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麼怕郭嘉嗎?

默說西遊


這句順口溜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翻版嗎?

▲郭嘉劇照

此話想必是來自《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假設郭嘉未死而出現在赤壁戰場,那麼諸葛亮周瑜的苦肉計和連環計想必會被識破,曹操大軍於赤壁大勝孫劉聯軍進而定鼎天下,如此諸葛亮是否出場的確就並不重要了。

▲諸葛亮

貌似無可反駁,但曹操的一眾謀士肯定不答應,何況諸葛亮呢?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為郭嘉的去世,而是劉皇叔三顧茅廬的得到的蓋世奇才。郭嘉雖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賈詡一干謀士畢竟在場,照樣被耍的團團轉。況且郭嘉能夠識破連環計本來就只是一個假設,想把諸葛亮嚇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確很厲害

郭嘉作為曹操前期的頭號謀士,具備極佳的戰略眼光和謀劃能力,在統一北方的征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沒那麼牛。

筆者認為表現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議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三國志.魏傳》

▲一臉懵逼的袁譚

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於建議輕騎兵突襲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持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

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行動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劉備,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於是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陣斬烏桓單于的主力--虎豹騎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

其他時候就未見得都是郭嘉的功勞了,比如官渡之戰的“十勝十敗”之說,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馬屁和激勵士氣的言論罷了,雙方的實力差距擺在那裡,如果不是許攸投降、張郃臨陣反水的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至於準確預言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則更加是事後諸葛亮的套路,載於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會,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預言當事實。刺殺發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這都能預測,諸葛亮確實不用出山了。一句話,湊巧而已。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三國志.郭嘉傳》

國家並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說,甚至以正直聞名的陳群數次檢舉,他依然“意自若”,絲毫不放在眼裡。看來他眼中只有領導,與同僚關係不過一般,人品也不過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風格和與曹操的私交好有關係。曹操每次誇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以說,郭嘉的建議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為參謀既能揣摩領導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這自然是領導最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勝十敗”之說,曹操聽得那叫一個心花怒放,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對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當做漢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賈詡則總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忠誠和順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領導心思的功夫也跟著落下一籌。

最有意思的橋段來自曹操在赤壁吃敗仗後的一句話: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郭嘉傳》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還活著,他就不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

▲赤壁之戰

但這樣的話眾謀士是不會服氣的,哪怕是在小說裡,曹操也有“十敗”而非僅僅失敗與連環計和東南風之下,比如荊州降將的軍心不穩、天氣、不熟悉水戰等。

況且一干足智多謀的謀士團隊如賈詡、劉曄、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軍中,他們在赤壁之戰前也預見到了曹操的弱點,但曹操根本聽不進去。程昱提醒曹操孫權很可能真的會與劉備聯盟,要採取外交措施阻止這一聯盟,然而曹操並未採納。又如賈詡認為孫權在江東的統治相當穩固,形勢與荊州不同,平定江東要從長計議,沒必要逼得太緊。

但此時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統一面前已經膨脹,完全聽不進不同意見。謀士不過是參謀,你採納便採納,不用就算了,想必沒人犯得著來一場“尸諫”的大戲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聽得進他的忠言,也很難說。

曹操之所以這樣對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還有兩個目的:

一是推卸責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認戰敗的原因是自己不聽忠言,而認為是其他謀士比不上郭嘉,把責任推給下屬(這是曹操慣用伎倆,殺糧官以安眾心,就是把責任推給下屬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勵其他謀士。 中國曆來的英雄模範,大多都是死後才得到的榮譽,因為死人不會再犯錯誤,就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曹操高調追悼郭嘉, 是一種略帶誇張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範、先進典型、當代雷鋒,以激勵其他謀士向郭嘉同志學習,不斷爭先創優、取得更大成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眾謀士“皆有愧色”。

