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李冬簡介

李冬,滿族,1966年10月生於北京。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全國公安美協主席、中國鐵路美協副主席、中國海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學會藝術研究工作委員會理事。

被全國鐵路總工會授予首批“火車頭職工藝術家”稱號,被全國公安文聯評選為“文藝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資源保障部、中國文聯提名“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擔任第四屆北京美術家協會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全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大會代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

李冬自幼得北京畫院教授、中國海洋畫的重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海洋畫派的開山鼻祖”的家父李海濤先生的繪畫技藝真傳,先後拜師關松房、董辰生、李寶林、張道興先生門下,得到王明明、周韶華、楊延文、石齊、何家英等諸多名家的教誨。先後畢業於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與北京畫院研究生課程班。

李冬水墨繪畫涉及人物、花鳥、山水,尤以海洋題材與中國古典建築題材最為擅長,在傳統中國水墨畫繼承和發展上自悟創新,形成獨特的繪畫技法和藝術風格,作品曾獲得文化部頒發的政府最高獎項“群星藝術獎”。多年以來他在國內外舉辦多次個人畫展和聯展,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美展數十次,被國內外眾多媒體專訪和報道。李冬多次參與策劃社會專業美術活動,組織並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擔任公安系統以及社會團體組織美術展覽的藝術評委,出版多種個人畫集,其個人傳略被收錄四十餘種辭書傳記。近年來作品多次參加各種大型拍賣會,被釣魚臺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日本村上美術館、新西蘭國立美術館、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大事記編委會、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等重要機構收藏。

參展獲獎:

2014年作品《春雨三月》獲中國文聯“慶祝中國聯成立65週年全國文聯繫統美術書法攝影展”特別優秀獎;

2007年獲公安部頒發“第九屆金盾藝術工程獎”;

2006年參加〈首屆中國網絡書畫精英賽〉獲銀獎;

作品《朝朝暮暮》獲公安部頒發“第三屆衛士之光美術作品展”二等獎”;

2003年作品《天井》獲得政府最高獎項,文化部頒發的群星藝術獎;

2001年全國公安系統第四屆衛士之光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獲得繪畫一等獎;

1995年《人傑地靈》參加《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獲優秀獎;

1978年作品《春風》獲北京市少年兒童畫展優秀獎;

1977年作品《前三門工程長卷》獲芬蘭國際兒童畫展金獎;

1976年作品《老師給我補課》獲全國兒童畫展優秀獎;



感悟中國海洋繪畫研究發展的意義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一、海洋繪畫一直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學術空白

漫長的中國繪畫史中,山水、人物、花鳥都已發展至登峰造極之地,畫家輩出。尤其山水畫至北宋時,早已達到頂峰。然而歷史山水畫中海洋繪畫幾乎是一片空白,甚至古人對海的詩詞歌賦也不是很多。即使出現過一些少量海的繪畫作品,如:清.袁耀的“海市蜃樓”或宋.馬遠的“水圖”、以及“八仙過海”等繪畫作品,涉及到的海水也多以“魚鱗紋”形式進行表現,就如古代官人蟒袍上的圖案一樣,與真正海的形象距離甚遠,趨於圖案化、符號化、程式化。而且這種形式幾乎貫穿的近現代沒有什麼改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三,其一:歷史文化中心多在京城,文人士大夫多集京城都市,繪畫題材也以內陸的人物、山水、花鳥為主。其二:沿海歷史多為不毛之地,經濟不發達又多匪患,文人墨客少至,一直以來被置於文化、經濟、政治的邊緣地帶。其三:大海千變萬化,比江河、湖泊的湧浪成形複雜,繪畫難度大,不好掌握,不像中國歷史上其他繪畫早已趨於成熟,可以將技法取來即用。由此可鑑海洋繪畫一直是繪畫史的學術空白,畫海就要勇於面對巨大的挑戰,走先人沒走過的路。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一 130x35cm


二、畫海技法和個人語言的形成

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創作的出路。父親李海濤從70年代就研究用中國水墨畫技法表現海洋,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是中國海洋畫派重要奠基人。1986年父親為創作中國歷史第一件“海疆萬里圖”長卷,用漫長時間對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和各種島嶼進行採風,最終行程達30000餘公里,蒐集創作素材,期間我陪同父親從北至南行走逾中國半個海岸線,寫生蒐集大量素材。在這之後我從沒停止對海洋繪畫素材資料的收集。從沿海民俗風情,到圖騰信仰神化傳說;從各具特色民居建築,到不同模式的漁具漁船;從多樣的礁岩灘塗,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從波濤翻滾到潮起潮落,積累素材,尋求真實感受下的創作靈感。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二 130x35cm

