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民以食為天,從遠古刀耕火種至今精耕細作,我們的先輩逐步摸索出一條耕、耙、施肥、倒茬輪作、蓄養地力的有機旱作農業耕作方式。要生產就要有工具。從石斧、石刀、木、耒(犁類似)等工具,到青銅器和鐵製工具,逐步形成了具有豫東風格的的犁、耙、耬、鋤、糞叉、鐵鍁、抓鉤、牛梭子、馬套、驢夾板等耕田播種的農具,我有幸拍攝到這些人們曾經熟識的農具,想與網友一起分享,並一同回到先輩們戰天鬥地、揮汗如雨的歲月。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上圖是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用鐮刀割麥。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上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豫東地區常見常用的農用牛(或馬)拉大車(可惜太破久了),夏拉麥秧冬拉糞土,誰家娶媳婦能用上此車(必須是較新的,且要用紅綢子布和新蘆蓆裝飾一番,還要選四匹膘肥體壯的駿馬拉車)也是風光無限。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上圖自下而上分別是木製拖車、犁、耙、滾框,牆上懸掛的從左到右為杈子、鋤、小鏟、钁頭、鐮刀。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上圖牆上懸掛的由左向右為牛梭子、牛籠嘴,馬或驢梭子、馬籠嘴、馬夾板。下面放的為播種用的耬。

目睹30年前的農具,感悟當初農民生存的艱辛

上圖牆上懸掛的由左向右為揚杈、掠把、木掀。

豫東地區的生產農具,當然不只上面四個圖片所包括了的,還有石磙、石槽以及人們現在仍在使用的鐵鍁、抓鉤、大掃帚等。吃苦耐勞的豫東人民使用犁耙以耕地,揮動鋤頭為禾苗鬆土除草,真是“汗滴禾下土”;舞起鐮刀收莊稼割雜草,牛拉石磙造場打糧。尤其是麥收季節,女子們常常早早起床,先把早飯做好,蓋在鍋裡,然後拿起鐮刀、到麥地彎下腰,一口氣要割掉近半畝成熟的麥秧,才能回家吃早飯。男子們則拿起杈子,趕上牛拉大車,把麥秧拉到打麥場裡,然後攤場、翻場、趕著牛拉石磙碾場、起場、垛麥秸。起完場還要看風向,趁風揚場。這時間揚杈、木掀齊上場,掃帚從下掃麥糠,方完成打糧的全過程。這還不算完畢,還要把揚淨的糧食曬乾,鬥挖升端裝進布袋,人扛或車拉到家,茓到屯裡才算完成從種到收的全過程。農民最能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祖輩們靠著勤勞的雙手和鐵打的肩膀,一代代艱難耕作,養育兒女,生生不息,真的不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