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略說功德與福德之義涵

歷史上有個著名的皇帝叫梁武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之後,就十分的虔誠,成為歷史上佛門的大施主;甚至,他三次跑到同泰寺去捨身修行,然後再讓大臣們拿著錢去把他贖回來,這是他明明知道會有這樣的後果而故意去作,所以有人說他沽名釣譽。

他的皇后郗氏性好嫉妒,死後墮入了畜生道變成一隻巨蟒。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請高僧寫了《梁皇寶懺》,字詞優美,至今仍然是佛門中最重要的懺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廟,又印了很多的經典來弘揚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個時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勵都出家,他就覺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

所以見到了菩提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他想跟祖師誇示,想要別人來讚歎他,所以他就問達摩祖師:“朕作皇帝以來,建了很多寺廟,印了很多經典,度了很多人出家,這樣子我有多少功德呢?”他想向達摩祖師表示自己是非常有功德的,想要讓達摩祖師來讚歎他。

可是達摩祖師卻說:“如此並沒有功德。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皇帝要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是有所限量的世間法,會有用完的一天;而功德則是迴向於解脫,所以是無所限量的出世間法,功德會不斷地輾轉增上。”

所以梁武帝和達摩祖師最後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祖師就離開了皇宮,往北到了熊耳山,在少林寺後面的石洞閉關了九年。後來把法傳給二祖慧可,才有了我們中國的禪宗。(------《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 餘正偉老師)

多數人尚無能力分辨“福德”與“功德”義涵之差異,往往以為造橋鋪路、濟貧救世、捐獻鉅額款項與寺廟,於樑柱片瓦上鑿名刻字流芳百世……等等,自認這些錢財的佈施是為來世造作大功德、大福德,心中欣喜雀躍,受惠者也讚許他是“功德無量”。其實這些佈施行事只是在培植修集未來世的“福德”資糧,非屬“功德”內涵。

“功德”是指有關解脫、出離三界方面的受用。因為有了解脫見地與定力正受、解脫正受故,學人確實是可以在此生獲得受用,“功德”不是虛幻的意象,是增益於三乘道業之解脫。學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遠離貪瞋痴無明的繫縛,心能安定而得自在,於道業上的修習更臻成熟,就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的解脫功德。

云何“福德”?謂五陰身所受的依報或是正報稱之為“福德”(正報:異熟果報之身;依報:即世界國土。謂諸眾生各各隨其果報之身,依之而住。)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業道,來世受生於欲界天,獲得欲界天之廣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異熟果報;修禪定證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異熟果報;佈施錢財濟世救貧,來生得佈施的果報,所以饒富資財、眷屬和樂,培植修集這些善業是名福德。

學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於修集今世或未來世親證三乘菩提之福德資糧;學人若欲求開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薩數,首重於累積福德資糧──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歸依三寶、修學佛法正知正見,並且隨緣隨分隨力修集六度十善,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

成佛之道資糧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也就是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如世親菩薩於論中說:佈施、持戒、忍辱等三屬福德資糧所攝,般若屬智慧資糧所攝,精進則劃歸福慧二種資糧所攝;因為福慧二足是成佛絕對的具足要件,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圓滿,故攝屬精進度;同理,禪定之證得亦須長遠時間方能成就。

學人於事相上當廣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累積許多的福德資糧,當修證大乘般若的時候,才有因緣遇見真正的善知識。然末法時代真善知識難尋難覓,凡夫眾生不具擇法眼故,全賴往世所植福德因緣始得遇見親近真善知識,亦能親近無上正等正覺微妙大法。

為求開悟明心之學人當努力修集三福德:一者佈施,二者修定,三者修除性障。若能具足如是三種福德,不問修道時劫遠近,皆成久學菩薩,能超越眾人。

菩薩道的成就,是以福德為基礎,始於十信位之廣修外門六度萬行,或三賢位之內門六度萬行,或初地乃至十地菩薩之十度萬行,都是以佈施為首。

依次解說三福德如下:

一者、佈施

無貪之心名之為施,因於佈施破煩惱闇──慳貪、嫉妒、瞋恚、愚痴。

佈施有三:謂法施、財施、無畏施。

法施者,即是為人說正法實義,能自利利他,施者未來生能獲大福德、大功德,亦得法、財二報,能令施者在未來生佛道之修證有大增益,聽法者也能獲三十二種功德。

財施者,即是把慳貪佈施出去,能令施者遠離我執煩惱,心得調伏,未來世得豐饒財富,能令受施者遠離苦惱,心生歡喜。

無畏施者,謂觀有情猶如父母兄弟親戚,令一切眾生離怖畏,心安定,尚以身命而救拔之。

佈施有後世的深細果報,有智慧之人當以五種施而得利益:

一者至心施:至誠心親自佈施,勿貢高我慢,頤指氣使行施。

二者自手施:親手佈施,勿假手他人,否則來世皆須透過他人才能享用福報。

三者信心施:佈施時深信因果,深信佈施有來世果報,不可抱持懷疑心行佈施。

四者時節施: 於他人正需要時行佈施,令受施者得最大利益,過了此時節再行佈施,果報是完全不同。

五者如法財施:用正當手段行施,所施財物亦是如法取得。

二者、修定

定力是明心見性的必要條件之一(定力、慧力及福德具足,缺一不可)。經過漫長修持宗門與教門,其目的皆在增強定力與知見,皆必有其轉折處,由散亂心到統一心,置心一處,定力現前;因定力現前並起心探究,是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證七住明心、十住見性。

三者、修除性障

性障深重者謂五蓋粗重暗覆,五蓋者謂五種障礙修證佛道之法: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由此五法障礙,令學人不能得證大乘別教菩提,福德資糧尚未具足。

今世若欲值遇大善知識攝受護念,應當戮力護持了義正法,修行伏除性障,方有因緣遇見。

如經文佛陀所開示,要行菩薩道就要努力修集福德資糧,以求值遇善知識之攝受教導,並燻聞了義正法,令慧力增長故;應將所修世間善法的一切福德資糧、一切功德迥向給怨親債主,並祈求佛菩薩加持攝受他們,能早日離苦得樂,皈命三寶,與我們一起修學佛法,同時也全部迴向今世、後世可以親證三乘菩提發起深妙般若智慧。因為這樣如實勤於累積福慧資糧,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能加以護持庇佑,善淨因緣果報也會改變。

複次,因於宿世惡業慣習力,薄福愚痴故,不能思擇正法淺深,而毀謗厭舍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佛法僧亦深毀謗,作極重惡業,墮大地獄受諸劇苦果報,長劫百千歲不得解脫。經文如是開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44):

“是菩薩乘善男子等!毀謗厭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為毀謗厭舍三世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因緣造作增長極重惡業,由此業故墮大地獄,經歷多時受諸劇苦,謂彼宿習重惡業故,覺慧善根皆悉微劣,薄福德故自損損他。於佛法僧雖成少分信受樂欲,而愚痴故,不能思擇正法淺深;自於大乘毀謗厭舍,亦令新學正法有情,於大乘教毀謗厭舍,言:“深般若波羅蜜多,非真佛語不應修學。”彼既令他毀謗般若,自於般若亦深毀謗;彼既毀謗甚深般若,於薩婆若亦深毀謗;由深毀謗薩婆若力,於佛法僧亦深毀謗。因斯造作極重惡業,由此惡業增長因緣,墮大地獄受諸劇苦,多百千歲不得解脫。”

導師經常教誨:“瞋恚障礙初禪,不障礙見道;慢心不但障礙初禪,也障礙見道。”是故當至誠身心修集福德、熏習慧學,慎護口業,於聞所未聞法萬莫謗之,以免障道。是故,今時後世之一切佛弟子眾,莫於邪師、邪法、邪論、邪教中護持修福,方免不慎造作謗佛破法之重罪!並且能如是舉證破斥,辨正法義,廣令佛門四眾悉能了知此一事實,令一切佛弟子皆可避免如是破法重罪者,方是真實護持正法者,方是修集真實功德、福德者。

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