諸葛亮更是牛人

諸葛亮顯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諸葛亮是演義中的表現,如果各路謀士是學霸,那他就是學神,智商的對拼絕非是數據疊加的結果,除了司馬懿能夠添點麻煩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無壓力。

當然,我們還是從正史上來看吧。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作為戰略家的作品典範,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憑藉這一篇文章,諸葛亮在戰略規劃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說參謀能力,這一點不好說,畢竟西川、漢中和荊州都不是諸葛亮的奇謀打下來的,龐統和法正的參謀能力的確不在孔明之下。但應該也不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及軍政大權於一身,南征北戰幾乎沒有吃過大虧,說他作為參謀的腦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劉備入川之時將荊州託付給諸葛亮,這是劉備當時的大本營,其重要性其實比能夠全取西川還要重要,足見劉備的信任和底氣。

而剩下的兩項技能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內政能力,諸葛亮治蜀的傳說至今流傳在西南地區,其擔任蜀國丞相十餘年,既能夠保證民生和經濟發展,讓南方蠻族心悅誠服,同時還能籌集糧草、訓練軍隊,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對於曹魏的軍事壓制,就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蕭何媲美了。

另一個是統帥能力。當然,蜀漢集團當時具備獨自帶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維了,而且諸葛亮也是一個攬權的人,至少姜維在他手底下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

▲六出祁山

諸葛亮行軍打仗絕對是個行家。司馬懿也算是戰陣高手吧,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沒見過司馬懿幾次正面迎戰過,一打就是慘敗。坐擁數倍的軍力、無數精銳騎兵和十倍的國力尚且難以招架,每次都疲於防守,這哪裡是一般的高手呢?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韓信這樣精通奇兵作戰的類型,這也是他最終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這不是能力,而是風格的差異,諸葛亮是一個不喜歡弄險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哪怕是白起和韓信再世,怕也很難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討得了好。

綜合對比

如果說郭嘉是一個優秀的參謀的話,諸葛亮則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書本中謀士的地位會被放大,因為他們在出謀劃策中往往語出驚人,但能否成功並不絕對,一旦失敗就有可能能為萬世笑柄。況且出謀劃策是否能執行還在於“主公”是否採納,不開口是說不過去的,哪怕支錯了招也只需承擔小部分責任。

如果孫策未死,那曹操集團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斷定刺客行刺且一擊必中,這難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賭嗎?不過是在曹操沒有退路的前提下拿來穩定軍心的話罷了。

▲可憐功虧一簣

而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國演義》的吹捧,雖然沒有小說裡那麼無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難尋的人才。《隆中對》的字字珠璣,《出師表》的聞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風,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無可挑剔,不愧“臥龍”的美譽。

而三國時代之所以精彩,既在於將星和謀臣的英雄輩出且勢均力敵,天下三分的背後其實是人才的三分,諸葛亮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獨自支撐弱小的蜀漢如此長的時間,這似乎也說明了什麼吧。


涼州七里


諸葛亮會怕郭嘉,你以為諸葛亮是嚇大的嗎?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烏桓途中病逝,年僅28歲,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諸葛亮初出茅廬,年僅27歲。

同一年,一個天才離去,一個天才出山,所以後世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


這個說法剛一出來,就引來譁然一片,貌似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著不敢出來,等到郭嘉死了之後,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實真的如此嗎?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厲害,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諸葛亮與郭嘉勢必有數場好鬥,鹿死誰手,殊不可知呢!

