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赵云死后留下的一句遗言令诸葛亮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

猫眼观史


蜀汉永昌亭侯、镇军将军赵云和武乡侯、丞相诸葛亮都是昭烈帝刘备的得力助手,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后世传播美誉度非常高的人物。

赵云和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而且也共同辅佐过后主刘禅,要了解赵云临终前后之事,悦史君可以先谈谈两人的相交片段。

赵云一开始跟随的是公孙瓒,因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麾下,两人开始有了交集。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后,不得不依附袁绍,赵云前来找刘备,后来又一起去了荆州。

诸葛亮从小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后来到了荆州,在隆中隐居,有一定的名气。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在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隆中对”,从此跟随刘备,也与赵云有了接触。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举攻打荆州,刘备一败再败,妻儿都被抛下,赵云舍命救回甘夫人和刘禅,刘备任命他为牙门将军。

诸葛亮则主动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一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赵云也被任命为偏将军、桂阳太守。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开始攻打刘璋,一年后诸葛亮与赵云等人入蜀,第二年与刘备在成都会合,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诸葛亮、赵云等人拥戴刘备称帝,刘备想要攻打东吴,赵云劝谏但没有效果。

曹魏黄初四年,蜀汉章武三年(222年),刘备在大败后驾崩,诸葛亮接受托孤,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镇东将军。

曹魏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赵云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第二年出兵北伐,赵云作战失利,马谡更在街亭大败,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

曹魏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诸葛亮忙着与魏军作战,并没有见到赵云最后一面。


悦史君对赵云遗言的说法是存疑的,因为在正史《三国志》中,有关赵云的死只有一句话:“七年卒,追谥顺平侯”,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遗言。

退一步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得生动具体,但同样没有半句遗言。

因此,赵云死后留下遗言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但赵云死前有一个细节,确实让诸葛亮比较羞愧,那就是在北伐失利后,诸葛亮得知赵云断后有功,提出要把赵云军中的绢布发放在将士,赵云以战败不能得赏拒绝了,诸葛亮对此刮目相看。

赵云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悦史君都很喜欢,典范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赵云就是一皇家警卫团团长,他和诸葛亮根本不在层次,他就是要死了,诸葛亮都不一定会去探望,还谈什么让诸葛亮"羞愧"?好比有一家叫做华为的大企业,这个大企业的保安队队长去世了,队长去世之前说任总你哪里做得不好,任总会去搭理他吗?比赵云地位高的高级将领和高级文官,怎么也有几百人,赵云充其量算是蜀汉的中层干部,以这样的身份地位说出来的话,会让诸葛亮羞愧吗?

再说,赵云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查验证实的"遗言"。网络上流传说,赵云去世的时候死不瞑目,高声呼喊:"北伐!北伐!"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小说里面的情节,艺术上的虚构。北伐不北伐,不是赵云说了算,我感觉赵云未必就希望北伐。

当年,关羽被吕蒙黑了,刘备闻知噩耗,一怒之下,发兵3万讨伐东吴。当时赵云就表达了反对的立场,但是他人微言轻,加上刘备盛怒之下要一意孤行,所以说了没有用。结局可想而知,刘备一开始气势很大,最后一把火"火烧连营",蜀汉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赔了血本的刘备也羞愧的死在了白帝城。赵云知道蜀汉国的实际情况,那就是蜀汉实在是太穷了,国力非常弱,休养生息才是上策,而不是去拼命的挑战比自己强大四五倍的魏晋,这样只会无谓的消耗自己的国力。

可见,赵云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人,而是有思想,很务实的将领。所以,赵云未必会在去世之前说什么:"北伐!北伐!"如果,他真要有什么遗言,我觉得,应该是:"回家!回家!"


