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淮河流域的“廟會文化”


說起淮河流域的廟會,不得不提安徽的淮北相山廟會和蚌埠塗山禹王廟會。多少年來,兩地廟會發揮著它們獨特的作用。時至今日,每到農曆3月18日和3月28日,淮北相山顯通寺和蚌埠塗山禹王廟中香火不斷,香客遊人比肩接踵,呈現出一副熱鬧的景象。

作為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的重點之一,民促文化活動一直在運河流淌的這片土地上流淌,生生不息。本次,考察組一行來到淮北相山和蚌埠塗山,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體會千百年傳承的廟會文明的勃勃生機。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淮河流域的“廟會文化”


01走進淮北相山廟會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至二十號,淮北相山便熱鬧起來了,在這裡有為期三天的相山廟會,對淮北周邊群眾來說,是一個比過年還熱鬧的節日,廟會上減價的服裝,淮北土特產,便宜又實惠;“農”味十足的小吃,令人垂涎;讓人樂不夠的民俗表演;平時難得買到的布老虎、小麵人,以及一些鄉下人用泥製作的鳥、獸等小玩意更是讓人愛不釋手。對於淮北市民來說,相山廟會是增添家鄉情感的時節。廟會上,人們熙熙攘攘,穿梭其中,能感到少有的溫馨和從容。

陽春三月,春風習習,伴隨著微微的春風,來自淮北及周邊的人們來到相山廟會,準備為2016年迎春納福。“今年的農曆三月十八相山古廟會相山風景區內摩肩接踵,人潮如織。為了能燒頭炷香,有的遊客更是4月24日凌晨便早早守候在顯通寺門口。”考察組還未到達相山廟會相山公園內,在前往的路途上就聽到有路人給大家介紹了遊人的眾多。

顯通寺香客雲集,由於道路交通管制,通往相山風景區的相山路已是人山人海,成為名副其實的“步行街”。跟隨人流進入相山風景區,只見景區里人頭攢動,舉步艱難,已經到了人與人貼身向前行進的程度。景區道路兩邊有不少流動攤位,在這裡人們依然能找到廟會的感覺,說書攤前圍滿了人,套圈、打靶讓不少遊客躍躍欲試,香包、首飾、虎頭鞋等民間手工藝品激起了遊客的購物慾,但最讓人們關注的還是那一家家的小吃攤,什麼麵皮、烤肉串、娃娃魚等,在這裡你都可以找得到。

“好吃的淮北特產麵皮,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大家快來嘗一嘗。”在吆喝聲中,淮北面皮格外刺耳,而攤前也是人頭攢動,已經被前來逛廟會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通。

“好久沒吃過這麼正宗的麵皮了,味道正宗,我要帶回家裡給家人常常……”作為濉溪縣的一名教師,常德厚先生已經是第二次來到相山廟會了,他告訴考察組,來廟會主要是奔著這個氛圍和熱鬧場面來的,不為別的,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民間傳統,對於週末休閒的他來說也是一次新的體驗。

順著相山北路一直走,就到了顯通寺。“相山廟又叫顯通寺,據今已經有1725年的歷史。顯通寺位於相山龍山、虎山兩峰之峪。俗稱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寺內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未進入顯通寺前,門外的一位老者已經向考察組講起了顯通寺的歷史。

顯通寺是廟會的主場地,為迎接廟會,顯通寺整體粉飾一新。進入顯通寺,考察組在相王廟前的四顆古樹前停了下來,樹上系滿了各種祈福的紅絲帶,與綠色的樹葉相呼應,顯得格外耀眼。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淮河流域的“廟會文化”


相王殿前香火鼎盛,各地的香客紛至沓來祭拜這位建立淮北的大英雄,想當年相土東來的歷史典故仍然在腦海中迴盪。顯通寺來有四進大院,穿過由108塊大石圈砌而成的拱形門洞,越過前院,可直接進入正殿庭院。院內按四個方位挺立著四株兩人合抱有餘的千年松柏,現存三棵樹,東北角一棵解放前遭雷擊而死,後補種一顆泡桐,到現在已90餘歲。 在這裡,考察組看到了一些老年人在這裡閉著眼睛摸樹,一問才知道,很久之前,當地百姓就有進廟閉目摸樹的習俗。據說如果哪位能蒙上眼睛按方位依次摸到4株古樹,即可健康長壽。

正殿殿廊東側有小門可進入碑廊,碑廊陳列著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廂房內清乾隆帝親書的“惠我南黎”碑刻,最為引人注目。

“真正看到這幾個字真實氣象萬千,想當年乾隆皇帝御筆真是為淮北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張秉政教授說。

在大雄寶殿前,有兩尊石麒麟,麒麟身上擠滿了祈福的紅絲帶,不時還會有人向麒麟身上投擲硬幣,祈願自己能夠發財如意。在東側麒麟旁,一位老年人正摸著獅子的腿腳,摸完之後想自己身上摸一摸。“摸完之後再摸自己就祈求自己的身體部位能夠健康長壽,哪個部位如果有炎症的話摸完之後也會康復的。”民間相傳的廟會習俗已經深深影響了相山腳下的淮北人們,這裡的人們勢必會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由於今年廟會期間天氣晴好,又趕上是雙休日,到相山風景區遊玩、祈福的遊客將會超過20萬人次,為歷史新高。”工作人員向考察組成員講解著今年的戰績,而考察組成員的心已經早早地融入了整個廟會之中,祈福著、欣賞著、回味著。