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壇,受到眾多粉絲熱捧,大有壓倒諸葛亮之勢。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哪個更厲害呢?這裡不妨比較一番。

先比戰略。


郭嘉有“十勝十敗之說”,諸葛亮有《隆中對》。曹操攻打袁紹之時,屬下思想極不統一,有主張打的,有認為不能打的,還有準備“棄暗投明”的。

曹操問郭嘉的意見,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統一了全體思想。

其實,“十勝十敗”之說,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說的,曹操聽了之後心花怒放,因為“正合孤意”。

就算沒有“十勝十敗”之說,曹操照樣要打袁紹的,因為一個山頭有兩隻老虎,惡戰根本無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見,“十勝十敗”之說並不十分高明,像是給曹魏打了一劑強心針,相比來說,諸葛亮《隆中對》滿滿的誠意,字裡行間閃爍著智慧之光。

如果說《隆中對》是無價之寶,那麼“十勝十敗”之說就是地攤貨。


再比謀略。

郭嘉謀略過人。官渡之戰大勝之後,大家一致建議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但郭嘉卻極力阻止:“袁紹兩個兒子各懷異心,咱們要是窮追,他們必定聯合在一起,咱們要是不追,他們一定會窩裡鬥。”

果不其然,後來袁紹兩個兒子搞內訌了,曹操毫不費力地除掉了他們。

再來看諸葛亮,《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過於神話了,這裡咱們不談演義,只談正史。

劉備帶著攻打西川之時,副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諸葛亮及時頂了上去,出奇謀擒了嚴顏,最終迫使劉璋投降。

漢中之戰,諸葛亮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一舉取得了漢中之地,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後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說了,雖然大多功敗垂成,但那是兩國經濟實力決定,與諸葛亮智謀無關。


最後比統帥能力。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郭嘉只是個小小軍師祭酒,平時出謀劃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會統兵打仗,而諸葛亮乃一國丞相,統管三軍,六出祁山之時,諸葛亮是軍事總指揮,次次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綜合以上三點,郭嘉根本比不上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諸葛亮照樣會出山,說不定會暴揍郭嘉一頓。


一半秋色


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都是後人美化,甚至是神話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劇效果才編出來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還有些許的歷史出處,畢竟諸葛亮和司馬懿交過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又何來的根據呢?難道郭嘉與諸葛亮交過手嗎?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恆,大勝!在回來的路上,氣候惡劣,加之水土不服,連日的急行操勞,導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荊州新野,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出山。

從時間上來說,諸葛亮和郭嘉沒有過招的機會,兩個人都沒有交過手,何來的誰怕誰一說呢?

諸葛亮、郭嘉二人的專業方向不同,各有優勢,平分秋色

史書上稱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他輔佐曹操的時候,接連為曹操出奇謀,斷局勢,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時候,提出《十勝十敗》的理論,鼓勵曹操、激勵曹操、振奮曹軍士氣,為官渡之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也為曹操稱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嘉最大的優勢,是其驚人的洞察力。通過對時局的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準的判斷未來局勢的走向,並提供相應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的最大優勢,是其超強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頭腦。曹操揮兵南下時,諸葛亮精準道破孫權“唇亡齒寒”,曹操一家獨大的擔憂,在劉備沒有任何優勢、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在劉備入主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更是完全承擔起了蜀漢朝政的重任,從協調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等勢力之間的平衡,到立法典,興屯田、修水利,做為一個外來勢力,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將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兩個人郭嘉擅長的是軍謀大略,諸葛亮擅長的是治政治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雙方都有強於對方的優勢和劣於對方的弱勢。

所以,說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沒有根據的。自始至終,二人都沒有可一較高下或拿來比較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把許多其他人身上的軍事事件,一些莫須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諸葛亮的頭上。導致大家誤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強。


始終先生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後世文人的渲染,其實二人從來沒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後諸葛亮出山,雙方實力開始此消彼長,這才讓後世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繫。但是,這兩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懼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輔佐劉備。

從這一年開始,有了諸葛亮的劉備力量迅速壯大,逐漸開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觀曹操後期在軍事上逐漸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馬騰、韓遂兩個地方勢力外,面對孫劉敗多勝少,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仗的智囊,為劉備集團效力了28年,所獲得的權利和職位遠非郭嘉可比。反觀郭嘉早期跟隨曹操職位不高,只是參謀,時間只有11年,導致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