怀疑探索者


赵云,字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素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赵云为人威严,处事慎重,曾两次解救少主刘禅,深得刘备信任。但刘备的信任,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刘备因为信任,让赵云做了自己的贴身保镖和大管家。坏处就是,赵云从此就很少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

史书上记载,赵云曾经三次作为主将领军作战,一次是攻打益州之时,诸葛亮“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第二次是汉水之战,赵云和黄忠率领了一营军马单独驻防,赵云智救劫粮的黄忠,击败了曹操亲率的大军;第三次,就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佯称出斜谷道,令赵云为主将,邓芝为监军,率领疑兵出击,吸引曹魏主力,“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箕谷之战,赵云作为疑兵,虽未取胜,却完成了任务,但整个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这让本来年事已高的赵云,不免有了壮志未酬的悲壮,原想有了机会,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赵云很快病倒了,并在一年后去世。

赵云去世时,诸葛亮并未在赵云身边。

当时,诸葛亮正在堂上给刘禅写表章,准备第二次北伐,大将姜维突然求见。姜维告诉诸葛亮,子龙老将军过世了。诸葛亮闻言,手执的毛笔不由得脱落于案上,浑身颤抖的站了起来,再次询问姜维:“你……说什么?”

姜维悲痛的再次述说,子龙老将军半个时辰前,在府中过世了。

诸葛亮不由的双目垂泪,大喊一声:“苍天哪!断我一臂呀!”

赵云亡,刘备的“五虎上将”全部亡故殆尽。这让诸葛亮不由得更加悲痛不已,询问姜维赵云的临终遗言。姜维转述说赵老将军临终前并未有什么遗言,只是大喊了三声“北伐!北伐!北伐!”

诸葛亮听毕,不由得哭倒在地。诸葛亮并未羞愧不已,但是却下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誓当北伐,以实现先主和赵云的遗愿。


奕天读历史


三国时著名的常胜将军赵子龙,死之前大喊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诸葛亮听后,羞愧的哭了,而且号啕大哭。为什么别的五虎将包括关羽、张飞死时,诸葛亮都只是眼睛湿润而已,没有大哭的,到赵云死时,诸葛亮就号啕大哭了。

这要从赵云的身世与经历说起:

出身底层,功劳多、待遇差

赵云最初的主人是公孙瓒,但他跟着公孙瓒一直没混出什么名堂,后转投刘备。从时间上讲,赵云追随刘备时间极长,有近三十年,一直不弃不离,这是很少有的;从战役上讲,赵云战功极多,参加的战役比较出名的有:博望坡火烧曹军、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幼主、平江南,荡西川,汉水之战、箕谷之战......并且,赵云经常在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危局中做刘备与诸葛亮的贴身保镖。

可是,赵云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官职,最荣耀的称号只是“五虎将”之一。象关羽、张飞独当一面,马超镇守一方,连魏延也能任汉中太守。可见,赵云的职位、待遇,与他的能力和功绩是不相匹配的,按理说他应该很不服气,可是他从无怨言。

最好的人生机会,因诸葛亮而失去

刘备死后,诸葛亮有启用赵云之意,但诸葛亮仍然想走正常程序,那便是先让赵云立功,再给他升职。赵云的机会来了。

公元228年孔明初次北伐,他命赵云以5000兵固守箕谷,拖住曹魏大将军曹真10万主力,以助蜀之主力军大步向前,斩关夺寨。赵云成功的为主力争取了时间,可惜主战场上,由于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失了街亭,蜀军不得不全线退兵,北伐宣告失败。

这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让赵云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回成都后,诸葛亮要求受罚,自降三级,赵云也受到处罚,年纪已经老迈的赵云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病不起。

死前大叫吐露心迹,高风亮节,诸葛亮都自愧不如

诸葛亮去看赵云时,赵云已奄奄一息,临死前,赵云拉着诸葛亮的手大喊二声“北伐,北伐”。

诸葛亮听到此喊声,突然间省悟了一个道理:

原来赵云从未在意过官位,诸葛亮精心为他设计的“先立功,再升职”的安排,他根本就不在乎,他真正在乎的是北伐。

为什么赵云那么在乎北伐呢?,因为北伐是先主刘备一生的追求,最大的心愿,赵云从来都是把刘备的心愿当成自己的心愿,把刘备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而当时的北伐,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益州集团内部,以李严为代表的当地实权派都不愿北伐。是诸葛亮力排众议,大力推进,北伐才能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赵云与诸葛亮是同志,两人都有志于北伐,都对刘备忠心耿耿,而赵云的忠心甚至于超过了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心里,对赵云又是悲怜又是感动,还有深深的未能帮他完成心愿的惭愧,难怪他要号啕大哭了。


史书雅读


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蜀汉大将赵云去世,据说当时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府里突然狂风四起,连门口的松树都吹断了。