02傳承千年的塗山禹王廟會

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淮河東岸。一座塗山拔地而起,雙峰峻聳,瞰淮矗立。《史記》雲:“夏之興也以塗山。”塗山為古塗山國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會諸侯的地方。塗山和塗山禹王廟會與大禹治水緊密聯繫在一起。而考察組此次之行就是要探尋大禹治水之地,感受塗山廟會的人文氣息,體驗大禹治水精神。

“一部中華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治水史,大禹治水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淮河方域的人們。此次的探索之旅,將要探尋塗山廟會的空前盛況,感受大禹治水的精神內涵,對探索黃河奪淮隋唐大運河多次改道的歷史有著重要的認識。”考察組還未出發,張秉政教授就向大家介紹了凃荊二山之壯美及禹王治水成功大會諸侯的故事,考察組滿心期待著這次探索之旅。

車子開在前往蚌埠的路途上,沿東海大道一路向西,過張公山後不遠,即可遠遠望見一片挺拔的山峰鬱鬱蔥蔥。這裡,蘊含塞北山脈的雄渾和江南山水的秀美;這裡,具有深厚的人文積澱。這裡,就是歷史文化名山——— 塗山。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成千上萬的人齊聚塗山,扶老攜幼一起祭拜大禹、爬山遊玩、購物娛樂,熱鬧的場面往往持續一個星期。作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塗山上的禹王廟會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傳承了民族的優秀文化,還呈現出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淮河流域的“廟會文化”


當車子停在塗山腳下,歡快的花鼓燈便演奏了起來,山下兩旁的路面上也已經是被攤位擺滿,各種商販將自己經銷的商品開始出售,路兩邊的人們已經將整個馬路圍的水洩不通,抬頭望去,在塗山的山路上,黑壓壓一片的逛廟會的人們已經大排長龍一樣堵滿了整個山路,讓人為之驚歎。

從山腳下向山頂禹王宮走去,人們行走比肩接踵,上山的人們和下山的人們已經將整個山路堵得滿滿當當。

作為民間祭祀的禹王廟會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盛大舉行,除了抗戰期間蚌埠、懷遠淪陷及“文革”期間一度中斷外,民間的禹王廟會一直延續至今。農曆三月二十八的朝禹盛會,最是隆重。這一天,從山腳到山頂,登山趕廟會的人群浩浩蕩蕩,少則萬人,多則10萬人。”

行走的過程中,一位本地老者向考察組介紹著禹王廟會的歷史淵源,在他的印象中,每年的禹王廟會都是很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此祭拜大禹,也會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回去,帶動當地的經濟。

在登山的路途中,考察組成員看到山上山下,廟裡廟外,鞭炮聲聲,鼓樂陣陣。這時候的塗山,儼然成了歌舞、小戲、大鼓、琴書、雜技、魔術的表演場,還有不少香港、臺灣和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香客遊人也來這裡尋根祭祖,登山朝禹。

經過長達一個小時的路程,考察組終於達到了位於山頂的禹王宮景區。踏步邁進禹王宮,便被它的建築結構所震撼。禹王宮現佔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築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進。

考察組進入禹王宮,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香爐,香客們在旁邊引火焚香,在香爐旁祈禱祈福,請願還願的人們絡繹不絕,不一會兒整個香爐的香灰就已經有了小半層了。

在啟母殿,奉祀禹之妻啟之母——塗山氏女,殿前燒香祈福的人們絡繹不絕。最值得關注的是,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樹內又生出楮樹,其枝丫盤蜒如龍,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贊為“老樹參天欲化龍”。這裡的老百姓稱之為“樹中樹”,相傳是大禹與塗山氏女婚配時栽種的連理樹。沐日月之精華,吸山水之靈氣,兩株枯木中又鑽出生機盎然的兒女樹。

只見樹的縫隙上塞滿了硬幣,經過的一位老人告訴考察組成員,當地人把錢放進書中就是預示著樹生錢,樹生樹也能夠生錢的說法在當地普遍流傳開來。

“來著就想祈求個平安,看到整個塗山上的風光這麼優美,真是不虛此行。”正在樹上掛著平安帶的姓朱的教師說道,這是他見的人最多的香火鼎盛的一次廟會,讓他對塗山禹王文化有了一個新的瞭解,她說要把這次經歷回去告訴學生們一起分享。

“登臨禹王廟,但見塗荊二山交相輝映,構成千里長淮風光旖旎與歷史文化熔於一爐的壯麗景觀。此行讓我們收穫頗豐,感受到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從遊歷此地,所道‘臨濠古蹟唯塗荊二山最著’說法不誤”。回到車子中,張秉政教授意味深長的說道,這是他在淮河方域感受到的難忘旅程。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