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探访神农架长寿村:95岁老人种十几亩地

探访神农架长寿村:95岁老人种十几亩地

探访神农架长寿村:95岁老人种十几亩地
探访神农架长寿村:95岁老人种十几亩地

楚天都市报10月16日(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田梦)10月13日,记者从十堰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塔坪村,这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长寿村”之一的村落。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云蒸雾绕,俨然世外桃源。

车行村口,迎面走来一位老人,头发胡子大半花白,虽然拄着一根木棍,可步履稳健,这根木棍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见到我们,他停下脚步乐呵呵地笑着,“我到小卖店去打酒呢,儿子想喝酒了。”

随行的村党支部委员汪玉介绍,他叫刘远江,今年95岁,老伴早逝,有一个67岁的儿子,父子俩一起生活。政府为老人办了低保,加上老年养老金,一个月有近400元收入。他的儿子身体不大好,家里十几亩地几乎全靠老人一个人耕种,每年可以收几千斤粮食。老人不抽烟,不喝酒,今年喂养了两头猪,可惜一头200多斤的猪前不久突然死掉了,余下的一头有300多斤重,看来来年吃肉是没有问题的。

老人家身体好,偶尔在村里打零工,他干起活来卖力、有耐性,连他儿子都比不上。村干部经常关照他不要再种这么多地了,刘远江笑着说:“不干活身体就成僵家伙,干了身体才活泛。”

转过一个小山坳,进入塔坪村一组,一个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呈现在记者眼前,张友生老人正坐在凳子上剥玉米棒子的包皮。老人看起来跟他88岁的实际年纪要小得多,他面色红润,留着小平头,几乎是满头黑发,脸上皱纹也不多。他左手拿起一根带有包皮的玉米棒子,右手用小刀在玉米棒子的顶端一划,然后双手拉着包皮一撕,一根金黄的玉米棒子就剥好了,随手扔在筐子里,整套动作像年轻人一样敏捷、连贯。

张友生的小儿子张新华今年49岁,他告诉记者,他们兄妹7个,目前自己一家跟老人同住,平时他和妻子在外打工,家里的5亩地全是老人在耕种。前不久秋收玉米,老人把所有的玉米掰下来,一推车一推车地运回家。老人前几年生了一场病,经过医治痊愈了,这几年几乎没怎么生病。

塔坪村方圆37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目前有103户342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8位,90岁以上老人有3位。记者注意到,塔坪村的老人们都有一个普通的特点,脸上很光滑,没有老年斑,只有少量皱纹,他们思维清晰,说话清楚,一直到老都在劳动。“农村老人的始终都不会脱离生产一线,若不让他们干活,身体反而可能出问题。”村党支部委员汪玉说。

“我们村是全国闻名的长寿村,103岁的曾守明老人前年才去世。”汪玉介绍,塔坪村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此前村里有一位被称为“亚洲第一寿星”的阮瑞德老人。

2001年初,一支科学考察队来到塔坪村,发现了这位百岁老人。后经多方调查、核实,方知他已有110多岁。是湖北省,乃至整个华中地区最长寿的人。

阮瑞德老人是个杀猪匠,一生结过三次婚,无儿无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伴去世后,他便孤身一人生活。阮瑞德身材不高,但力气却很大,一百多岁时还能下地干活、杀猪。老人喜欢安安静静晒太阳,爱睡懒觉,饿了,爬起来往灶塘里丢一把柴火,煮一碗玉米红薯糊糊,就一碗苞谷烧酒,吃罢便抽袋自己种的烟,大门口坐一会儿,然后又是酣睡。

各地的文化人纷纷来访,当地的政府官员频频登门慰问,并送来各种慰问品,远近的乡亲们对他也格外热情。昔日无人问津的孤老头子,突然间成了倍加关注的“国宝”,老人受宠若惊。记者的问长问短,闪光灯的频频闪烁,触动着老人沉寂了百年的心。

2002年9月中旬,病魔的恶掌伸向了阮瑞德,这位跨赿了三个世纪,很少生病的长寿老人终于病倒了。2002年9月27日,长寿之星阮瑞德终于撒手人寰,享年115岁。

“如果老人没有这些打扰,一直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生活,可能活得会更长些。”汪玉有些惋惜地说。

生活环境幽静,空气新鲜,主食玉米、土豆等杂粮,一生勤劳,劳动不息,性格温和,心态平和,这或许是塔坪村老人长寿的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