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刘秀远行,他的老同学杖策千里前来追随,二人同床共寝,一夜未眠

光荣与艰辛——努力中兴汉光武(25)

主笔:江湖闲乐生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天下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区,各置刺史一人,巡察境内地方官吏与强宗豪右,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又称“十三州”。百余年后,汉室经王莽之乱后复兴,汉更始帝刘玄便派遣破虏将军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镇慰河北州郡,这里的河北州郡,主要指的就是冀州、幽州两个州部。

刘秀远行,他的老同学杖策千里前来追随,二人同床共寝,一夜未眠

于是,在更始元年十月,刘秀带领护军朱祐、主簿冯异、校尉臧宫、门下史祭遵、功曹令史王霸、掾吏铫期等僚属百数人北渡黄河,来到此行第一站冀州魏郡。这正是,抱一颗铁血丹心,抄两只赤手空拳,不赴九重龙凤阙,正去那千丈虎狼穴,大丈夫意别,开创一片新天地。

但问题是:就凭这百十来人七八十条枪,再加一根远观像少林棍、近看似打狗棒的朝廷节杖,刘秀他能在这豪强流民遍地的河北打下自己的地盘来吗?

刚开始,刘秀的招抚工作进行的还蛮顺利,他沿途所过郡县,便考察任用官员,慰勉百姓,理结冤案,废除苛政,广布惠泽,收揽民心。百姓重见天日, 无不感恩流涕,皆争持牛酒夹道迎劳,但刘秀一律婉言拒绝,同时规定僚属们也不能收取地方任何好处与红包,如此秋毫无犯清正廉洁,与其他更始使节又吃又拿贪得无厌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而得知刘秀持节北渡后,,那些从前曾与刘秀一起并肩作战过,或曾交往、同学、共事过的故人们,陆陆续续从南方各地赶至河北,成为了刘秀政治集团最初的班底与骨干。

第一位故人,就是刘秀当年伐颍川时收的县吏马成,如今已因功升任郏县县令,他听说刘秀北渡,便毅然挂印弃官,追来投奔。

第二位故人,就是曾跟随刘秀一起参加过昆阳之战的校尉傅俊,他因参加汉军而使全家被官府灭族,所以回家处理丧事,但他听说刘秀北渡后,便立刻放弃守丧,一直追到邯郸前来投奔。

此后还有颍川郡吏坚镡、南阳豪杰杜茂,以及南阳宗室子弟刘隆等故人陆续加入进来,但所有这些人统统都比不上一个22岁的年轻人,对刘秀的帮助大。

这位年轻人,便是刘秀当年在长安读太学时的“少年班”同学——新野人邓禹。邓禹十三岁游学长安,十四岁就能背诵整部《诗经》,学富五车,见识非凡,在太学中就连很多教授都常常请教于他,时人号之南阳神童。但这位大名鼎鼎的神童,却对刘秀一见倾心,遂欲以身相许,永远做他的忠实粉丝。所以长安一别数年,王莽政权与更始政权无数次邀请邓禹入朝为官,邓禹就是不去,于是错过了舂陵起事,于是错过了更始草创,于是错过了昆阳大捷,于是错过了王莽败亡,但他始终心如止水,当真是定力非凡,直到听说了刘秀要去河北单干,他却主动出山,一路杖策北上,在天寒地冻之中踽踽徒步千余里,直追至魏郡首府邺县前来投奔。刘秀见到当年的花季小正太,如今已长成一个二十二岁的帅哥花美男,心里非常欢喜,竟又玩性大发,笑道:“我奉命徇河北,专有封官拜将之权,子千里远来,莫非乃借同学关系,想求个一官半职?”

刘秀远行,他的老同学杖策千里前来追随,二人同床共寝,一夜未眠

邓禹笑道:“禹之来,不求做官。”

刘秀又笑道:“即如是,何欲为?”

邓禹心笑你明知故问,我要做官老早就做了,干嘛还来找你,你这不是逼我夸你么?便答:“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邓禹的意思很清楚,他并不奢望多伟大,他只愿与伟大同行,成为伟大的一部分。既然刘邦可以威加海内,邓禹相信刘秀当然也可以威加四海!

刘秀大笑,说得好,果然是我的老同学,懂我!那今晚咱俩就一起睡吧,当然是一起睡在不同的床上,这样便可以重温咱们学生时代的“卧谈会”了。

刘秀远行,他的老同学杖策千里前来追随,二人同床共寝,一夜未眠

这天晚上,夜半无人私语时,邓禹终于说出一番话来,有如在黑暗中点起一盏小灯,明晃晃照亮了刘秀的心房,也照亮了东汉两百年的锦绣河山。中国历史之中,论一段话改变历史,此前有韩信,此后又孔明,而夹在中间的邓禹,他这番“邺城对策”论战略操作性虽然稍逊,但其政治高度性却不遑多让。

邓禹说:“今更始虽都洛阳,然关东未定,赤眉、青犊等流民军四处扰乱,其人数动以万计。即便三辅关中,亦多有盗贼群聚。明公高见,试问更始前途如何?”

刘秀叹了口气道:“今莽贼虽死,大盗不止,朝廷前途堪忧也!”

邓禹见刘秀说话仍有保留,干脆一言道破说:“今非堪忧而已,以禹之见,事必不谐也。吾观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能刚断,诸将皆庸才暴发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谋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持节镇慰河北,当未雨绸缪,早作打算。”

刘秀在黑暗中连连点头:邓禹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但具体应该怎么做,他心里还没有完全理出个头绪来,便又道:“既如此,君请言之。”

邓禹道:“今明公虽建藩辅更始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不足为长久之计。依禹愚见,莫如延揽英雄,施恩百姓,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于水火。以公之威德,天下不足定也。”

听了这番话,刘秀心中忽然一个激灵,豁然开朗——当年蔡少公谶言:“刘秀当为天子。”这个“当”字,岂不就是我的宿命与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我?

于是刘秀默认而没有回答,他躺在床上,无声的笑了。笑完,他怀抱着梦想,安然入睡,梦里,是一个洋溢着温暖阳光味道的大海……

一觉醒来,刘秀精神焕发,感觉仿佛高祖附体;而那个说出惊天之语的帅小伙邓禹,则越看越觉得像少年拜将的韩信。可惜刘秀也只是一个破虏将军,没资格筑一个拜将坛来封邓禹做大将军,只好退而求其次,宣布从今天开始,大司马府所有僚属一律称呼邓禹为“邓将军”。并且从此,刘秀便与邓禹如太学时般每夜同宿舍共寝室,腻在一起如胶似漆,天天都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事儿。如此亲昵暧昧,让诸多僚属也不觉有些嫉妒,有些浮想联翩。

这位邓将军,便是日后的东汉第一开国功臣,未来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仅仅两年后,刘秀称帝,便将24岁的邓禹拜为大司徒(即宰相),荣宠无二,与四子皆被封为列侯。

刘秀远行,他的老同学杖策千里前来追随,二人同床共寝,一夜未眠

图:今苏州司徒庙邓禹草堂

不过,邓禹身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其实军事能力普通,更非野史评书中所谓“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的半仙”。他的功绩,主要还在于大政方针以及人才方面对刘秀的帮助,比如这东汉开国二十八将之中,几乎有一半都是邓禹给推荐的,活脱脱一个刘秀的组织部长,其表现倒更像萧何多些(刘秀亦表示“恃之以为萧何”),当然也有点像明初的李善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