那麼郭嘉和諸葛亮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最看重的謀士,雙方同等分量。

我們先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分別獲得這兩人後的評價: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三國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

由此可見,曹操和劉備對於郭嘉和諸葛亮都是極為看重的,因為他們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幫手。這兩個少年天才又有著各自的特點:

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史書記載這個人擅長軍事,做事敢於出奇制勝,敢出險招。

當曹操消滅袁紹,準備北征烏丸時,很多人擔心劉表回來偷襲許都,大家舉棋不定時,郭嘉說大家不用擔心。

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只可以做下來聊聊天,不會打仗。雖然劉備在他身邊,但是劉表不信任他,不會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說,劉表肯定不會偷襲我們的大本營。

結果跟郭嘉說的一樣,雖然劉備極力勸說劉表趁現在許都空虛,偷襲許都,奪回漢獻帝,但是劉表最終還是沒有聽從,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當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往幽州時,眾將都說要過去追殺,郭嘉卻說道,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幽州公孫康反而會乖乖把他們的人頭獻上,如果貿然過去追殺,只會讓他們攜起手來與我們對抗,結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樣。

這就是料事如神,因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險招。自從郭嘉來到曹操身邊後,幫助曹操逐漸消滅了袁術、呂布、袁紹、烏丸,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也讓曹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

而當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後,嚎啕大哭,眾臣不解,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也說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還在的話,赤壁之戰便不會遭到如此慘敗了。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說諸葛亮“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治軍養卒是諸葛亮的強項,但謀略不足。治國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帶兵打仗方面強。諸葛亮用兵謹慎,在軍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諸葛亮後期獨自帶隊出征時,則是負多勝少。

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規劃了清晰的發展戰略,並且在曹操南下的過程中,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佔據荊州,有了根據地,最後建立蜀漢王朝。

所以說,這兩個人都是當時的俊傑,也都是可以託付後事的,劉備白帝城託付諸葛亮,郭嘉因為早逝並沒有這個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後,對眾謀士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計劃將後事託付給郭嘉,只是天命難測,郭嘉沒有等到那一天。


詫寂說史


中國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無論是通過演義還是正史都對諸葛亮有所認識,下面就對諸葛亮其他方面,進一步認識諸葛亮。

第一,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綜合才能最高者,諸葛亮是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書法家、思想家、戰略家、發明家等,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精通兵法、陣法、治國、建築學、物理學、水利工程學、數學、音樂、哲學、奇門遁甲等,涉及領域極廣。

第二,諸葛亮是中國 “智聖” ,中國智慧的代表,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能與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諸葛亮的智慧影響中國近兩千年,歷朝歷代都傑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或者,把其他聰明的比作諸葛亮,以顯示某個人出色的才華。

第三,中國忠誠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品質堪稱完美,他在三國蜀漢深得民心,在昏庸無能的劉禪面前,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為國為民幹,死後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家業。這樣高尚的品質,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使得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歷朝歷代忠誠人物的代表,中國第一賢相。

第四,中國同時入選文武廟者,諸葛亮不但是中國武廟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時還是文廟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能同時入選文武廟者,一共只有兩人,而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晉朝杜預。

對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能引用偉人的兩句話:

一是,兩漢無雙仕,三代而後第一人。

二是,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汐水柔情


這個純屬謠傳!

我是《雜看世界》阿穆,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們要比較兩個人的本領,應該全面的來看待,而不是單獨的拎出來一個點來比較。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比較一下兩個人:

先說謀略:

眾所周知,郭嘉是曹魏軍事集團前期的重要謀略團成員。在戲志才病死之後,郭嘉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軍略任務。打袁紹、徵烏丸,都是出自郭奉孝的手。

那麼諸葛亮呢?“未出茅廬便知三分之事”就不用說了,連東吳、取西川等等。一系列的謀劃直接奠定了蜀國建立的基礎。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實際上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當然,他們二人側重點不同、諸葛亮更側重於大局觀,而郭嘉更側重於人心。

再來說一下處理政務方面的能力

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兩個人的官職上入手,畢竟作為他們的老闆,對於他們的能力肯定比我們現代人瞎猜要來的靠譜得多。

那麼兩個人都是什麼官職呢?

