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如此“激進”?

吳文建


木叔寫個1000字,從歷史和現實兩點來分析,俄羅斯外交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兩個原因:

第一,俄羅斯也好,蘇聯也罷,再往前推的沙皇俄國也如此,數百年來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從來都沒有“溫柔”過,一直是“激進”為主基調。有時候甚至比西方還要霸權主義。

觀察如今的俄羅斯外交,不能孤立的看。普京也好,梅德韋傑夫也好,都是蘇聯時代過來的人。他們受到的教育、成長的大部分時間、世界觀人生觀養成的時候,都是在蘇聯時代。

蘇聯給他們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目前國際社會現實給他們的影響。所以蘇聯當年的一些外交手段也好、一些政策實施也好,肯定會在如今的俄羅斯高層當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主流地位。

因為如今美國和俄羅斯的全球爭奪,本質上和蘇聯與美國在冷戰時期的衝突與鬥爭是非常相似的。兩者都是在全球爭霸,甚至某些方面還你死我活。所以蘇聯時代的外交思維在俄羅斯如今的高層當中,一定帶有很深的烙印。

蘇聯的外交就很“激進”,這個木叔不用多說了。比如能夠對自己盟友都下狠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把捷克一把手押回莫斯科審判。美國對自己盟友都沒這麼幹過。因此俄羅斯表現出來的所謂“激進”,其實還原了蘇聯時代教育的背景,又折射到了如今的國際關係現實中來。

不只是蘇聯,沙俄時代俄羅斯更“激進”,不然俄羅斯只是什麼莫斯科公國、基輔公國那麼點的地方,怎麼能獲得如今全球最大土地國家的稱號?

第二,俄羅斯如今的外部環境比較險惡,因此俄羅斯只能用一種“激進”的態度和辦法,表現得更加強硬,來對付西方的強硬政策。

除了歷史原因和歷史影響之外,俄羅斯面臨的嚴峻考驗,也逼迫著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必須要以強硬對強硬。如果俄羅斯在某些地方展現出了“溫柔”或者“軟弱”,那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失去可能會更多。

正因為西方對俄羅斯的壓力非常大,而且在歐洲、中東、亞太等各個地區都有壓力,俄羅斯必須用“激進”態度來給西方顏色看看,當然,有些政策在外人看來就“激進”過頭了。

比如烏克蘭危機時普京把克里米亞半島奪回,這既是從第三者的觀點觀察,也是有問題的。當年聯合國就維護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投票。俄羅斯方面能公開投反對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只有10個國家支持俄羅斯的立場,比如伊朗、委內瑞拉、巴沙爾的敘利亞等。

這說明俄羅斯的“激進”外交政策,在全球大多數國家眼中都是有問題的。


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木春山談天下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個民族因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因素固然展現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風貌,但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像俄羅斯民族那樣獨特,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羅斯民族精神那樣複雜。

這是因為俄羅斯民族不僅有著橫跨歐亞大陸的幅員遼闊的疆域,而且有著一部起伏跌宕、徘徊於東西方文明之間的歷史和一個對俄羅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起著奠基作用的宗教。這種特有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決定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識,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兩面性”。

俄國著名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

俄羅斯民族在經過了自身漫長而艱難地發展,與外來文化的滲透、融合、對立、衝突和宗教思想的侵潤與灌輸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即對立面的融合——“專制主義、國家至上和無政府主義、自由放縱;殘忍、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順;信守宗教儀式和追求真理;個人主義、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自吹自擂和普濟主義、全人類性;謙遜恭順和放肆無理;奴隸主義和造反行動”等等。當我們瞭解了俄羅斯的歷史與現實,就不難了解俄羅斯精神的“兩面性”。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宗教民族。宗教在其社會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從東正教被定為國教後,俄羅斯國家便開始了一個東正教化的漫長過程。東正教思想逐漸滲透到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家庭、個人生活之中。

東正教不僅與俄羅斯國家融為一體,而且與俄羅斯精神融為一體。東正教主張博愛、寬恕和忍耐;因宗教思想的影響和專制制度的壓迫,俄羅斯人很溫順、很善良。但因缺乏理性,經常陷入病態的獻身狂熱之中。或表現出英勇豪邁,或表現出兇狠、殘酷。

東正教宣揚主張苦行主義的自我犧牲和人人得救的群體意識,因而俄羅斯人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表現為國家至上,為了國家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

