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洞察:滴滴和自如錯在哪了?

洞察:滴滴和自如錯在哪了?

“甲子光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以滴滴和自如為例,反思了過去幾年互聯網經濟盲目追求規模化走上的彎路。

規模化之路的邏輯是:最快成為最大的那一個,你才能成為最終的收割者,享受壟斷行業或成為行業第一帶來的頭部效應。在過去幾年,這條看似快車道的“規模化之路”上出現了共享出行、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等多種新經濟形態。

部分平臺對規模的追求,有時甚至勝過了對主營業務本身的效率和穩定性的追求。當規模成為關鍵指標(KPI)時,運營風險和道德風險都退居到了次要位置。

而資本對規模化故事的買單,則加劇了“用現在換未來”的“風口思維”、“卡位思維”——眼下虧本、出血不要緊,你做共享出行,我做房屋租賃平臺,我們都有一個幾萬億的美好明天。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為了擴大租客規模,長租公寓平臺和基層運營人員省去了講解風險的複雜過程;為了擴大供給規模,搶佔區域市場,平臺不惜哄抬租金,流血也要拿下房源。

現在回頭看,過度追求規模化,尤其是資本堆出來的規模化其實是一條很大的彎路,規模化主要有以下三大問題:

首要問題是,錯把規模當壁壘。這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今年1月鏈家旗下自如公寓獲得40億元A輪融資時,鏈家董事長左暉是這麼說的:自如有可觀的現金流,其實不需要融資,但“租賃市場目前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中國會有很多租賃平臺、運營平臺發展起來”,自如“要迎接更大的事業,需要更多的夥伴,所以才融資”。

也就是說,雖然自如有可觀的現金流,但如果安於現狀,不加入戰鬥,失去老大地位,未來的商業空間將被大幅壓縮。

這引出了規模化之路的第二個問題:極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風險大。當經濟上行時,藉助資本推力,快速規模化曾成就了很多商業奇蹟,慢半拍的公司則直接出局,比如滴滴的手下敗將易到用車;但如果遇到經濟下行週期、錢荒來襲、人們的消費意願下降,則過去的輸血源就可能迅速枯竭。

追捧或放縱規模化的第三個問題是:寡頭或壟斷。

當規模化真正實現,市場趨於寡頭或壟斷,那麼消費者的利益就可能受損。這一批“新經濟”公司,相比行業裡被他們顛覆掉的傳統競爭者,起初的確是異軍突圍的新銳力量;但一旦進入接近壟斷的階段,問題馬上暴露:蠻橫定價、忽視消費者權利。平臺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甚至可能使用所掌握的數據損傷用戶利益,比如被一些滴滴司機詬病的“大數據派單”套路,滴滴利用數據計算結合獎勵規則,讓司機難以獲得平臺承諾的衝單獎勵。

一味規模驅動的快車道原本就是不符合歷史客觀規律的,人類歷史本就是在週期中演進的,西西弗斯的石頭總會落下,衰退和繁榮互為因果,衰退或增長停滯一定會到來,舊經驗一定會有要被拋棄的時候。“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過去了,目前市場真正在面對的,只是迴歸理性的陣痛。

對於現在的公司來說,過度金融化、用資本打規模已經失靈了,迴歸最本真的商業邏輯,專注於自身業務,才能讓公司真正發展壯大。

洞察:滴滴和自如錯在哪了?

科技有溫度,點擊下方,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