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麦市“风向标”确立 拍卖粮到厂成本为“轴心”

国家2017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在缓和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同时,拍卖交易将成为引领市场行情走向的“风向标”,小麦市场价格也将以拍卖粮到厂成本为“轴心”运行。国庆节后,主产区小麦价格并未因集中收购结束、节日拉动效应减退而出现下滑,部分地区甚至小幅上涨。监测显示,当前华北制粉企业新产普麦进厂价为2500~2520元/吨,较节前上涨10~30元/吨。小麦集中收购已经结束,麦市购销进入相对平稳期。

产区上市量少麦价稳中偏强

当前,河北藁城高质量新产普麦进厂价为1.255元/斤,山东夏津1.26元/斤,河南武陟1.24~1.245元/斤,江苏沛县1.21~1.22元/斤,安徽阜阳颍东1.20~1.21元/斤,主产区部分地区小麦价格较节前上涨0.005~0.015元/斤。

东北春小麦价格也随之上涨,目前黑龙江贸易商容重在800g/L以上的小麦装车价为2180~2240元/吨,加上运输成本等费用,华北地区面粉企业东北春小麦进厂价为2460~2510元/吨,较节前上涨20~30元/吨。

主产区优质麦价格基本稳定。当前,山东潍坊“济南17”优质小麦进厂价为2710元/吨,河南郑州“郑麦366”为2700元/吨,河北石家庄“藁优2018”为2690元/吨,均与节前持平。

集中收购结束拉动效应减弱

随着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预案执行期限的结束,今年夏收小麦集中收购也已经落下帷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5015万吨,为近4年新低,同比减少2191万吨。其中,河北收购470万吨,同比减少109万吨;江苏收购1021万吨,同比减少221万吨;安徽收购533万吨,同比减少457万吨;山东收购927万吨,同比减少157万吨;河南收购1207万吨,同比减少1097万吨;湖北收购161万吨,同比减少92万吨。

在今年小麦集中收购期,市场化收购基本担当收购的主力军角色,收购量占到总收购量的九成以上,比上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市场基本体现了由政策收购主导向市场收购主导的转向。

据了解,截至9月30日,中储粮在江苏省477个小麦最低收购价库点的托市收购量超过200万吨,居全国收购量之首。市场预计,主产区201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约300万吨,而上年托市收购量为2300万吨,显示政策性收储对市场的影响已明显减弱。

虽然制粉企业由于生产需要,仍会不间断地采购小麦,但大多也会按需采购。多元化市场收购主体减少,预示着集中收购对市场的拉动效应将告一段落。

粉企采购减弱需求相对平缓

截至10月12日,华北地区面粉企业整体开工率为56%,较节前回落1个百分点。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为3060~3120元/吨,与节前持平。由于节前饲料企业已备下部分货源,节后麸皮补货需求下降,采购节奏放缓。当前主产区麸皮出厂价为1280~1400元/吨,部分地区较节前下跌20~40元/吨。

由于小麦价格稳中有涨,而面粉价格保持稳定、麸皮价格小幅下跌,面粉企业理论加工利润略有下滑。10月10日,华北黄淮地区制粉企业理论加工利润为-19元/吨,较节前下降10元/吨。市场认为,距离元旦、春节时间尚远,市场需求已基本进入相对平缓时期。

政策拍卖引领市场以稳为主

今年主产区部分地区小麦受灾较重,导致产量和质量双降,尤其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小麦质量不如常年,目前市场高质量小麦粮源已经不多。为缓和供需矛盾,9月26日国家恢复了常态化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同时为满足市场新陈搭配需要,从10月17日开始每周安排2017年产小麦20万吨投放市场。

今年以来,国家对2014~2016年产临储小麦拍卖价格连续两次下调,累计下调110元/吨。而2017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由于质量较好,销售底价适度上调,体现了小麦竞价销售“优质优价”的原则。

市场人士预计,竞价交易将成为引领市场行情走向的风向标,小麦市场价格脱离政策性小麦进厂成本这一“轴心”的概率很小。2017年产小麦投放市场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四季度行情,其拍卖成本或为市场小麦价格“封顶”,预计后期小麦市场仍将以稳为主。

期盼新政出台引导小麦秋播

上年10月27日,国家公布了2018年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当前,新年度小麦秋播已自北向南陆续展开,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等待心理增强固然在情理之中,但对政策调整的预期影响过于敏感也大可不必。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小麦最低收购价仅起到“兜底”作用,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即使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出现小幅下调,新的价格也要到明年夏收执行,政策调整的效应会更多表现在对明年小麦市场的影响上,对中短期小麦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从当前市场来看,社会各界对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关注度仍然较高,市场盼望国家政策尽快出台,以便引导当前小麦秋播及后期的市场行情走向。

作者:张荣胜;来源:粮油市场报;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