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2017年6月,六六在微博痛罵滴滴是搶錢。她說,只有公司受益,不是壟斷是什麼?雖然六六的觀點有些情緒化和煽動性,模糊了事物本質的焦點,但多少提到了科技公司日益壟斷的現象。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19世紀80年代,美國在榨油、造酒、製糖、火柴、菸草、屠宰和採煤等部門都出現了壟斷組織。1890年,德國卡特爾(壟斷組織形式之一)猛增到210個,英、法等國也出現了壟斷組織。

以美國為例,19世紀末美國出現公司合併高潮。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托拉斯吞併了5300個工業企業,擁有全部工業資本的40%。有26個托拉斯控制了各自部門生產的80%以上市場。到20世紀初,摩根、洛克菲勒、梅隆等八大財團和60個家族,用金融資本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工商企業,統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甚至操縱國家全部政治生活,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

19世紀末的資本主義壟斷時期已過去一百多年,如今,科技巨頭崛起,讓全球再次進入壟斷時代。在過去的10年的時間裡,全球市值最大的5家公司格局發生巨大變化。10年前,全球市值排名前5的公司分別是埃克森美孚(石油業)、通用(製造業)、微軟(軟件業)、花旗集團(金融業)、美國銀行(金融業);而10年後,排名前五的分別是 Apple(蘋果)、Google(谷歌)、Microsoft(微軟)、Amazon(亞馬遜)、Facebook(臉書),全部屬於IT行業。

這5家IT巨頭在眾多行業所佔市場份額驚人,涉及業務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谷歌在美國搜索廣告市場佔有88%的份額,Facebook(包括其子公司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擁有全美移動社交流量77%的份額,而亞馬遜在美國電子書市場份額達74%。

再從市值來看,截至今日,五家公司平均市值達到5350億美元,排名第五的Facebook市值也達到4070億美元。相比之下,排名第六的科技公司——甲骨文(Oracle)市值為1820億美元,體量相差甚遠,美國科技巨頭壟斷的格局十分明顯。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在中國,以“BAT”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壟斷格局也日益顯著,截至目前,騰訊、阿里巴巴位列中國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兩位,騰訊市值高達2900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822億美元,排名第三的科技巨頭百度市值也達到615億美元。

國內最大的71家互聯網公司中,有65%的公司與BAT有直接或間接股權關係,總體估值接近3000億美元。在最大的10家公司裡,除大疆科技外,其他9家公司都與BAT相關。

經過一系列的兼併收購,BAT幾近霸佔了廣告、社交、出行、支付等多個行業。從市場份額來看,BAT佔據國內超過80%的搜索市場份額。BAT旗下的愛奇藝、優酷和騰訊視頻在視頻領域市場份額超過50%。在國內數字廣告市場,BAT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這些公司越來越大的勢力,在未來十年會更讓世人認清;我們就從其中影響最烈的一家開始談起,那就是大家最愛用的Facebook。

在社交平臺的大混戰中,Facebook是最後的勝利者,其他的競爭者連Facebook的尾燈都見不著。每天都有16億用戶掛在Facebook上,這個社群巨人已經成為網絡大小事的唯一入口;從讀新聞、和家人朋友聯繫、做生意、找內容享樂打發時間,甚至管理企業大小事,Facebook都在中間扮演主要角色。

拜Facebook所賜,大家接觸到更多未經查證、充斥偏見的消息。在Facebook上,人人都能是新聞提供者,而且只要花一點小錢,耍一點詭計,就能讓你想發佈的任何偏差的信息變成“新聞”,廣為傳播。不只如此,生活中各種事物,從信件、生日賀卡、相冊到電視,無一不被Facebook逐漸替代。

最近Facebook新增的求職功能,明顯是要對付像LinkedIn或Xing這樣的全球或在地人力資源服務網站。雖然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威脅傳統HR人員的生計,但如果Facebook再加上AI,兩者威力相輔相成,就可能讓整個人力資源產業徹底崩壞。

另一方面,Facebook正在重新定義商務交易。雖然Facebook本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平臺(而且他們雖然真的在平臺上推出交易功能,也還算不上成功),但Facebook已經是用戶發現新產品和新趨勢的主要窗口,雜誌、論壇和各種媒體因此失去飯碗。雖然老派用戶退守到Reddit負隅頑抗,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商家可說別無選擇,現在都得在Facebook上開粉絲專頁,才能將流量導到自己的網站和電商入口。

Facebook只要小小改動一下界面,就會影響無數賴以為生的商家。有太多企業和營銷活動綁在Facebook上,所以只要Facebook稍微當下機、改個算法,或是被黑客攻擊,就會危及幾千萬人的生計。各種社會上重要的基礎建設,不論是供水或是供電,都有政府嚴加看管;但Facebook卻沒有任何人負責監控。因為Facebook實際上已經變得如此重要,重要性還會與日俱增,所以現在也許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將Facebook納管,或是把它變成全球性的公共服務。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無數用戶數據不光滋養了Facebook,還餵養出另一頭巨獸:Google。