  • 郭嘉:軍師祭酒

軍師祭酒,官職名稱,由曹操設立在東漢末年,建安三年正月設立。後因避司馬師諱,也稱為軍祭酒。實際上是曹操為首席幕僚所設的職位。說白了相當於師爺的頭兒或者說秘書長。

  • 諸葛亮: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司隸校尉、益州牧。

其中,軍師中郎將的之位和郭嘉的軍師祭酒職能相似,但是又有些不同,大體可以歸為一類職務。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能看出來不同了。

郭嘉在曹操手下扮演的角色是屬於純計謀型人才,也就是說,郭嘉只負責戰略上的問題,並不會真正負責落到實際。

而諸葛亮則不同,他不僅僅需要負責劉備的戰略部署,很多時候還擔負了稅收、城建、後勤管理、法律制定、外交的工作。而在曹操陣營之中,這些是荀彧的工作。

當然,也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劉備手底下能用的人少,曹操手底下能用的人多。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個樣子!

因為,劉備手下能用的人可不算少。前有龐統、後又法正,他們二位都是當世人傑。楚辭之外還有張松等人。而諸葛亮能夠在這麼多人之中脫穎而出穩居頭把交椅,其個人能力毋庸置疑。

簡單來說,郭嘉是單一功能型人才而諸葛亮卻是複合型人才

郭嘉玩計謀,玩謀略的確手段高超,但是他會的這些諸葛亮也會,而且未必就一定比郭嘉差勁。

但是諸葛亮會的,郭嘉就不一定行了。

同樣拿軍事來說,諸葛亮親自帶兵徵南蠻,“七擒孟獲”,幫助蜀國評定南蠻。可你可曾聽說過郭奉孝親自帶兵徵烏丸?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正是由於兩個人屬性不同。

當然,這也和曹操與劉備對於人才的需求不同。曹操的集團屬於一個成熟的團隊,他的手下有荀彧這種後勤政務人才,也有程昱這種法律人才。在他的手下需要的是一個專精一個領域的人,而不是諸葛亮這種全方位的全才。

至於說諸葛亮懼怕郭嘉,這更加是無稽之談了。事實上他們兩個人從來沒有交過手,更不用說什麼懼怕了。

郭嘉病逝的時候,諸葛亮還尚未出山,而依照史書中的記載:諸葛亮時常自比管仲、樂毅,這種性格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懼怕挑戰。

而在當今社會,諸葛亮與郭嘉兩人這種人才也是經常會被人們拿來比較。當然這兩種人各有千秋。

不過,雖然我們一直都由“傷人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說法,但是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決定你高度的不是你的長處而是你的短處”。想要有更好的發展,一專多精才是最好的選擇。

文/《雜看世界》,有不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喜歡歷史,想要看更多歷史故事,別忘了關注我呦!


雜看世界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只是時間上來說,郭嘉比諸葛亮先出場罷了

那麼郭嘉和臥龍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瓜葛,讓後世評論不斷呢。

臥龍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諸葛孔明,他是出了名的謀士,更是智慧的化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奪天地造化之能,還有許多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和名言,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出師表》,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

郭嘉

郭嘉又是何許人也,郭嘉也是一個謀士,據說是天下奇才,出謀劃策,頗有韜略,很是受曹操待見,也很器重。郭嘉幫助曹操建立打敗強敵袁紹的信心,並且真的戰勝了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郭嘉在臨死前,獻上最後一計,讓曹操不要去追趕袁紹的兩個兒子;他分析曹操前去追趕反而會引起對方的頑抗抵擋,不如以靜制動,曹操聽其言,從其計,果然沒多久兩個人頭獻上。由此可見,郭嘉的實力確實也不俗。