東正教還主張普濟眾生和“救世”精神,因此俄羅斯人便產生一種超民族主義精神。他們認為,東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繼羅馬和拜占庭之後莫斯科是東正教唯一的保衛者,即“第三羅馬”,因而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特殊的歷史使命感和救世主義理念。為俄羅斯大規模向外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

但是,俄羅斯人又缺乏理性,經常感情用事,極易走極端。“決鬥”便是這種性格特徵的產物。19世紀以來有相當一批俄羅斯作家都是由於一時激動,走上了極端的道路——決鬥。普希金死於決鬥,萊蒙托夫、赫爾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與決鬥或走到了決鬥的邊緣。

葉利欽時代的激進改革政策更是俄羅斯人走極端的寫照。70年前俄羅斯人曾對社會主義投入了無限的熱情,而70年後又對其全盤否定。“摧毀一切、徹底決裂、脫胎換骨”的激進主義表現使俄羅斯國家再度陷入危機,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俄羅斯人在與自然環境、外敵和自己的命運的抗爭中,在與東、西方文明交融的歷史景觀中,尤其是在與斯拉夫其他部族、東歐、北歐和日耳曼人、蒙古人等相融合的過程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俄羅斯佔有廣闊的土地,而人口不多,為了防止對手對其領土的覬覦,往往表現得極端和好戰,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讓對手不敢輕易染指。

到了近代,透過歷史的稜鏡,我們所看到的俄羅斯人除上面談到的一些不能令人稱道的特徵外,既有堅韌、發達的直感和不受約束的狄奧尼索斯精神,以及與此相關的神秘主義靈感和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又具有閃閃發光的理性、發達的科學思維和批判精神,是一個天才而奇特的民族。請關注:遠方的獅


遠方的獅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算“激進”嗎?並不見得

這一點值得商榷,我們會覺得俄羅斯“激進”,是因為我們國家自身是避免陷入到國家政治的泥潭中的,或者說是避免陷入到“明面”上的國際問題泥潭中,但俄羅斯似乎並沒有這種顧慮,哪都有俄羅斯的蹤影,顯得格外“激進”,我們就俄羅斯深陷的幾大問題分開來看。

俄羅斯的外交高超,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似乎總是佔據道德制高點,以英國雙面間諜斯克裡帕爾事件為例

在這個事件上,英國很強硬,驅逐外交官,但沒有佔據外交上的得到制高點,比防說:1)英國說,是俄羅斯干的,但俄羅斯方面說,請放實錘,請出證據,請讓我們一起調查,但英國不同意啊;2)首先發出強硬信號的是英國,驅逐了俄羅斯的外交官,俄羅斯方面作為回應也只能驅逐英國的外交人員,在最近的一次與記者見面會中,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說,希望通過日本與英國溝通,獲得這次事件的調查進程,俄羅斯願意配合。這態度,這姿態,顯然英國顯得更無賴一點。


烏克蘭問題,敘利亞問題涉及國家利益,寸步不讓,美國老用化學武器這種藉口,可是伊拉克呢?美國滅了薩達姆,人民過的更不好了。

今天在紐約時報上看了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伊拉克裔的作家sinan antoon 題目是《15年前,美國摧毀了我的國家》,15年前,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理由就是下圖中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手中的“化學武器”。在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伊拉克在戰爭之後依然是混亂不堪,陷入到了由美國造成的混亂局面中。


今日,又爆出了前法國總統薩科齊07年接受卡扎菲的選舉資金,但也別忘了,卡扎菲倒臺的時候,法國開的第一槍,同樣的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又老調重彈,以化學武器上要求推翻阿薩德政權,但這一次,敘利亞已經臨近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不可能再任由美國隨意扶植政權,也就和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各自扶持勢力,進入了拉鋸戰。

烏克蘭問題,更是如此,烏克蘭和俄羅斯接壤,更不可能讓其加入北約,所以結論來了,很多人覺得俄羅斯的外交激進,是沒有看到,北約的導彈已經包圍俄羅斯了,下面圖中紅色地帶是北約,右邊的深藍色是俄羅斯,中間的灰色和灰白色分別是白羅斯和烏克蘭,可以說,俄羅斯的外交不算激進,而是對北約地區強勢包圍的回應。


藝術世界觀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哪裡激進了?普京政府的外交手段是非常專業、靈活和有效的。

