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画作中的每一笔都满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吗?有没有虚构的情感呢?

诗夜城主


自古以来画家通常把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在自己的画作中,这样的画作就充满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让人们欣赏起来就感觉是一幅有故事情节的画作,而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那么画作中的每一笔都满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吗?有没有虚构的情感呢?



看起来画作中的每一笔都留下了画家的真情实感,其实未必,画作中同样有画家虚构出来的情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绘画创作是可以借用想象力的,而想象力就存在着虚构的成分,有些事情是画家自己没有亲生经历过的、有些事情是当下从来没有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即使将来都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既然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那么创作时情感的表达就只能虚构或者“感同深受”,这就是虚构的情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神话题材的画作,有哪位艺术大师真正见过神是怎样的?神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这完全是靠艺术家凭空捏造想象出来,这足够虚构了吧,

充满虚构情感的画作并不少见,特别在油画作品中满满皆是,可以这么认为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油画都在虚构,故事情节虚构,自然情感也在虚构,当然了,虚构的情感也有重要的意义价值,这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布格罗笔下描绘的都是“被理想化”的世界。



诗夜城主


画家常常把辛勤创作出的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可见画家在创作中是寄予着满满的真情实感的。画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笔勾勒描绘都倾注着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和画家的脉膊一起跳动。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达芬奇为了创作《蒙娜丽莎》,从构思酝酿到落笔完成用了14年时间。这幅画寄予了达芬奇太多的思想情感,仅是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嘴唇他就修改了100多遍,最后创作出千古传奇令人无限猜想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至今这微笑的谜底都没有人能够解开。《蒙娜丽莎》成为巴黎卢孚宫的镇馆之宝。

无独有偶。法国十九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安格尔非常擅长描绘女性形象,尤以人体艺术见长。他一直想创作一幅正面全身的人体油画,在他年富力强的50岁那一年,就有了《泉》的构想。但是追求艺术完美的他一直在思考这幅画每一个细节怎么表现,连画家自己都不敢想象,到这幅作品完成时他已经76岁高龄了。《泉》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人体艺术教学的范本。



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他把全部思想感情倾注在艺术创作上,只有在画画时他才忘掉人世的痛苦,全身心地投入。荷兰十七世纪天才画家伦勃朗受雇为人画一幅画,画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了画作却没有得到雇主的认可,雇主要求他重画,伦勃朗宁可打官司输掉官司也不肯改画这幅画,因为这画中盛满了他的感情。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夜巡》。


画家的情感和想象力一样丰富,都是通过手中的笔凝聚于画中,有的外露,有的含蓄,浇灌着画家的心血和智慧。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家的每一笔勾勒描绘都是内心思想情感的流露,跟作家写小说,诗人写诗,音乐人谱曲是一样的。


灯影书画


对问题中“每一笔都满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我个人深表怀疑。如果一幅伟大的作品“每一笔都满含画家的真情实感”,那么所谓的“神来之笔”就纯属子虚乌有的欺世盗名了。

承认艺术创作中有“神来之笔”,是对艺术的真正尊重。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与技术的活动,其中既充满了“胸有成竹”的主观构思,又不时闪现出“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性与迥出尘外的偶然性互生互长交混圆融,才最终保证了作品的创造性和唯一性。倪高士所谓“逸笔草草”,请问有几人模仿得来?“笔”是必然,而“逸”则更多的是偶然。此正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道理所在。

张大千、傅抱石等大师在创作当中往往有意识地追求艺术创作中的这种偶然性。他们的泼墨山水最能体现这一点。

要求每一笔都“包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不仅做不到,也完全没有必要。即使万幸做到了,很不幸,那一定是匠气满满的速朽之作。


城西向南


每一位画家,对待自己的画作都是全身心投入,不仅仅是真情流露,更赋予画作灵魂。每画一幅作品,可以说是无日无夜,废寝忘食。

有时候一点点的不满意,一幅画直接丢掉,重新起稿,可以说千万笔,只要一笔不满意,这幅画就废掉了。

画家把脑中的景象与实物用自己的画笔,颜料,一笔一笔的勾勒,日夜忘情的创作,倾注着太多的汗水疼痛辛酸,所以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作品,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每一幅都是画家的心血与情感的结晶。



陌上语语


得承认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而劳动的被认可就是需要通过资方的检验被确定,或者是在资方给予的条件框架内完成任务。

尽管这部分或许有宽松的自由度,但难免必须符合出资人的要求,个人主张退居次要,甚至是不重要。

所以嘛,在接到这么条件的创作,里头的画作就不太可能满含画家的真情实感,自然就存在虚构的情感。

当然啦,如果出资人仅仅是出资而已,没任何要求的情况属于例外。

顺便说一下本人对画作的理解。

创作画作的时候,面对的对象有的是实景,有的是自个的感情,也就是脑海构思的艺境。

如何通过画笔体现,这一起端就饱含了画家的理解,理解自然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哪怕是冷冰冰的,那也是一种情感。

自个流露的情感当然不是虚构,因为上述就说明了,画作可以是实景,亦可以是艺境。

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思维存在,没一样属于虚构。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绘画作品满含画家的创作情感,每一笔都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这是当然是对的。不过,这是成熟的艺术家才可能到达的境界,并非所有艺术家。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必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千锤百炼,了然于胸,然后方能得心应手、自然而然、真情流露!如王羲之在醉酒之时,忘乎所以之中挥笔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如颜真卿在悲愤交加、老泪纵横中写下了《祭侄文稿》,这些作品我们读来自自然然,毫不做作,这不仅仅是书法,更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写照!绘画亦然。

至于虚构的情感,当然也是有的,他们的共同特征往往是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这些不过是伪艺术家罢了。


清风道上行


你所说的可以叫做“移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暂时抛弃了自我所在的现实世界,沉浸在他的小宇宙中。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柏拉图叫它作迷狂,立普斯把这种状态叫做移情,庄子称其为心斋,坐忘。

这种移情,这是艺术家创作时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可以看做是对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触发,由此进入艺术创作的虚拟精神世界中,这种虚拟,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神与物游。

而艺术创作的最高层次,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即是和创作对象融为一体,是一种主客交融的天人合一。


zeal954


艺术作品是个情感的东西,艺术没有想象的东西就不是艺术。


石语者_董文忠


艺术的真实是源于生活的真实而高于生活的真实的,是触景生情与往事回忆所激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升华!假意是可以虚构的,但真情是无法虚构的——人们透过假意意看到的仍然是其情:假爱的真情就是不爱,假恨的真情就是不恨。


鋆胤創美空间


西方的艺术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