郭嘉死後沒多久,恰巧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有人說郭嘉不死,諸葛亮嚇得不敢出來。

事實上在時間上只是巧合而已,那麼到底諸葛亮和郭嘉誰更足智多謀,誰更厲害呢,也許沒法簡單地作比較,因為他們沒有較量過,很難說誰技高一籌,我們只能從側面分析了。

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有名的謀士,關鍵在於不同之處。

1、郭嘉在曹操身邊充當謀士,卻從來沒有獨自帶兵打仗,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設計者,至於是不是執行者呢?我想不是,他的角色跟馬謖有點類似,出謀劃策是相當可以的,但是,把計謀轉化成實際行動,尤其是軍事行動,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還要隨機應變,臨場指揮,對軍事才能要求非常之高。譬如馬謖,給諸葛亮獻了許多計謀,諸葛亮甚至都以為他確實是一個人才呢;馬謖最知名的計謀就是七擒孟獲當中的攻心計。因此,孔明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從而平定南夷,但是馬謖卻是紙上談兵高手,在實際戰場中失了街亭,是個庸才,可能郭嘉比馬謖強許多。事實上郭嘉確實沒有獨自帶兵打仗,為什麼呢,我想曹操可是雄才大略是知人善任之人,他知道郭嘉的水平,可能郭嘉跟司馬懿都差了不止一條街,我們知道,司馬懿尚且和諸葛亮差了一條街呢。

2那麼諸葛亮強在哪兒了?

他是一個頂尖的設計者,又是一個執行者,還是一個發揮實際效應的人,如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更是可以統籌全局,是佈局的人,郭嘉充其量是給指揮的人提提建議罷了。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那麼其他人不知道麼?我敢說沒人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沒人有這個自信,諸葛亮有,他知道,只要自己出仕,天下無難事,於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火燒博望坡小試牛刀,舌戰群儒,設計赤壁之戰,把周瑜玩的團團轉,後來果如孔明所言,奪取荊州,西川建立的蜀漢,實現隆中對提及的三足鼎立。要不是關羽張飛劉備先後早逝,匡扶漢室恐怕就夢想成真了。總得來說諸葛亮是總設計師,又是執行總監,還是實幹家,完勝一個僅是謀士的郭嘉。

孰強孰弱,你有答案了嗎?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這個觀點真的是無稽之談,“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都是後人為了增添戲劇衝突而扣上的。

郭嘉是曹操賬下著名的謀士,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以至於在曹操兵敗赤壁後都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確實,郭嘉才能在曹操賬下數一數二,但是因此說諸葛亮怕他這樣牽強的說法就有點過了。


首先

兩個人出山的時間相差很大,先後出山自然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誰下去了我才敢出來的說法。郭嘉是建安元年投到曹操賬下,也就是公元196年。而諸葛亮是建安12年,公元207年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差了差不多一代人呢。只是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就是郭嘉去世的那一年。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兩人的這個巧合造就了“郭嘉不死 臥龍不出”這句話流傳開來。用現代的觀點想想也知道,這只是巧合,並沒有什麼陰謀論。


再者

諸葛亮在出師表也說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由此可見,諸葛亮本來就沒有追求功名利祿的心,能夠出山跟隨劉備只因感激三顧茅廬之恩。從這裡就可以說明諸葛亮不出山不是因為怕郭嘉,而是人家根本就沒有那個心想要出來。只是巧了,剛好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被感動了,才出來。


最後

我們再從另一個觀點看,諸葛亮是荊州人士,假如他原本就有出仕的打算,必定在荊襄地界名聲很大,而且諸葛亮是一個忠於漢室之人,他投靠的很大機會是劉表。當時曹操在北邊,根本不可能和荊州這邊有衝突,不會有戰爭,也就說明諸葛亮不會和郭嘉碰上面,怕郭嘉這個說法也不成立,兩個八杆打不著邊。當然,最後這個觀點並不是很強地論證問題,因為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點,諸葛亮如果在劉備到達之前出山,是不會和郭嘉的曹操陣營對上的。

