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北土街劉家衚衕,有一片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大院。院子坐北朝南,東、西宅院佈局及建築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東院、西院共有明末清初建築風格的房間70餘間。整座院落建築雕飾素雅,門敞窗明,碧玉素裝,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築風格四合院。這裡就是劉青霞故居。

劉青霞是誰?她又怎麼能在當年河南省會開封蓋得起這麼一大片房舍?她為何被時人譽為 “南秋瑾,北青霞”?

那個被孫中山稱為“巾幗英雄”的女傑早已走進歷史的煙雲深處,她的故事永載史冊。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01

1877年,劉青霞出生在豫北安陽縣蔣村一個官宦之家。

劉父馬丕瑤(1831~1895),字玉山,清代廣東巡撫。河南安陽縣蔣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縣、永濟縣知縣,解州(今山西運城)、遼州(今山西左權縣)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緒十三年(1887)任貴州按察使,接著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撫。創建官書局,惠及讀書人而廣施教化。倡辦蠶桑,開設機坊。

1894年十月授廣東巡撫。時值中日甲午戰爭之際,積極修復海防設施,選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將領,興辦團練,加強武器裝備。後因憂憤國事卒於任上,終年65歲,兩廣總督譚鍾麟奏報朝廷,誥授“光祿大夫”、“威武將軍”。

劉青霞生長在馬家大院,聰明伶俐,深受父兄的寵愛,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她自幼習書畫、學琴棋,詩詞歌賦無所不能,是當地有名的才女。馬家父兄樂於濟人的家風,薰染出劉青霞俠骨柔腸、樂善好施的品性。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1895年,18歲的劉青霞遠嫁到尉氏縣劉家大院,跟劉耀德結為夫妻,遂改為夫家姓,印鑑啟用“劉馬青霞”,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時公開署名為“劉青霞”。

劉耀德是一個特別愛炫富的人。他曾站在開封城頭往地上扔金葉子,任人搶拾。

當年豫西鞏縣有個“康百萬”,因給慈禧太后捐過大筆錢,在河南省赫赫有名。康家因不服劉家人炫富張狂,曾攜帶幾箱金磚銀錠,赴開封與劉耀德比富有,結果甘拜下風、掃興而歸。從此,劉家“中州首富”的名號無人能及,門前懸掛“雙千頃”牌匾。

劉耀德名下擁有土地28萬畝、樓房上千間,150多家錢莊、當鋪遍佈北京、南京、廣州等地,號稱“劉半縣”。劉耀德曾當眾誇下海口說:“從南京到北京,不飲別家水,不宿別家店。”

有一天,南京的大街上出現了一個人,身穿長兩丈,闊一仗的紫花土布衣衫,腰間橫系這一條長扁擔將長長的大衫撐起來,周圍四個角各有一個濃妝豔抹的丫環,她們分別拽著四個角,每個角上吊繫著一個耀眼的大金元寶,後面跟著一輛拉著十多箱銀子的馬車,在南京市最繁華的大街上走來走去,大搖大擺,招搖過市,引來了很多人參觀。大街人山人海,圍觀的人將街上賣熟食、水果、百貨等的攤子擠翻了,東西撒了一地,滿地亂滾,這時後面就會過來家丁拿著銀子進行加倍補償,直至最後把十幾箱銀子全部散完,他們才回去。從此以後,劉耀德在南京名聲大振。

但劉耀德還是嫌自己在南京的名氣不夠大,一天晚上,他讓家丁在玄武湖包了一艘畫舫,他坐在畫舫前頭,後面是幾個丫環。劉耀德不時地從自己身邊僕人端著的盤子裡抓一把碎銀子拋入湖中,過一會兒又抓一把拋入湖中。湖岸上的人一看銀子撒到湖裡了,就紛紛跳入湖底去摸銀子,看到很多人到湖底撈銀子,劉耀德的虛榮和炫富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婚後第七年,劉耀德因吸食鴉片過量,導致背部患毒瘡病入膏肓,27歲就死了,撇下25歲的劉青霞成為“千萬富孀”。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02