孔明占卜得知:“必损失一员大将”。话音刚落,果不其然就从蜀中传来了赵云的死讯,并由赵云长子赵统带来了赵云的临终遗言。


赵云希望汉室可复,至死不渝

赵统所带来的父亲遗言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整个蜀汉政权的愿望。那就是“北伐!北伐!”,据说赵云自知病重难返,怕丞相因为第一次北伐失利而失去了信心,又怕两个儿子不动先辈创业之艰难,不为国效力。于是凭着一口气,高呼数声:“北伐!北伐!”,直到气断声绝为止。

当时的诸葛亮听了赵云的遗言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既痛心又苦恼,既悔恨又羞愧。


痛的是五虎大将全数湮没,北伐事业积年无成。

恼的是马谡不听计策,致使北伐大局失利,损兵折将。

悔的是自己私心要提拔马谡,派他去据守街亭,才导致严重后果,而应该作为守卫街亭的赵云却被安排成了疑兵,险些做了北伐的牺牲品。

羞的是事后赵云无损兵将地回来,而自己反倒不如他看得通透。

尤其是赵云的这句遗言,更是证明赵云心胸坦荡,不似魏延、杨仪等辈,他始终是以北伐曹魏、光复汉室的大业为己任。赵云追随刘备于草野、两护刘禅于险境、身先士卒于战场、力做表率于军前。诸葛亮自己倒是留着他不用,把他放在了危地,而事后赵云却丝毫没有怪罪自己,这让诸葛亮是羞愧难当,他自问能对得起刘备、刘禅,却无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赵云了。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赵云的支持,诸葛亮的决心和勇气又回来了。

赵云死后,同年冬天,诸葛亮兵出陈仓,袭杀魏将王双,同时牵制住曹魏在陈仓一带的守军。次年春天,早已蓄势待发的陈式军团兵出陇右,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北伐大业曙光再现。

而赵云二子: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跟随姜维北伐,为国捐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一贰一橙


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几乎是三国中最完美的将领,在那个军阀以割据、谋士诡辩的年代,赵云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乱世青莲。

赵云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骄不躁,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在死前说了四个字,诸葛亮听到之后都为其感到不公,同样也让人感到心痛,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赵云和刘备说起。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之后收到刘皇叔的拉拢才到刘备的手下,原本赵云以为跟着刘备可以建功立业,为匡扶汉室而尽力,但是赵云没想到的是自己掉坑里面了,掉到一个爬都爬不出的坑了。

赵云在刘备那里从来没有受到重用,反而一直是一个保镖,做刘备的卫队长。长坂坡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自己丢下老婆和孩子就跑了。此时的赵云却深入曹军,七进七出,硬是把阿斗给救了出来。当时的张飞怀疑赵云投降了曹操,虽然刘备还是假仁假义的说:“子龙断不会负我。”但是其实都能看出来,刘备也是半信半疑的。此时刘备并不是很信任赵云。

然在此之后赵云也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刘备讨伐刘璋的时候,赵云只是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的刚投降不久的魏延都能得到重用,而相反赵云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赵云也是得到了虎威将军的职位,并没有多大的军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偏将。

就这样赵云仍旧任劳任怨的跟着刘备鞍前马后,等到刘备了,赵云这才有幸带兵打仗,他等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当时诸葛亮自己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他让赵云自己亲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作为掩护北伐军的疑兵。但是此次诸葛亮用人失败,让马谡守街亭,结果丢失了蜀汉重要据点街亭,此次北伐就此也宣告失败。

赵云在北伐撤退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临死之前赵云用尽自己的全力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听到之后也为赵云感到不平,原本一个一心匡扶汉室的将士却成了刘备的贴身保镖,而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刚刚开始就又破灭了,赵云是把刘备当主公看,但是刘备却因为自己的私心彻底的埋没了赵云。


江郎说史


大家好,我是蔡公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赵云在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中有排名,后世对他的总结是一个儒将。但是纵看历史的我们,却发现赵云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却是屈指可数,不可否认的是,赵云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处于完美的程度,从他离开公孙瓒跟随刘备以后再到在北伐失利后去世,作战无数,走完了传奇的一生,没有什么军权,一直默默无闻的不争名利,尽职尽责的辅佐着刘备。刘备死后,尽力辅佐后主和诸葛亮,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在他弥留之际,说的四个字:北伐北伐。让我想起了在一千多年以后的一个宋朝将领宗泽在将死之时说过的一句同样意味的话:过河过河过河。