Alphabet旗下的Google雄據搜索市場。如果無法搜索到你,你就等於不存在。Alphabet投入的各項計劃,從人工智能、機器人、量子電腦、自動駕駛汽車,以及各種各樣的投資,再加上它的雄厚財力,這家公司日後很可能在各行各業都會雄霸一方。舉例來說,Alphabet旗下的安卓系統和瀏覽器,市場佔有率甚至高過Windows最輝煌的時期。而當你係統和瀏覽器越來越好用的同時,它也收集了難以計數的巨量數據。

此外,和只想叫你買東西的Amazon Alexa不一樣的是,Google的AI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樣子,而且未來可能也不會有。為什麼Google不打算幫它的AI取個響亮好記的名字?這很可能是因為Google的目的是讓AI成為軟件或硬件的一部分。Alphabet目前也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建構泛用型人工智能的公司,這和IBM等其他公司的取向很不一樣。舉例來說,DeepMind可能很快就能用來進行重要決策、預測選舉結果、影響政府政策等等。人工智能的未來無可限量,但是如此聰明的力量,如果不對其提高警覺,也可能非常危險。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和上面幾家公司相比,Apple顯得最人畜無害,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Apple的語音服務Siri可說是Google唯一的對手,而且會在用戶的調教下越來越強大好用(這點跟IBM Watson就大有不同)。顯然Apple在AI領域也會引領風騷,雖然我們還不清楚Apple會推出什麼硬件來搶奪市場,但可以確定的是,絕對不會只有iPhone而已。

另一個角度來看,Apple已經掌控全世界相當比例的IT供應鏈。舉例來說,由於Apple幾乎壟斷了供應鏈,像HTC這樣的廠商就很難取得足量的所需零組件。Apple的影響力還通過另一種方式表露無遺:看最新推出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款式,就會發現喬布斯的影響力仍然無所不在。要是Apple真的下定決心投入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影響也將遍及全球。

此外,根據5月2日公佈的季度財報,蘋果將擁有2500億美元的現金。是的,不是公司總資產或股票總和,而是現金。

絕大多數的公司資產都會包含在各種投資、不動產、股票、債券或基金等,通常現金不會佔絕大部分,而蘋果擁有2500億美元現金這一數字在美國經濟史上從未有過,就算放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一筆難以想象的大數字。這些天文數字可以買什麼呢?

如果願意,蘋果可以買下整個特斯拉(510 億美元)來發展電動車產業,還可以買下內容龍頭 Netflix (650 億美元),把娛樂內容和自家的手機做一整合,更可怕的是,蘋果可以買下整個迪士尼(1800 億美元),包含它所有的樂園和 IP 內容,光用現金即可。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談到Netflix,因為不在篇頭提及的五巨頭之列,最為人所忽視。但是我們可以這樣看:傳統的電影製作公司需要為每部電影製作投入巨資,要是一部片票房失利,財務就會遭到打擊;要是連著幾部片子都不賣座,電影公司可能就會陷入財務危機,遭到對手購併。

Netflix則沒有這種問題。當前Netflix有一億付費用戶,每個月固定繳12塊美元。所以這家公司每個月坐收12億美元進帳,不但躺著賺大錢,而且愛買什麼就能買什麼。這樣穩定的營收流量,每家電影公司老闆都夢寐以求。

口袋裡有這麼多錢,Netflix不但有能力全球化,還能在地化,創造越來越多元的原生內容,實驗各種各樣的娛樂體驗,並將之社群化。在很多國家,Netflix都會舉辦試映會,讓用戶一同觀賞Netflix的最新作品;當然這完全也能在線上完成。而且只要Netflix想通了,馬上就能買下Twitter,或者打造一個自己的社群平臺,讓大家天天可以看電影、聊電影。

與現有平臺的整合,表示Netflix有能力馬上變成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娛樂平臺;而且只要它能善用AR/VR技術,打造在戲院中享受不到的個人娛樂體驗,就能立即威脅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變得更具影響力。目前Amazon還能與Netflix平起平坐,但是如果Amazon的原創內容水準再不有所提升,屆時也只能看著Netflix一枝獨秀。Netflix如果哪天並了HBO,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用更漂亮的價格並掉其他的電影公司,也不無可能。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我沒有提到Uber或Airbnb,這是因為我認為這類中介者從中取利的模式,早晚會被區塊鏈技術取而代之。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會實現,但除非這類公司大幅改舷易轍,調整經營模式,不然不可能成為壟斷巨頭。

那麼微軟呢?未來微軟會變成什麼樣子,我至今仍然沒有看出什麼頭緒,我想微軟自己大概也很茫然。雖然他們在各方面都有些小花小草長出來,但顯然無關大局。這家公司內部切割成太多小單位,彼此競逐有限的資源,而且缺少一致的策略。過去監管單位曾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想把微軟拆成幾家小公司,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現在竟然得來完全不費工夫,說來也真是諷刺。

最後,讓我們重點來看商務領域中的巨獸Amazon。在美國本土或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想要不通過Amazon來賣東西的希望越來渺茫。就算消費者最後還是在其他網站或實體店面購物,他們通常也會先去Amazon閱讀產品評價。