一方面通過對大海的深入觀察和研究,不斷的摸索總結形成的一套畫海的特殊繪畫技藝。首先要摸出海浪的規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形象,一個浪花形成,要先有湧後有浪,湧浪的形成與海底地質結構,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係,各域海水的顏色也不盡相同,這也是由於海底的砂岩植被等因素決定的。通過觀察研究我將千變萬化的波濤海浪進行歸納,我從大海波濤的形象中歸納出海的筋、骨、肉,在創作繪畫時全面把握這些特質,通過不斷探索,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技藝發展上,力爭開拓創新,推出適宜海洋繪畫表現方法,利用潑墨潑彩、積墨積彩、飛白皴、留白皴、留白法、洗刷法、沖流法等幾十種繪畫技法相互結合,形成自我繪畫形象語言。另一方面要紮實學習傳統,汲取豐富營養,才能厚積薄發。向傳統文化學習,向古人學習,大量閱讀相關的理論書籍,刻苦臨習中國歷史上大家的作品。研究古人對物象實施筆墨的要素,從中找準海洋繪畫筆墨研究的切入點。另外向從事海洋繪畫的父親求教,傳承父親的海洋繪畫衣缽。向眾多前輩學習,汲取營養,取為我用。關注當下國內外各種新銳的藝術流派的表現語言,不斷提升自己繪畫理論水平。要以深厚傳統功力打進來,以自身的繪畫實力打出去,在傳承開拓中,形成自身獨有的藝術語言。海有習性,有時狂風捲浪,驚濤拍岸,像個瘋狂憤怒的暴君。有時又碧波平靜,舒捲安然,像文靜溫柔的少女。海有魂魄,氣貫天地之間,磅礴無比,甚至有形無形、無處不在。作為畫海者要將自己置身海洋博大胸懷,細細品味潮起潮落,感悟四季變遷,用最深刻的繪畫語言來詮釋海洋的主題。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三 130x35cm


三、海洋畫派的形成和發展

自2006年起,父親李海濤以推動中國海洋畫發展為使命,在國內率先創立了以海洋繪畫研究發展的機構——中國海洋畫研究院。研究院的畫家均來自全國各地,還有部分海外的華人致力於畫海的水墨畫家,到目前為止在臺灣也成立了中國海洋畫研究院分院,初步建立起一支專業創作隊伍。研究院的畫家風格多元素,表現手法各異,在壯大了繪畫創作隊伍同時,達到了學術研究的目的。中國畫研究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海洋繪畫為切入點,以中國水墨畫為落腳點的繪畫團體,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推動中國海洋繪畫發展的研究機構。正是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中國海洋畫派。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四 138x69cm


海洋繪畫的題材十分廣泛,不能僅僅停留在“海景畫”的層面。海洋佔地球的百分之七十多,海洋又是立體的,有著山川平原,生長著無數動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間。如果用傳統中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三種類來劃分,是傳統意義上“山水畫種”難以涵蓋的。海洋繪畫在當下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五 138x69cm


中國是海洋大國,廣闊的海洋國土約300萬平方公里,有著7000多個島嶼, 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千百年來人們從對海洋的崇拜中孕育出人海和諧的中國式海洋文化精神。如果說歷史上古人是由於沿海地處政治文化邊緣,加之封海閉關,匪患頻發,荒蕪貧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內地或京城,客觀上促成了短視。那隨著國力的增長,海疆意識的加強,海洋繪畫題材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表現,在當下已然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填補這一領域學術空白的同時,應會凸顯出其存在的價值。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海洋強國建設實現新跨越的這個時代中;在發展我國海洋經濟、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有效維護海洋權益的大框架下,中國海洋畫派的崛起和發展必將發揮出其特有的作用。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六 69x69cm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底凌虛》之七

作品欣賞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思逸神超圖》 138x69cm 2018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婉麗》 85x67cm 2017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濤湧澎湃》 220x110cm 2018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長風破浪歌》 100x55cm 2017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山滄滄》 145x85cm 2017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放情波濤圖》 100x55cm 2015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清籟圖》 100x55cm 2017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滄海之邊》 100x55cm 2014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長風吹送》 69x69cm 2017