首先,俄羅斯近年來對美國和西方的態度並非俄羅斯激進,而是處於守勢的大國的正常的反應。俄羅斯對西方進行強勢的反擊奪回了克里米亞,助推了烏克蘭東部兩州頓涅斯克和盧甘斯克的內亂。這是國家面臨安全威脅和作為地區大國被抵近侵入戰略緩衝區的防禦性反擊。普京政府對西方的反制措施,是在運用國家實力向西方發出強信號:當年面對一個冷戰失敗、國力處於低谷的俄羅斯,美國認為俄羅斯應該喪失除本土外所有傳統勢力範圍,而且發展空間理應遭到不斷擠壓。而經過十幾年的經營,俄羅斯走出了當初的低谷,經濟和軍事領域和本世紀初今非昔比,俄羅斯不能再接受美國在歐洲和歐亞大陸“贏者通吃”玩法,繼續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而從俄羅斯近年來與西方的博弈結果看,在美俄之間的戰略博弈中,近年來天平持續對俄羅斯有利。之前每一輪博弈都是北約在主動改變現狀,俄羅斯更多是防禦性的回擊,總體態勢是北約攻俄守。然而在近三年的美俄博弈中,美國和北約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基本已經用盡可能的選項,而又不願意和俄羅斯直接衝突。北約和歐盟已宣佈不考慮接納烏克蘭為成員國;奧巴馬政府承認“烏克蘭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北約把與俄羅斯的勢力邊界重新退防至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在敘利亞成功保住了其盟友巴沙爾·阿薩德政權,阻止美國策動的中東“顏色革命”在自己勢力範圍的蔓延,以伊朗-敘利亞形成的“什葉派之弧”提升了自己在中東的話語權,並與中東另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土耳其重塑“特殊關係”。這分明體現了俄羅斯作為傳統歐洲外交大玩家戰術高超的一面。


高程CASS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既不是“極端的”,也不是“具有侵略性的”。在絕大多數地區,但是顯然不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是另外一回事。它是具有破壞性,分裂性的。

後蘇聯時代經濟的銳減,對西方技術的依賴,以及低油價使俄羅斯承擔不起任何發動侵略的代價。俄羅斯沒有美國那樣兼具各方面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沒有中國那樣的經濟實力,也沒有伊朗那種對什葉派的虔誠的信仰的力量。從蘇聯那繼承的核武器在防禦上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但對於侵略戰爭而言並沒有多大作用。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是極具破壞性和分裂性的。他們經常使用一些具有破壞力的工具。普京和他的助手經常稱之為“不對稱反應”。

你可以把這種策略當作一種游擊戰術,你面對的一個非常優秀的軍隊,但是你要做的是讓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破壞他們的後勤支持,推翻他們的車輛,在他們的水源中下毒,在安全的範圍內狙擊他們的人員。你還可以在想象一下,面對公民不服從的情況,你可以破壞當地的交通,或者讓那些公民淹沒在自己製造的垃圾當中。

這種破壞力通常是弱者和被剝奪者的工具,因為它成本低而且也很簡單。這也正是為什麼俄羅斯正在使用這種方法。在很多地方你都可以發現俄羅斯在使用這種方法,例如在人造衛星研究的成果中,在歐洲和美國左派和右派激進分子的頻繁活動中,在俄羅斯通過黑客攻擊阻礙西方開展全球議程的過程中。這種破壞力的使用彌補了俄羅斯經濟上的不足和國際盟友的缺乏。俄羅斯的目的是在美國和北約之間建立新的雅爾塔體系。

但是一旦美國坐到了這個談判桌上,俄羅斯的這種破壞力就會消失。


華沙記憶


外交是內政的對外延伸映射而已。

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激進緣於國內現實和普京個人需要。


自蘇聯解體後,當時的俄羅斯葉利欽政府推行“一面倒”的親西方政策,政治上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取締蘇維埃;經濟上實行資本主義性質的“休克療法”,發誓要加入西方陣營成為像歐美資本主義一樣的國家,結果欲速則不達,俄羅斯一度陷入落後混亂停滯,車臣更是乘亂而起分裂猖獗。葉利欽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普京上臺後,強力鎮壓車臣叛亂,改革內政,親近西方,一時普京聲望大增,民情看漲。無奈俄羅斯繼承自蘇聯的攤子太爛了,藥方用盡、辦法想夠俄羅斯依然積重難返,加之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推波助瀾,俄羅斯與西方的“蜜月”進入倒計時,雙方有漸行漸遠趨勢。