不仅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一生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却要与世长辞,其中的话语表达的是悲哀和无奈。如果这两个人能够相遇,定会英雄惺惺相惜。其实诸葛亮在听到赵云的遗言之后,他有羞愧之意,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也属于正常,因为诸葛亮读懂了赵云的遗言中的弦外之音,感叹英雄一生忠义,却没有建功立业,抱着一生的遗憾含恨而终。

下面我从几点来分析一下赵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而他又为什么留下那样的遗言,诸葛亮为什么会羞愧。 赵云之前跟随的是北平太守公孙瓒,后来公孙瓒被打败,直到遇到了刘备就跟随了刘备,原因是因为他仰慕刘备的“匡扶汉室”的理想和抱负,觉得跟着公孙瓒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加上刘备的拉拢。其实说到底,赵云武艺高强又有谋略,在公孙瓒处虽不得重用,如果他想跳槽的话,当时比刘备强大的诸侯太多了,如果为了利益或者是想要有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大可以选择当时强大的诸侯。他选择辅佐刘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和刘备有一样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他想的是匡扶汉室,所以就和刘备走到了一起。


在跟随刘备之后,战功卓越,表现不凡,但是刘备对赵云如何呢?刘备驻新野之时,曹操派曹仁率大军攻打刘备,在新野城下摆下了八门金锁阵,被徐庶一眼看穿,刘备令赵云率五百兵士听从徐庶建议破阵,赵云武艺高强,勇冠三军,杀的曹仁大败而归。后来曹操亲率大军来攻打,刘备的妻儿在乱军之中,赵云单骑救主带回阿斗,张飞说赵云不会回来了,他这样说是对赵云人格的不肯定,他张飞觉得赵云能离开公孙瓒,也能离开刘备。刘备说:子龙断不负我。这句话说明了,刘备对赵云的为人和想法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能吃透赵云的心里。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评价赵云:忠勇复汉室,情义比桃园。


在他带回阿斗之后,刘备把阿斗扔在地方说为了一个孩子差点失去了一员大将,赵云虽不知道刘备此话真假,但确实是被感动了。所以后来赵云就一直在刘备身边从事着保卫工作,刘备用人也是可以的,他能够知道,赵云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奋不顾身的。后来孙尚香带着阿斗回东吴,还是赵云一路把阿斗夺了回来。当时孙尚香面对赵云和张飞两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赵云是言语谩骂,对张飞以叔叔尊称。这说明了赵云在刘备的团队当中,地位并不是很高,无论孙尚香如何骂赵云,赵云依然圆满的完成刘备交给他的任务。在刘备开拓蜀汉疆土的时候,把建功立业的机会大多给了关羽和张飞,赵云一直默默的给刘备鞍前马后的,与世无争,最后刘备封了赵云一个虎威将军,没有什么实权。


值得一提的是,赵云曾经拒绝了一次娶妻的机会,理由是刘备光复汉室的大业没有完成,自己不能有家室,刘备诸葛亮听完以后大笑,可能是刘备看人很准吧,认为赵云有将才无帅才,意思就是你赵云阵前单挑,执行任务可以,如果独自统兵打仗不行。刘备就是看准了马谡名过其实,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魏延必反等等,诸葛亮不听致使最后都一一实现了。等到赵云真的可以统兵打仗的时候,是在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当时的赵云已经老了,在诸葛亮交派战斗任务的时候,依然兢兢业业的尽忠职守。诸葛亮率大军埋伏在祁山,让赵云带五千兵马出箕谷,执行的还不是真正的战斗任务,赵云的作用是疑兵掩护主力部队。结果是诸葛亮很看重的马谡在街亭失败,丢失了重要的据点,整个北伐的计划失败了。 赵云在北伐失败回来以后,就一病不起了,在临终之时嘴里念叨的北伐北伐,诸葛亮听到了以后是听在耳中,痛在心里。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首先感叹的是赵云为匡扶汉室,忠勇一生,抱负没有实现,弥留之际唯一挂念的就是匡扶汉室大业,其忠心可见一斑。第二,赵云的忠心和抱负没有实现,北伐失败,匡扶汉室的斗争还要继续,诸葛亮感觉自己多年的付出没有什么成效,赵云临终还不忘嘱托诸葛亮,一定要北伐,匡扶汉室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啊!诸葛亮也许深知,北伐的任务也许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第三,人都有生老病死,赵云死后,五虎将都不在人世了,下一班的人才都没培养好,连最后的一个赵云都离开了,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还能有多少精力做多少的事情,面对曹魏新的一代领导班子和新一代的能臣良将,自己却要面临的接班无人的境地。