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只是人們根據他們的生平一些事杜撰出來的,為的就是讓事情看起來沒有那麼簡單,也許是從哪位說書人的嘴裡流傳出來的,說故事嘛,當然越神奇越好,這樣才能吸引人,至於從這句話推出諸葛亮怕郭嘉就不必了。

綠色八葉草🍀🍀


綠色八葉草


這兩位都是天縱奇才,但是奇才之中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很顯然,諸葛亮的等級要遠遠在郭嘉的登基之上,一個屬於一時俊傑,另一個千古留名:"萬古雲霄一羽毛"。


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呢?怪就怪在劉備不早點兒去三顧諸葛亮的茅廬,偏偏等到郭嘉病死才去,諸葛亮在家中閒的沒事,做了一份“三分天下”的策劃案——《隆中對》,已經把出山後劉備的發展路線做了規劃。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這才動身出山,準備大展鴻圖一番,要是劉備早點去,諸葛亮可能早點出山,這跟郭嘉死不死有什麼關係?



再看兩人的成就。

郭嘉在曹操那裡是一等一的謀士,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他前面起碼還得有三位:荀彧、荀攸、賈詡,比如在官渡之戰的記載裡,這三位大牛都獻出了重要的計策,但是郭嘉只有四個字:從破袁紹,意思就是跟著協助打敗了袁紹。著作方面主要就是一部《十勝十敗論》,提出了曹操的十個勝點: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但是這麼理論的東西就跟喊口號一樣,喊得曹操都好意思了,還得謙虛著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諸葛亮的第一部著作《隆中對》當時就把劉備震住了,本來想在亂世中佔個地盤,沒想到還有發展壯大平分天下的機會,那個時候的劉備空有皇叔的稱呼,但是誰都能踢幾腳。《隆中對》中詳細分析了當今天下的局勢,曹操勢力太大,還挾持了皇帝,標榜自己是天子之師,而東吳的孫權勢力相對弱小,面對曹操的威脅可以聯合孫權,於是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出山後,硬是靠著自身的硬實力帶著一群萌新號闖關刷副本,終於打下了西蜀的一片天地,輔佐劉備稱帝,政治、經濟、軍事都有很高的建樹,這是郭嘉所不能比擬的。

再看正史對兩人的記載,《三國志》單獨列傳的臣子只有兩位:一個是陸遜,一個是諸葛亮,郭嘉在《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裡,跟好幾個人一個傳記。

所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知道是哪個民間野史中記載的,完全不可信。


歷史伶俜者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本來是巧合事件,卻因為後世的過分渲染多了宿命色彩!

不否認郭嘉出色的能力,但哪怕沒有《三國演義》的渲染諸葛亮也是一位出色的賢能之人。隆中對體現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判斷,成為了劉備集團發展的戰略綱領;隻身赴東吳勸孫權抗曹,為三分天下創造了可能;再後來進軍益州、平定漢中,諸葛亮都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最後的六出祁山更加體現了一個老人不屈的心。

諸葛亮是個全才,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以及書法家,還是位偉大的發明家。軍事方面有平定南中叛亂,六出祁山更是在戰略中求生存;政治方面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勤勉謹慎、賞罰嚴明,整個蜀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諸葛亮的文學代表作品是《出師表》,言辭懇切、發人深省;在發明領域比較熟悉的就是諸葛連弩、孔明燈、饅頭、木牛流馬等等。

再說郭嘉,他是為出色的謀士,為曹操平定北方、徵烏桓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郭嘉沒有與諸葛亮交手是三國的一大憾事,但如果認為諸葛亮懼怕郭嘉只能說是稚子思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