一個無子嗣的弱女子一夜間成為劉家“掌門人”,有道是寡婦門前是非多,此後終劉青霞的一生,劉氏族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鬧劇。

劉耀德生前未曾留下子嗣,圍繞劉耀德名下繼子延續香火的焦點問題,一直覬覦劉家的萬貫財產的族人們,將矛頭紛紛指向劉青霞,接連對她發難。

這時,劉青霞採納了一個女傭的計策,詐稱有遺子在腹,去開封分娩,在開封住了半年時間。然後抱養劉耀德姐丈雷培株之子,起名鼎元,稱作己生,返回尉氏,立嗣為劉氏家族第13代繼承人。

但族人卻不信,揚言鼎元並非親生,無權繼承劉家財產,並攻擊劉青霞“不守婦道”,將其視若仇敵,常年爭訟不休。

為緩解矛盾,劉青霞慷概解囊,有意識地為族中辦了許多好事。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捐出白銀4萬兩,修建了劉氏祠堂。捐出土地1500畝,附設義學,劉姓子弟均可免費入學受啟蒙教育。她還捐出土地1500畝,開設義莊,凡劉氏族中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從義莊支領小麥75斤。同時,她在縣城中心地段選址,耗銀8萬兩,建造一座磚木結構的四合樓院,內有雕樑畫棟的房屋300餘間,大門外闢有拴馬場和停車場,整體建築蔚為壯觀,取名為“師古堂”。她在院內隔出30多間房屋,收住劉氏家族中無依無靠的寡婦集中供養。

捐資開辦平民工廠、難民收容所,捐地130畝辦孤貧院,造福一方。每年農曆臘月初八,劉家開倉放糧,分發給鄉鄰。劉青霞的婆母去世時,尉氏遭遇荒災,餓殍遍地,她開設粥廠舍飯一個月,救濟災民,深受當地百姓的追捧,誇讚她為“大善人”。

賈魯河橫貫尉氏縣境北部,將通往開封的道路阻斷,給過往行人帶來諸多不便。1904年,劉青霞捐白銀15000兩,僱人從郟縣、襄城縣等地運回石料,歷時4年,修建一座長12丈、寬2.5丈的歇馬營青石橋,橋兩邊增設石欄杆,雕刻6尊龍頭,可供車馬通行。並親自寫了“無名氏修”的碑文,以示不圖名利之意;

為在尉氏推廣‘植桑養蠶,她在尉氏辦了一所蠶桑學校,並在城西北隅捐地三十畝,購置湖桑萬株,創辦實習桑園。

1905年,清政府徹底停止科舉制度,全國各省紛紛興辦新式學堂。劉青霞捐白銀3萬兩,聯合河南籍顯官袁世凱、張邵予等在北京籌辦“豫學堂”,馬吉樟任學堂監督(校長)。豫學堂傳播了許多新觀念,培養了許多仁人志士。

劉青霞的善舉驚動了朝廷,光緒皇帝欽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欽賜金釵鳳冠一頂。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03

樂善好施的劉青霞慷慨解囊,不斷地為老百姓做好事,最初的動機是單純的:一是做好事行善積德,二是平息族人的爭訟。

一次偶然的機緣,讓她由一個慈善家轉變為革命女傑。

1906年,河南籍留日學生張鍾端、劉恆泰、潘祖培、羅文華等4人歸國省親,由劉耀德的侄孫劉恆泰引薦,張鍾端等人登門拜訪了劉青霞。這次會面,讓足不出戶的劉青霞迎來了人生重大的轉機。