概括这几点,所以诸葛亮面对赵云的遗言,此情此景,羞愧难当,深刻的体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没有实现抱负无奈和对人生如白驹过缝的悲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蔡公子讲历史


这里提到赵云留下的遗言,大概是指的这个: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担任佯攻的赵云虽然也打了败仗,但撤退及时,损失很小,受到诸葛亮的赞扬肯定。当时赵云军中有不少富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赵云拿出来分赐给部下,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意思是打了败仗,还要什么赏赐呢?诸葛亮对赵云说的这些话“大善之”,不久之后赵云就去世了,后主刘禅也下诏褒扬。

赵云能说出这些,不是故意说的漂亮话,而与他一生的言行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敬重赵云,不仅因为他作战勇猛,更因为他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一个“完美军人”。

一、赵云是一个重信守诺的人,追随刘备不离不弃

赵云早年与刘备相识,情投意合,后来因为兄长的丧事,赵云不得已离开刘备回到家乡,此后在很多年里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

赵云与刘备分手时,承诺办完事情就回来找他,赵云没有忘记向刘备临别时做出的承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听着刘备的情况,官渡之前前夕听说刘备来到冀州投奔了袁绍,赵云立即动身去相见。

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刘备交给赵云一项任务,让他召募人马。如果刘备自己出面募兵,袁绍必然会有警觉和疑虑,赵云是个新人,目标不大,悄悄做这项工作很合适。

赵云做得很好,没用多长时间就召募到几百人,赵云私下告诉他们是刘备将军在召人,他们都是刘将军的手下。也许是赵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许是袁绍太忙顾不过来,袁绍对这些事一概不知。

这支队伍成为刘备东山再起的希望,后来刘备找机会果断脱离了袁绍,赵云召募的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算太多,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赵云在作战中不怕牺牲,情况再险恶也都能挺住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忧病而死,儿子刘琮投降,刘备仓促间率众南下,曹操亲自率领一支骑兵追击。

走到南郡所辖的当阳县时被曹军追上,双方在一个名叫长坂坡的地方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备的人马被杀得大败。

刘备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清点人数时却发现不见了妻子甘氏以及年仅2岁的儿子刘禅。

这时,刘备身边有个人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听了很生气,备用手戟敲打着说话的那个人:“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过了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带回来甘氏和刘禅。混战中,别人都夺路逃命,只有赵云拼命保护甘氏母子,他抱着刘禅,保护着甘氏,居然杀出了重围,使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幸免于难。

三、赵云头脑清醒、坚持原则,任何时候都能经得住诱惑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块地盘,这就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郡,刘备以此为依托,迅速向荆州刺史部在长江以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地发展。

刘备派诸葛亮、赵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进展很顺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几个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战败被杀。

刘备提升赵云为偏将军,让他兼任桂阳郡太守。桂阳郡原太守名叫赵范,投降后一心巴结赵云,他的嫂子樊氏长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赵范想把嫂子嫁给赵云,但被赵云拒绝了。

赵云不想伤赵范的面子,推辞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长就好比我的兄长一样,怎能娶兄嫂?”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还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着急。”赵云看人很准,后来赵范果然逃亡了。

四、赵云不看领导和同事的眼色行事,从来一心为公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在围攻成都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这条命令造成了混乱,正在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各项工作时,许多人却找不到了,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几天后这种混乱才结束。

当时益州十分富有,刘备下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刘备拿出城中大批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刘备赏赐按功劳大小分成不同等级,最高一级赏赐包括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钱5000万和锦缎1000匹,其他人也都受到了不等的赏赐。

跟随刘备一路披荆斩棘的将士们个个兴高采烈,这些年他们吃够了苦,受够了累,现在总算有了回报,但有人还嫌不够,又向刘备提出成都城里还有不少官家的房产地产,城外还有许多公家的园地桑田等,不如把这些也分赐给诸将。