此時的普京聲望日隆,如日中天,怎樣才能打破限制繼續譜寫普京神話呢?俄羅斯劍走偏鋒,孤注一擲:修改憲法,改變總統任期,與梅德韋傑夫唱起令世界瞠目的“二人轉”;鉗制輿論,壓制媒體,嚴打異議記者;打壓反對派,槍擊有威脅反對派領袖……對外高揚大俄羅斯主義大旗,希望重振帝國雄風。

這樣的俄羅斯戰車轟然啟動,對外已不是“激進”而是“激烈”了,先是資助格魯吉亞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獨立,繼之俄軍親自上陣大打出手,後是一舉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再鼓動烏東獨立志願軍大兵壓境,俄羅斯周邊鄰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抱團加入西方陣營尋求保護成風,新的鐵幕已然落下。同時俄羅斯一改中東戰略保守作風,毅然出兵敘利亞,構成俄羅斯、伊朗、土耳其新三角,不惜與美國分庭抗禮一較短長。


俄羅斯戰車是停不下來了,國內人民的大國雄心被激變膨脹,普京需要對外激進來提振國內威望讓2018總統大選贏得更漂亮。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外交又何嘗不是內政的需要呢。


今古達觀


當一個國家內部經濟不暢,外部壓力不斷,自然就會採取相對保守的政策。即可以保護自己,面對外部,又能整合國內注意,保持國家穩定。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歷史經驗,而且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其實不算特別激進。在政治上,歐美始終處於攻勢,俄羅斯處於守士勢,基本上俄羅斯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了,除了嘴巴上強硬點,真正有效手段有限。不過,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是佔了點便宜,但基本格局沒變,依然是防守狀態


失落後重生


確實如此,從冷戰到現在幾乎沒有變過,似乎除了葉利欽時期蘇聯倒臺後的那段艱苦陣痛時期。這或許有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有關。就算經濟再掙扎,被西方再製裁,普京的支持率目前根據一些民調竟然也高達80%以上,是特朗普在本國的兩倍。從當初搞社會主義陣營,輸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到後來的冷戰和美國對峙死扛,再到目前和美國局部的勢力範圍之爭。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與個人領導有關。普京從情報人員出身,自然比一些文職官員和技術官員深刻的理解歷史和如今版本的美國/西方的對俄戰略遏制。情報是最暗流湧動的界別,是最神秘的,也是一個國家最要緊的,情報界多緊密的合作是衡量兩國關係鐵不鐵的標誌。

另外,談談在我們的這個行業的觀察。俄羅斯的媒體政策可以折射出俄羅斯的整個外交政策。俄羅斯的外宣電視臺的策略是拉一派打一派,在歐洲和北美團結和支持反建制派政黨,希望把對俄羅斯敵對的西方國家搞亂。在意大利和德國很多人都觀察到了這樣的報道趨向。在美國尤為明顯,俄羅斯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對希拉里的負面報道和評論遠遠超過對特朗普,克林姆林宮討厭希拉里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俄羅斯媒體也是積極配合。除此之外,俄羅斯媒體非常激進的揭發美國社會的陰暗面,並且攻擊整個美國製度設計的失敗和缺陷。俄羅斯媒體成功團結了一小部分美國極左派,但在很多美國人眼中也存在信任度不高的問題。還有俄羅斯媒體最近被歐洲和北美的所在國要求以“外國代理人”機構。


記者王冠


俄羅斯的外交併非激進,而是很有策略。2018年將是俄羅斯的重要轉折年,俄羅斯將在以下幾方面謀求更大的國際空間。

半島“準主角”

考慮遠東地區動向,無法避開朝鮮問題。俄羅斯一方面擔任調停角色,另一方面,也派轟炸機在朝鮮半島和美國阿拉斯加州海岸飛行,反對韓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作為朝鮮半島劇的“準主角”表現活躍。

不過,說到實際影響力則另當別論。俄羅斯的真正目的是朝鮮問題發揮一定影響力,以此作為對美關係的槓桿。2018年以後朝鮮也沒有停止核和導彈開發的徵兆,俄羅斯的戰略想必也會持續下去。