劉青霞將自己準備遠赴日本的想法告訴了二哥馬吉樟,馬吉樟雖為清末進士,但他思想新,學問深,有自己的見識。馬吉樟理解小妹的心思。為了讓她從喪夫之痛中解脫出來,振作精神開始新的生活,馬吉樟決定帶小妹出國長長見識。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1907年春, 馬吉樟將孀居的小妹劉青霞帶往日本小住半年,在東京租了一套住房。在日本考察期間,劉青霞結識孫中山、黃興、秋瑾等同盟會人士,接受民主革命思想薰陶,秘密加入了同盟會。劉青霞從此背叛封建社會和家庭,追隨孫中山先生走上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道路,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

在日本東京,劉青霞聽說豫籍留學生籌劃出版《河南》雜誌,因無經費,遲遲不能付梓出版,當即捐出兩萬元,資助同盟會創辦《河南》雜誌,並結識了魯迅先生。後來,魯迅先生曾揮毫題詞相贈,讚譽她“才貌雙全”。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劉青霞在日本還捐款6600多元,資助並參與創辦了《中國新女界》刊物,開始為女性解放奔走呼號。

旅日歸來,劉青霞胸懷天下,決心走教育興國的道路。

劉青霞歸國後的第二年(1908年)便首先在尉氏辦了一所“華英女校”,這件事在當時影響很大。1908年三月三十一日的《江漢日報》曾作過這樣一段報道:

“尉氏劉青霞女史去冬曾議在縣城創設女學,已志前報。旋以效仿無從著手,因親赴北京並東洋調查一切章程,刻巳於正月回尉,女學已定基址在西門外。即日修建堂舍,一俟俊工,即可開課。”

這所女校設在劉青霞家的南花園內。園內花草繁茂,怪石林立,亭臺樓榭俱全,劉青霞曾寫過一首七絕詠之。學校初開時,共招收女學生五十名,她們大多是河南各地開明人士家庭的女兒。因劉氏族人對劉青霞懷有偏見,且思想保守,他們的女兒入學者甚少。劉青霞規定:學生入學後首先放足。然後學習國文、算術、修身、史地等課程。同時還組織學生學習編織、刺繡、植桑養蠶。學生一律免費供給衣物、伙食和書籍、文具等。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劉青霞對女校非常關心,經常到校與師生晤談,有時還和師生一起進餐,使這所女校辦得卓有成效,為革命培養了一批女志士仁人。如:被周恩來同志譽為“媽媽同志”的孫炳文烈士的夫人任銳,便是華英女校的學生。

後來,劉青霞為進一步開拓風氣,推動女子教育事業,又在華英女校附近附設師範一班,招生四十名。當時清政府辦的《開封簡報》報道說:

“尉氏縣一品命婦劉馬氏前曾獨立捐助創設華英女校,先辦初等一班,頗著成效也。欲開竣知識,養成家庭教育習慣起見,遵章在該校附近設師範一班,招考學生四十名,初定二年畢業,刻已開堂授課。”

劉青霞在創辦華英女校的同時,還多次捐款,少則幾千兩白銀,多者數萬兩白銀,資助尉氏縣高等小學堂、省城中州女學堂、中州公學、京師女子師範學校和北京女子政法學校,用於建造校舍,購買圖書和教學設備,擴大招生規模,改善學生的生活。她以“散錢財,重大義”的善舉踐行自己“凡屬公益善舉,寧節己襄助,未敢做守財之奴”的諾言。

為推銷《河南》等革命刊物,劉青霞耗白銀2萬兩,在開封西大街購買一棟兩層小樓,創辦起“大河書社”,成為同盟會河南支部的秘密聯絡點。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其間,省城開封創辦《自由報》,劉青霞再次捐出白銀3000兩,資助報社。她在為《自由報》撰寫的祝詞中直抒胸臆: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嶽色河聲飛筆底,洛陽紙貴洩春華,開遍自由花。自由好,妖霧慘夷門。手撥摩天旗影蕩,腰懸橫河劍光騰,奪轉自由魂。自由好,過渡帳迷津。揭破九幽超變相,羅膽萬佛見天真,崇拜自由神。自由好,五嶽獨稱嵩。燕趙健兒身手銳,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鍾。”