越來越多的實體店面關門大吉,地方性的電商網站也在咬牙苦撐,日子越來越難過。接近七成的美國家庭都是Amazon Prime會員,享受免運費和各種其他優惠服務,小型商家根本無法匹敵。現在典型的消費過程,是先在Facebook發現新產品,然後直接到Amazon讀評價、看售價,然後很快收到貨物,還免運費。這兩家公司已經聯手吃掉全球大塊市場,而且還在拚命擴張。

在新經濟中還有一塊領域,雖然Amazon不在那邊零售各種貨物,但也有資格呼風喚雨:Amazon的雲服務AWS,可說是許多公司在網絡上發展的必備利器;要是AWS不存在,現今的App經濟也就不存在。在IaaS網絡基礎服務市場中,Amazon的佔有率比IBM、Google和微軟的總和還大上三倍。世界各地的線上企業,都依賴Amazon提供廉價的IT服務;只要AWS服務暫時發生問題,就有成千上萬的公司跟著受到波及。AWS打個小噴嚏,就有一大堆創業公司害上重感冒。

我個人認為,Amazon總有一天會變成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公司,也會是人類史上第一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企業。有AI技術為基礎的Amazon Echo和Alexa,是極為精巧的新玩意,很快也會變成家家戶戶必備的服務,從此取代電燈開關,幫你打理家中各種瑣事。由於在Amazon上買東西實在太方便,消費者甚至自願把所有個人隱私都分享給Amazon。

Echo這樣的產品不過是過渡而已,很快你就可以直接吩咐你的吸塵器,叫它自己上網去訂新的集塵袋;而當你把一堆髒衣服塞進洗衣槽時,洗衣機內置的Alexa也會適時提醒你洗衣粉快用完了,記得要補貨。Facebook號稱比你自己更瞭解你,而Amazon也是如此,比你自己更瞭解你的購物偏好。Amazon提供的各種便利服務,方便到讓消費者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隱私問題;有了數據就能掌控一切,而數據的提供者,不是別人,正是你我。

並且Amazon的野心從未停止。最近Amazon砸下90億美元買下Slack,為什麼?從Amazon的出價,我們可以窺見這家公司的意圖。

首先,Amazon並不打算付現。Amazon將會用其價格高到不行的股票來併購Slack;最近AMZN股價已經突破一千美元大關,PE高達188倍!

第二,買下Slack,Amazon馬上就多了一個強大的新服務,能提供給企業使用,省下不少自己開發的時間。

第三,Amazon搞不好完全沒有考慮Slack的市場佔有率或用戶貢獻程度。目前Slack擁有每年1億5000萬美元的營收,個別用戶每年的貢獻度達100美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lack有個相當特殊的計價結構,每一個別活躍用戶的年費從8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而且並非按照人頭數來計費。這樣的好處是不會產生所謂“健身房效應”,也就是公司為每個員工付費,結果不是人人都去健身。

另外,由於Amazon總是執著於在短時間內快速攫取市場,所以也很可能在收購Slack後,全面開放免費使用;要是Amazon真的這麼做了,現在680萬用戶數量,馬上就會暴增到七千萬甚至一億。Slack現有的700名員工也將會分散到Amazon超高效率的運作架構內,通過Amazon強大的技術能力與基礎建設,把服務打造地更加好用。雖然用戶數成長到七千萬或一億,距離所謂“知識工作者”的六億人口總數還很遙遠,但就Slack的產品副總裁April Underwood的看法,這是極大的成長空間。

要是Amazon對Slack的野望確實如此的話,那麼為每個付費用戶砸下這麼高的成本,對Amazon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互聯網公司的新壟斷時代

對爆炸性成長的追求,能夠帶來非常令人驚歎的結果。2012年,大家都罵Facebook竟然要為Instagram的3000萬用戶,每個人付出33美元的取得成本,而且這些用戶全是免費用戶,連一塊錢營收都無法貢獻;現在Instagram擁有7億用戶,當初Facebook砸下的10億美元(等值股票),看起來超級划算。

但是,即使把Slack包含免費用戶在內的680萬用戶全都算進來好了,Amazon這筆交易,分攤到每個用戶身上的花費,還是高達1324美元(硅谷的風投相對保守許多,他們估出來的每名用戶估值是559美元);對於這樣一個強敵環伺,競爭者眾多的專業服務來說,Amazon砸這麼多錢下去,絕對不能說是划算的投資。不過,劃不划算顯然不是重點,畢竟先前也有人出了80億美元想買Slack,只是沒能買成而已。

現在,你明白阿里為什麼要做釘釘了吧。

最後,想想國內的情況,除了操作系統我們沒有自己做以外,其他領域的壟斷真是有過之而不及呢!

————————————————————————————————————

關注公眾號:“sunzhichaoshuo” 或 “孫志超說” 分享更多幹貨

若有問題,微信公眾號點“有問就提”加入孫志超的知識星球,我會認真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