老了,但皇孙并不老,所以说雍正得位绝非偶然,他每一招雍正都算准了康熙的内心活动。


叶藏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明君的统治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关于雍正的继位之迷,历史上有很多种传言,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康熙为了乾隆才传位与雍正,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康熙是杰出的政治家,在选择继承人上是有战略性的。

康熙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裁皇位几十年,对当时的政局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对大清未来的走向也有自己的预测,他最清楚大清帝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君,也知道到在众多皇子中谁才有这个能力管理好自己苦苦经营的帝国,也知道谁才能够兴得除弊。康熙一生雄才伟略,怎么会草率的决定将帝国的未来交到一个不知未来的孩子手中呢。

二、历史印证雍正的能力,他绝非只是靠儿子上位的庸君。

雍正年幼时便随父亲出征,雍正是比较得康熙的喜爱的,就在康熙病重期间,还曾派雍正到天坛代为祭天。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雍正的倚重,代为祭天也就有要托付重任的意思。雍正继位后在政治方面表现很突出,他实施了很多为民造福的方案,同时雍正十分敬业,也很勤奋,常常到了深夜的时候都在看奏折,批奏折,所以很多奏折都是雍正在晚上熬夜批示出来的,所以雍正勤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雍正治国15年,国库日渐充盈,也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乾隆从小天资过人,继承也是天地人和顺理成章之事。

雍正不是等闲之辈,他看得出自己的儿子乾隆与常人的不同,便借机把乾隆引荐给康熙,因为康熙一生历经杀伐,千古一帝,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但是这个孩子康熙却看不透,而且还隐约有帝王气象。这让康熙更加欣喜,确信他是众多孙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为此,康熙还命人算了乾隆的生辰八字,没想到弘历的八字也与人不同。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乾隆也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因为乾隆的说法,有附会的嫌疑,为得了吸引眼球,增加爆光率。


行走的小土豆go


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吧 但是 康熙应该算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他也知道 自己的晚年 朝政腐败 朝廷官员贪污受贿已然成为习惯 所以 他必须要一个铁腕君主整饬吏治 扼杀贪污腐败 所以 在康熙的这些皇子里 只有老四胤禛 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曾经向自己的父皇 康熙帝 陈述过官场现在贪污成风 必须严刑扼杀 这点从雍正清查国库空虚案就能看出来 当然 晚年的康熙确实喜爱自己的孙子 弘历 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也有让自己的孙子继承大统的想法 这从康熙帝亲自交弘历学业就能看出来 应该是 这两者加起来 促使康熙帝把大位传给雍正 既希望雍正帝能肃清吏治 扼杀官场腐败 也希望 自己的孙子 弘历 将来能继承大统 弘历继承大统后 对自己的心腹大臣说过好几次 皇祖御継六十年 朕 不能超矣 就是说爷爷康熙临朝听政六十年 我不能超过爷爷 所以 晚年 他到六十年 就传位嘉庆 可见 爷爷对弘历的影响很深呀 超过了父亲雍正 所以 康熙传位雍正 是有让孙子弘历继位的想法 当然 雍正帝勤政 也是康熙帝看中的地方 毕竟 亲人感情和江山社稷比起来 还是江山社稷重要呀


胖子小屁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康熙并不想传雍正,所以雍正是篡位无疑!但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于四”那么儿戏!(先说明是换诏书,不是改诏书。)因为雍正一直以“孤臣”自诩,无人帮衬,难以控制朝局。其即位之初,内有“八爷党”为患,外有老十四统十万大军在外。而年羹尧此人心不定,隆科多又不知心意属谁。而老四,更是无人无兵。若非老十三,他就算是当上皇帝,也根本稳不住朝局。是最后,老四稳住了天下但他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康熙深明政治法则,如果真的要立雍正他也会稍微给他平平路。

至于两大证据1.传位诏书,难道就不能先伪造好了换掉。伪造颗印很麻烦吗?2.雍正代替康熙祭天。这往往被视为“铁证”,但我要说的是康熙当时别无选择。康熙当时不知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他不可能让未来皇帝,自己心中的太子祭天,因为这会暴露他的意图。导至新太子步上废太子的老路。所以让雍正祭天,反而证明雍正并非康熙心中继位人选。雍正只是康熙心中那个太子的替身而己。让雍正祭天,只是因为老大、老二被废,老三公差在外无法返回而己。

至于提问者提到的,康熙偏爱弘历的问题。只能说康熙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但要说因为喜欢弘历,而冒祸起萧墙的危险而传位,这就是笑话了。就像曹操,曹公也偏爱曹植。但遇到传位的问题,曹操就会把自己的喜好放在一边,而立曹丕继位。