對日軟硬兼施

朝鮮導彈開發還引發了其他政治問題,俄羅斯開始將日本視為目標。日本為對抗朝鮮的導彈威脅,決定引進陸基“宙斯盾”。俄羅斯政府對此表示反對,稱日本此舉會損害戰略穩定性。俄羅斯在軍事領域對日本的施壓日益顯著。安倍政府正努力改善對俄關係,儘管如此或者說正因如此,俄羅斯今後也會採取軟硬兼施的戰略。

例如,為獲得日本的經濟合作,為使天然氣管道延伸至北海道,俄羅斯今後將繼續答應與日本就北方領土(俄稱南千島群島)問題進行對話。

另一方面,為防止日本方面失去對經濟合作的意願,俄羅斯會盡可能推遲解決北方領土問題,視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強軍事壓力或進行威脅。

摸索與美妥協

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是“亂了陣腳”。曾有人預測,特朗普政府成立後,美俄達成“大交易”,美國解除俄羅斯制裁,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進行合作等。但“通俄門”讓這一期待基本落空。美國通過對俄羅斯加強制裁的法案,對俄羅斯制裁非但不會解除反而進一步強化,不僅如此,如果得不到國會同意,美國政府無法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俄羅斯方面也有聲音表示,只能做好像伊朗那樣遭受長期制裁的心理準備。

不過,俄羅斯已開始摸索結束一系列糾紛,包括接受在烏克蘭紛爭地區的聯合國維和行動,建立“伊斯蘭國”組織毀滅後敘利亞的戰後構想等。雖然難以期待美俄關係發生很大轉變,但美俄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朝著現實的妥協點進行努力將成為2018年值得關注的一點。


參考消息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

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俄羅斯的外交何以如此“激進”。請注意,題主在問題中將“激進”二字打上了引號“”。 所以說,俄羅斯現在的激進外交其實就是“打腫臉充胖子”,外強中乾,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俄羅斯外強中乾的疲態真正顯現是從2014年開始的。雖然時隔四年,在俄羅斯人看來已經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了。但是克里米亞事件的後遺症還將沒完沒了,至少要伴隨普京總統的下一個任期(2018年大選對普京來說沒有懸念)。

因此,為了當選總統,普京必須將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煽動起來;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對普京這樣的高手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普京抓住一切機會在國內大搞各種各樣的閱兵,有時甚至親自赤膊上陣秀肌肉來挑逗俄羅斯戰鬥民族的精神——只要還能苟延殘喘,跟定了普京。

看似“激進”的外交,實際上處處力不從心。從土耳其空軍2015年11月24日那天擊落一架俄羅斯S24戰機開始,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普京手裡的牌不多了。要不是同樣有求於人的埃爾多安首先服了軟,恐怕普京也只能夠打打嘴巴官司了。

俄羅斯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激進嗎?同樣也是如此。普京沒有任何激進的本錢。美國總統迫於國內反對黨的壓力通過了一道又一道的經濟制裁措施。前不久還發表了一份名為“克里姆林宮報告”的文件。文件中點了俄羅斯與政府官員干預美國,2016大選的名單。普京得知後,也只不過是面對名單調侃了一句,“我還不在制裁範圍之內”。沒有任何具體的報復措施。

就在最近,俄羅斯另外一架S25戰機又在敘利亞被擊落。這一次普京更是覺得窩火,可是始終沒人承認。俄羅斯能夠對誰去“激進”。面對敘利亞境內各種勢力的互相傾軋,_唯恐傷及無辜,普京也只好象徵性的“報復”一下完事兒。

再比如,正在平昌如火如荼進行的冬奧會少了很多俄羅斯運動員的身影。由於國際奧委會反興奮劑機構認定俄羅斯運動員集體違禁,對俄羅斯整個奧林匹克組織和運動員禁賽。普京明知窩囊,可這一次卻連一句抗議都沒有,默默吞下苦果,這哪裡來的“激進”?

除了煽動俄羅斯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將普通民眾對經濟制裁不滿的注意力轉移了國外去。

俄羅斯今年還有一件大事——國際足聯世界盃將在俄羅斯舉行。世界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索契冬奧會,過於“激進”的外交,就不怕西方國家如同對待索契冬奧會一樣抵制嗎?

結論是,俄羅斯外表的激進掩蓋不了已經凸顯的疲態。俄羅斯的內政(經濟的拖累)難以讓普京在外交上真正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