繪 畫 感 言


一、對物落墨的點式畫法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開始關注繪畫風格和技法的表現。以中國民居古建為創作題材切入點,在“點性”繪畫道路上探索歷時近二十個春秋。這期間創造性嘗試以軟硬各異吸水不同的方頭筆、圓頭筆,融會中西,對景落墨,以“點”式筆觸營造畫面,展現墨彩斑斕變化,物象凝重滄桑,強調空間中對光色的渾然體現,努力形成自己繪畫藝術語言。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碧海推雪》

“點式”筆法運用,更適合我表現特定物象質感、量感、空間關係,利於渲染渾厚畫面所帶來的情愫氛圍。從北宋時 “米家雲山”的點式“墨戲”畫法,到近代繪畫大師黃賓虹先生“五筆七墨”的縱意點筆山水,再到當代的點筆山川、點筆人物,很多畫家已然在關注“點性”發揮所帶予繪畫的不同情思。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海分千重浪 地撥萬刃山》

縱看古今,中國水墨畫的行筆本就是“點性”行筆。即使是長短不一的線,亦是長點與短點而成形。從根本而言,“點”是繪畫基本的矢量符號,一個單元點的延續推導成圓勁的“屋漏痕”意味的線,許多點的集中結合成不同墨韻不規則的面。點能變通一切線面,大點小點,不變應萬變。圓頭、方頭的點式筆觸細碎的堆疊起伏、積墨積彩,渾厚乾溼濃淡不同墨色筆觸間閃爍著一種靈動,品味著一種特有的秩序,蘊藏著一種美感。在寧神定氣的行筆經營中,屏棄浮躁,求得平和,正是我精神追求的獲得。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金龍圖》

多少年過去,我要求自己要善於包容,樂於欣賞,虛懷好學,汲取營養。堅持關注不同社會時代背景下眾多繪畫流派作品產生及所帶來的語言內涵。向歷史請教,向先人學習,運大功力紮實傳統基礎,再運大勇氣踱出傳統成見,運頭腦尋找自我藝術的方向,運實力開始有針對性地突破和變革,這一切已是當代中國畫家責無旁貸的事。中國畫的出路在於傳承與創新,中國水墨畫仍會有許多問題需要開拓視野探索解決,傳承是一種汲取更多營養的手段,創新就是一種嘗試完善生長的過程。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鷗歌漫舞》

二、對中國古建的精神感懷

繪畫創作來自生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涉足於祖國的西北、華北,對黃土高原、太行山脈的民居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近二十年來足跡大江南北,對中國不同民族各種形式、不同功能的傳統建築,盡所能地寫生收集整理,獲得了大量用於繪畫創作的資料。以中國古建作為精神載體,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鷗舞》

中國古代建築承載著一種博大的精神,它不僅集科技藝術為一身,還象是一部部石刻的史書。用藝術的特殊語言,呼籲人們審視歷史的滄桑,銘刻往昔記憶;呼籲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整救,認知歷史文脈,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氣貫長虹》

三、 感悟中國海洋繪畫研究發展的意義

1986年父親李海濤為創作中國歷史第一件“海疆萬里圖”長卷,在沿海蒐集創作素材,期間我陪同父親從北至南行走逾中國半個海岸線,寫生蒐集大量素材。之後我從沒停止對海洋繪畫素材資料的收集。從沿海民俗風情,到圖騰信仰神化傳說;從各具特色民居建築,到不同模式的漁具漁船;從多樣的礁岩灘塗,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從波濤翻滾到潮起潮落,積累素材,尋求真實感受下的創作靈感。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情愫》

海洋中國繪畫具有特別的針對性,按人物、花鳥、山水而分,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所難涵蓋的。應當說歷史上的山水畫多是表現內陸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的景緻。中國繪畫史上沒有給予海洋繪畫體裁相應的定位,從傳世其它繪畫作品和詩詞歌賦中難能看到古人對海的抒情,由此可見海洋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顯現出的學術空白。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天風海浪圖》

中國是海洋大國,廣闊的海洋國土約300萬平方公里,有著7000多個島嶼, 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海洋是立體的空間,有著山川平原,生長著無數動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間。千百年來人們從海洋崇拜中已經孕育出人海和諧的中國式海洋文化精神。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濤韻》

如果說歷史上古人是由於沿海地處政治文化邊緣,加之封海閉關,匪患頻發,荒蕪貧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內地或京城,客觀上促成了短視。那隨著國力的增長,海疆意識的加強,海洋繪畫題材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表現,在當下已然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填補這一領域學術空白的同時,應會凸顯出其存在的價值。


《藝展中國》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