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01

去年,一部被封禁了5年的電影《狗十三》終於上映了。這是一部讓人難以釋懷的殘酷電影,就像是把許多家庭的真實故事搬到了大屏幕上。

熒幕上那個天真女孩在父親的瘋狂毆打後,學會逐漸壓抑自己的感情,帶著“討好型人格”的面具,小心翼翼地生活,最終成為父母面前“懂事”的孩子。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你能說,電影裡小女孩的父母不愛她嗎?

不,父母非常愛她,卻用了我們無法認同的方式來“教育”女兒。

這種方式,算不上教育,更不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02

2016年,一所實驗學校做了一次關於青春期親子溝通的調查問卷,從家長和學生中獲取了近2萬份的有效問卷。

數據指出,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是在吃飯時的面對面交流。

雖然很多家長明知道自己應該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但表現出來的是對孩子學業的高度關注。

在中國式教育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主題,只是學習成績。孩子其他的成長需求,被父母認為:

  • 以後他們就會懂了;
  • 現在學習成績更重要;
  • 我們沒必要和孩子說這些......

不會愛的父母,教出了缺愛的孩子。

所以當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共同出版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後,他們平等開明的溝通方式和母子之間的深厚感情,引發了各界熱議,成為很多父母的枕頭書,以及年輕人看世界的參考書。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龍應臺說:

“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語可談,他們深知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泊不安、尋找港灣的船看見了。”

03

34歲的龍應臺第一次為人母親,自稱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而且成績不佳。

她為這堂“人生課”寫下了三本“作業”——《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

龍應臺和安德烈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年;

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

龍應臺對安德烈說,你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絕不能半途而廢。

所以,我們現在才能讀到,這對母子花了3年時間互通的書信。

這36封書信,不僅是母子之間的溝通,而且是兩代人、兩種文化的思想碰撞,包含了對教育、職業、人權、世界觀等等的深刻探討,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選擇。

父母能和孩子平等對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04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溝通的父母。

孩子最常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是“為你好”,殊不知這3個字,可能會為他們20年後的爭吵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龍應臺和安德烈的觀點並非完全相同,我們可以在書信中,看到兩代人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帶來什麼誤會。


在第4封信中,安德烈說:“你——身為母親——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歐洲十八歲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實實地告訴你:沒錯,青春歲月,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X、藥、搖滾樂’。只有偽君子假道學才會否定這個哲學。”

這可嚇壞了龍應臺,她趕緊回信:“安德烈,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X、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儘速回信。”

兒子的回答是,媽媽,能不能拜託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道理?生活中還有最凡俗的快樂:“X、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龍應臺會帶有她那個年代的印記,而安德烈則是年輕人的典型代表。

父母和孩子因其成長背景不同,看到的和理解的都不同,所以談論的內容自然就不一樣。


幸好龍應臺,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嘗試站在兒子的角度理解他的世界;而安德烈也好奇母親的青春年代,會問母親:

  • 在匱乏的年代裡成長,你到底有沒有青少年期?
  • 你的父母怎麼對你?
  • 你的時代怎麼看你?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自問:

  • 如果我是安德烈,我會如何與這個富有學識、富有見底的作家,同時又是多年未見的陌生母親,溝通和學習呢?
  • 如果我是龍應臺,如何讓我脫掉外界給自己的光鮮亮麗的衣服,坦誠地和兒子說心裡話,用他的視角來重新認識世界?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這本書,影響我最深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無論是和父母的相處,還是和孩子的相處,無論是在職場上的溝通,還是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換位思考,能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片天空。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在不斷看著他的背影,踐行漸遠。

05

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其實是給孩子套上“枷鎖”。

很多父母會一直插手孩子的生活,甚至完全操控孩子的起居飲食和生活選擇。

有的孩子成年後,生活無法自理,只能像“巨嬰”一樣,依靠父母的幫助。

父母終究會離開孩子,那麼到時候,他們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所以,養孩子就應該是一個漸行漸遠、慢慢放手的過程。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父母要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心底,讓我們一同走在通往未來的路上,彼此獨立而互相鼓勵。

龍應臺說:

“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性、愛、搖滾樂’是少年清狂時的自由概念,一種反叛的手勢;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荊棘。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大樹,有大樹的長達;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獨的。”

龍應臺愛安德烈,但很明白分寸感和界限感,知道要放手,讓安德烈放心勇敢地向前飛。

父母對子女,永遠只有在目送離別中;而子女也會看著父母逐漸老去的背影,依依不捨。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安德烈,離別時,從來不在意;相聚時,從來不珍惜。

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年邁的父母開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年輕人會用妥協的眼光看世界,卻用嫌棄的眼光看父母。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在親情面前不過是豐滿的理想罷了,事實上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願我們,不僅是父母的軟肋,更是他們的鎧甲,遮風擋雨,從容盡孝。


06

在每一封信的開頭,都有一個問題,或是文化,或是戰爭,或是不平等,或是習慣差異。龍應臺和安德烈的溝通,是平等有效的,也是有愛和溫度的。

此生,我們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為人子女。

龍應臺笑稱“人生課”無畢業,一直在學習中,我們每個人也一樣。

生而為人,我們有太多的第一次,希望我們能愉快地相處,不給此生留下遺憾。

龍應臺:別讓最親的人,成為離我們最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