这样的提议一般都会受到大家的强烈欢迎,谁反对谁就是跟大家过不去,但赵云不管这些,直接表达了反对意见:“霍去病当初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何止是匈奴,还没有到求安稳享乐的时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乡,再谈享受才合适。益州士民初罹兵革,遭受战乱之痛,田宅都应归还其主人,令其安居复业,然后制定差役、赋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刘备认为赵云说得很对,采纳了他的建议。

五、赵云“一身都是胆”,是一位难得的有勇也有谋的智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展开争夺汉中的战役,双方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双方展开了对攻,时任翊军将军的赵云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一次,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赵云、黄忠一块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便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赵云的营寨已被曹操手下占领,曹军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夺回,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

大批曹军随后赶到,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中淹死,此战可以称为赵云版的“空营计”。

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军中都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六、赵云政治觉悟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来不含糊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近郊的武担山称帝,之后便下令进攻孙吴,以报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之仇。

对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劝谏的人不少,但刘备意志已决,对于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

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以博学著称,又通占卜谶纬,他认为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下令把秦宓抓起来,群臣见此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但赵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继续相劝。赵云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进一步建议道:“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不能马上能见分晓啊!”

但刘备此时已被愤怒充昏了头脑,还是率领大军伐吴去了,此战蜀军大败,损失数万兵马,孙刘联盟也遭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刘备当初听从了赵云的意见,也就不会这样的结局了。

总之,赵云的身上有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如重情义、守信用,既英勇善战,对事物又有清晰的认识,是一个有胆、有勇又有谋的人,同时他还敢于进言、公而忘私,这些都值得人们学习和称道。


南门太守


赵云在”五虎上将“中主要是担当刘备的保镖,没有得到真正重用,但他顾全大局,从未表达过不满,只有临终前才留下一句遗言,这句话只有四个字,却令诸葛亮羞愧不已,为之不平。

赵云武艺高强,不骄不躁,忠心耿耿,人气极高,他原本是公孙瓒手下,后来被刘皇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忽悠到麾下,此后不是干保镖就是干后勤,没有得到统兵作战的机会,最后论功行赏得到虎威将军之职,却没有多少军权,不过赵云仍然任劳任怨,没发过牢骚。

赵云唯一一次带兵打仗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统兵北伐时,诸葛亮亲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命赵云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以为疑兵,虽说不是主力,总算圆了梦想,但悲催的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痛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

这时的赵云已经年过七十,他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仍不忘北伐大业,他用尽全力大喊:“北伐!北伐!”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赵云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刘备的私心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诸葛亮为之不平。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听题主说赵云临死前,有一句遗言,而且还让诸葛亮羞愧,我是大吃一惊,因为不管是三国志包括云别传,还是三国演义,我都读了好几遍,但好像没有这一个情节呀,所以我赶紧找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又重新看了一下。

在三国志和云别传里面,刘禅继位之后,赵云由杂号将军翊军将军升为征南将军,后来又升为镇东将军,还被封为永昌亭侯。建兴五年,跟着诸葛亮入驻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称要从斜谷出发。

魏国的曹真率大军前往,诸葛亮就让赵云带着邓芝前往,而自己从祁山走,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马谡在街亭战败,而赵云也在箕谷战败,诸葛亮自贬三级,马谡被处死,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死后被追谥为顺平侯,至于赵云的死因,和赵云临终前说了什么,完全没有记载。

那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的记载,建兴六年九月,魏国曹休大败于石亭,吴国立即将此事告知了诸葛亮,一方面是为了显摆,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诸葛亮能趁此机会再次北伐,诸葛亮正准备着要出兵呢。

这时候,一阵东北风吹过来,把庭前的一棵松树给吹折了,诸葛亮占卜了一下,算出蜀汉必损一员大将,没多久,赵云的儿子赵统和赵广来报,说赵云昨天晚上病死了,诸葛亮放声大哭。在这里面,也没有记载赵云有什么遗言。

不过,在电视剧新三国里面,赵云确实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北伐!北伐!诸葛亮听了也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诸葛亮本来就是一直想北伐的,姜维也是如此。

那么历史上也确实有类似的事情,比如南宋的辛弃疾临死前喊了三声杀贼!另外还有同样也是南宋的宗泽,临死前也是喊了三声渡河!很显然,新三国采用这种方法,是引用了辛弃疾或者宗泽的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