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探訪神農架長壽村:95歲老人種十幾畝地

探訪神農架長壽村:95歲老人種十幾畝地

探訪神農架長壽村:95歲老人種十幾畝地
探訪神農架長壽村:95歲老人種十幾畝地

楚天都市報10月16日(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田夢)10月13日,記者從十堰驅車4個多小時來到神農架林區紅坪鎮塔坪村,這是一個被稱為“中國四大長壽村”之一的村落。這裡四面環山,風景秀麗,雲蒸霧繞,儼然世外桃源。

車行村口,迎面走來一位老人,頭髮鬍子大半花白,雖然拄著一根木棍,可步履穩健,這根木棍其實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見到我們,他停下腳步樂呵呵地笑著,“我到小賣店去打酒呢,兒子想喝酒了。”

隨行的村黨支部委員汪玉介紹,他叫劉遠江,今年95歲,老伴早逝,有一個67歲的兒子,父子倆一起生活。政府為老人辦了低保,加上老年養老金,一個月有近400元收入。他的兒子身體不大好,家裡十幾畝地幾乎全靠老人一個人耕種,每年可以收幾千斤糧食。老人不抽菸,不喝酒,今年餵養了兩頭豬,可惜一頭200多斤的豬前不久突然死掉了,餘下的一頭有300多斤重,看來來年吃肉是沒有問題的。

老人家身體好,偶爾在村裡打零工,他幹起活來賣力、有耐性,連他兒子都比不上。村幹部經常關照他不要再種這麼多地了,劉遠江笑著說:“不幹活身體就成僵傢伙,幹了身體才活泛。”

轉過一個小山坳,進入塔坪村一組,一個白牆黛瓦的農家小院呈現在記者眼前,張友生老人正坐在凳子上剝玉米棒子的包皮。老人看起來跟他88歲的實際年紀要小得多,他面色紅潤,留著小平頭,幾乎是滿頭黑髮,臉上皺紋也不多。他左手拿起一根帶有包皮的玉米棒子,右手用小刀在玉米棒子的頂端一劃,然後雙手拉著包皮一撕,一根金黃的玉米棒子就剝好了,隨手扔在筐子裡,整套動作像年輕人一樣敏捷、連貫。

張友生的小兒子張新華今年49歲,他告訴記者,他們兄妹7個,目前自己一家跟老人同住,平時他和妻子在外打工,家裡的5畝地全是老人在耕種。前不久秋收玉米,老人把所有的玉米掰下來,一推車一推車地運回家。老人前幾年生了一場病,經過醫治痊癒了,這幾年幾乎沒怎麼生病。

塔坪村方圓37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目前有103戶342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8位,90歲以上老人有3位。記者注意到,塔坪村的老人們都有一個普通的特點,臉上很光滑,沒有老年斑,只有少量皺紋,他們思維清晰,說話清楚,一直到老都在勞動。“農村老人的始終都不會脫離生產一線,若不讓他們幹活,身體反而可能出問題。”村黨支部委員汪玉說。

“我們村是全國聞名的長壽村,103歲的曾守明老人前年才去世。”汪玉介紹,塔坪村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此前村裡有一位被稱為“亞洲第一壽星”的阮瑞德老人。

2001年初,一支科學考察隊來到塔坪村,發現了這位百歲老人。後經多方調查、核實,方知他已有110多歲。是湖北省,乃至整個華中地區最長壽的人。

阮瑞德老人是個殺豬匠,一生結過三次婚,無兒無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老伴去世後,他便孤身一人生活。阮瑞德身材不高,但力氣卻很大,一百多歲時還能下地幹活、殺豬。老人喜歡安安靜靜曬太陽,愛睡懶覺,餓了,爬起來往灶塘裡丟一把柴火,煮一碗玉米紅薯糊糊,就一碗苞谷燒酒,吃罷便抽袋自己種的煙,大門口坐一會兒,然後又是酣睡。

各地的文化人紛紛來訪,當地的政府官員頻頻登門慰問,並送來各種慰問品,遠近的鄉親們對他也格外熱情。昔日無人問津的孤老頭子,突然間成了倍加關注的“國寶”,老人受寵若驚。記者的問長問短,閃光燈的頻頻閃爍,觸動著老人沉寂了百年的心。

2002年9月中旬,病魔的惡掌伸向了阮瑞德,這位跨赿了三個世紀,很少生病的長壽老人終於病倒了。2002年9月27日,長壽之星阮瑞德終於撒手人寰,享年115歲。

“如果老人沒有這些打擾,一直按照自己原來的方式生活,可能活得會更長些。”汪玉有些惋惜地說。

生活環境幽靜,空氣新鮮,主食玉米、土豆等雜糧,一生勤勞,勞動不息,性格溫和,心態平和,這或許是塔坪村老人長壽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