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張鍾端受同盟會總部指派,由日本歸國從事革命活動。劉青霞通過馬吉樟的關係,保舉張鍾端進入湖北省臬臺府,使其以合法的身份往來各地,藉機聯絡革命黨人。武昌首義之後,張鍾端秘密回到河南,在大河書社策劃起義,被推舉為河南軍政府臨時總司令兼都督。劉青霞積極參與,為起義提供1600兩白銀。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04

張鍾端秘密策劃河南起義失敗,遭到清政府的瘋狂鎮壓,血灑汴梁城。劉氏族人乘人之危,聯名到官府告發劉青霞私通革命黨人,使其兩次被捕入獄。劉青霞的兄長馬吉森和馬吉樟利用社會身份和地位,四處託關係、走門子,極力從中斡旋,將劉青霞營救出來。

劉青霞看到劉氏族人為了家產給自己製造這樣那樣的麻煩,她決心背水一戰。

劉青霞在民國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版的《自由報》上以《豫人劉馬青霞披露》為題,發表了《告四萬萬男女同胞書》,她寫道:

“……專制家庭中之數十惡魔咄咄逼人,不惜以怨報德。匹婦何罪?言之痛心!族人沾染富家習氣甚深,驕奢淫逸幾成為第二天性。或捐州縣府道,或娶美妻嬌妻……”

“……青霞自遊學以來.常與學界接洽,其有出類拔萃之士,甚至引為同志,歡若平生。識以男女之界限不除,坐養二萬萬死人,社會之活動無望也。”

“窺族人造謠之意,不過欲青霞畏嫌引避,不散一錢,不辦一事,蓄積多金以供彼無厭之要求而巳!”公開聲明“青霞豈漫無知識者?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共和肇建,應變方針:退讓主義一變而為競爭主義;家族主義一變而為社會主義……可以斷言:我不能欺人。人亦不能欺我!”

民國二年(1913年)青霞親赴上海,兩次晉見孫中山先生,願將全部財產捐獻給國家,以作修築鐵路之用。當時孫中山先生任全國鐵路督辦,正愁資金短缺,劉青霞此舉恰似雪中送炭,使他大為欣喜,立即嘉納了劉青霞的意見。孫中山先生以鐵路督署名義行文開封並轉尉氏,擬查清財產,予以接收。不料行文輾轉費時,適逢南北分裂,不但捐獻一事未能如願,反倒使劉青霞招致了一場政治訟案:劉氏族人告到北方當局,控告劉青霞犯有私通國民黨、反對北方政府罪,情勢十分嚴重。當時劉青霞次兄馬吉樟在北京總統府任秘書職務,經他力為庇護,才得幸免。

此後,劉氏族人爭產之勢及對劉青霞的攻擊又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進而挑撥、威脅義子劉鼎元公開聲明與劉青霞脫離母子關係,使劉青霞非常痛苦。然而,

“青霞處茲悲境,對於家族甚覺氣短心灰,而對於社會事業尚不忍放棄天職”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天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時,青霞在族人再次掀起的爭產惡浪中,毅然將財產全部交公,希望用於河南教育事業。據悉,馮玉祥確實將其財產的一部分用在河南教育事業上,也算了卻了青霞的遺願。

和秋瑾齊名的“北青霞”,一代女傑千金散盡後淒涼離世

(劇照)

面對族人的無休止糾纏以及養子的恩斷義絕,1923年春,散盡家財的劉青霞離開了居住多年的師古堂,一個人回到安陽縣蔣村馬家老宅。

劉青霞的行囊中只有幾套補著補丁的衣被——誰能想到,這位一年前還曾經給過尉氏縣平民工廠五萬元捐款的中州第一富戶的遺孀,自己用的竟是補了補丁的衣被。

劉青霞回到孃家,寄人籬下,不久,鬱鬱而終,享年46歲。死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亦有人說是被人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