龙之怒2


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雍正继位之谜。

首先,本人的观点是雍正继位是合法的。不少人认为康熙六十一年,老皇帝死得仓促,最大得利者就是四阿哥胤禛,因为他与九门提督隆科多勾结,后者手中的武力可以确保骤变之时控制京城局势,将胤禛送上宝座——这未免太看不起康熙了。作为一代雄主,康熙从幼年开始就参与了无数次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经验何其丰富,哪怕晚年被几个儿子搞得心力交瘁,国家的权柄始终牢牢掌控在他手中,老八闹腾得最厉害,还不是出局了?老四跟隆科多暗地里那点猫腻,康熙能不心知肚明吗?要知道隆科多的职务就是康熙任命的,如果信不过这个人,他会干这种蠢事?



问题就出在康熙过于自信,他根本没想到前几天还生龙活虎能够上马打猎的自己,得个感冒就突然撒手归西了,以至于留下足够的想象和争议空间。康熙仓促去世,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远在天边的胤禵,而恰恰是近在咫尺的胤禛。假如康熙多活个一两年,从容安排好后事,也许雍正日后就不必去写那部《大义觉迷录》了。

九子夺嫡演变到最后,只剩下胤禛与胤禵这对一母同胞双龙夺珠,基本上已成为业界共识。支持胤禵的理由不外乎是康熙戎马一生,特别重视军权与战争。他特意加封胤禵为“大将军王”,领兵出征立下汗马功劳,就是为了提升胤禵的威望,将来好托付国之重器。


请注意,胤禵受封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七年三月,背景是青藏前线清军被准噶尔部击败,全军覆没。而胤禵出征后,很快就连续多次战胜准噶尔部,逐步收复了西藏。在康熙去世前,整整四年多的时间,如果只是为了给胤禵增加继位的威望与资本,已经够了,早就可以召回胤禵,然后换上一名宿将,例如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同样能够镇住局面,彻底打赢这场战争。可直到康熙去世,胤禵依然远在千里之外,试问他要如何继位?康熙又是准备怎么交班?

纵观历朝历代,战争乃家常便饭,从来没有规定皇帝必须御驾亲征。康熙是战斗狂人不假,但是年事已高,已多年不曾御驾亲征,所以派一名皇子去前线,并不能成为选定继承人的铁证。

相对应的,作为君权天授的封建王朝,对于祭天、祭祖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通常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抑或储君代为行之。二废胤礽后,康熙朝已无明面上的储君。可是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寿诞之时,派胤禛到盛京去祭告祖陵,冬至的时候,又派到南效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再度派胤禛去祭天。这个信号,远比“大将军王”来得强烈而明显。


事实上,暮年的康熙,最担心的事情的确是篡位,但防的不是胤禛,而是势力庞大的“八爷党”。因此,派“八爷党”骨干胤禵挂帅远征,不得不说是康熙下的一步妙棋:一方面安抚了“八爷党”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将胤禩与胤禵分化,等同树立了两个核心。更妙的是,胤禛与胤禵是骨肉同胞,无论事情如何演变,结局不至于太惨烈,起码兄弟俩都会给对方留一条活路。

可惜的是,胤禵并不明白,自己与“八爷党”牵扯太深,熟读明史的康熙一贯对党争深恶痛绝,这从他处理索额图与明珠之事就可见一斑。而胤禛独来独往,办事公道,愿做孤臣,堪当大任。且不论胤禛是否在演戏,但无疑他的所作所为正是暮年的康熙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康熙在当时的政局之下,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让胤禛继位,既能保全自己,也能保全废太子等其他子嗣。

此时,回到康熙是否会为了乾隆而选择雍正的问题,只能说,康熙不会这么无聊,拿自己的老命来开玩笑。当时考虑那么多不省心的儿子都来不及了,如何能去考虑一名孙子辈的屁孩?换句话讲,假如弘历是胤禩的儿子,康熙会因此去选择胤禩作为继承人吗?再换句话讲,康熙最疼爱的孙儿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他为何不因此再度复立胤礽呢?

答案不言而喻。


呼噜读史


怎么可能?这是乾隆为了显示自己从小就聪明,才做的段子。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

第二年,康熙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康熙跟弘历,也就见过几面,而弘历才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能看出什么?能懂什么?

退一万步,康熙真的看中了他,问题是,他能肯定弘历能活到成年?能继承皇位?

要知道,康熙35个儿子,十岁之前死了的就有16个,近一半,再看弘历,本是乾隆第四子,但死了两个哥哥,实际成了第二子。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就是单纯的为了显示自己厉害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