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1955年,郭沫若、茅盾等人請求發掘埋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但由考古所認為,長陵是主陵,應先“試掘”其他規模較小的陵,積累經驗。經同意,最終決定試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不曾想此次發掘,成了一場文物的悲劇。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明定陵文物之發掘

定陵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其中皇帝的袞服、龍袍等,更是巧奪天工。然而,在定陵地宮開啟後,這些原本絢麗多彩的絲織品沒有得到很好保護,以至被空氣侵蝕而褪色、變脆,並留下黑斑。對這些袍服的後續處理,也不專業。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在半腐的衣服上,“這種塗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塗料老化龜裂,絲織品也隨之碎裂”。由於此前明朝絲綢幾乎沒有實物留存下來,技藝也已失傳,因此讓定陵絲綢的損壞顯得尤為可惜。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柳黃纏枝蓮花緞繡龍方補方領女夾衣(局部)

定陵的大量文物“發掘即摧毀”,吳晗如願。剛剛寫完歷史劇《武則天》的郭沫若也躍躍欲試,提議發掘合葬唐高宗、武則天的乾陵。1960年,陝西省提交《乾陵發掘計劃》,郭沫若對周總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鑑於技術落後,總理沒有同意。1973年,郭沫若第二次請求挖掘乾陵,又被否決。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乾陵

在郭沫若請求開掘乾陵時,定陵的考古工作其實並沒有結束。1979年,參與過發掘的趙其昌、王巖等繼續編寫定陵的考古報告。趙其昌回憶說,“可惜的是20多年的歲月,不少文物已經面目全非了。原始資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黴汙,特別是那些囊括了中華精品的帝后服飾、織品等等,幾經翻動,殘損更甚,所幸幾大冊發掘工作的原始記錄,尚保存完整。”1990年,他們編寫的發掘報告《定陵》出版。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柳黃纏枝蓮花緞繡龍方補方領女夾衣(局部)

定陵的帝后服飾也相繼啟動複製。1988年9月,文物專家謝辰生帶著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了明神宗龍袍、馬王堆素紗禪衣。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炭化的萬曆龍袍

沒有合格技術和保護意識

1976年,考古隊對廣西貴縣的羅泊灣漢墓進行了發掘。在清理文物時,有人發現了一個看上去像炸彈的“彈形壺”。一個人“把它捧在手上,抹去器表的泥漿以後,找不到開蓋的地方,倒來倒去,一不留心,把蓋衝開了,倒出一罈清水。有人說:‘是酒,不要倒掉!留著化驗!’但是說時遲,那時快,已經晚了,水被倒了個精光。”想來十分可惜。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銅敦 湖北省博物館藏

秦兵馬俑上原本塗有彩繪,工匠先在燒好的陶俑上塗一層生漆,再在生漆層上塗各種礦物色。但上世紀70年代幾次發掘時,彩繪都在考古人員準備拍照的瞬間消失了。這是因為生漆老化後,一旦和氧氣接觸,很快就會翹起來,導致彩繪脫落。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回憶他在1978年“發現殘留色彩,但眼看著它就掉了,非常心疼。”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留有部分彩繪的兵馬俑

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反思說,“當年有兩個原因造成彩繪消失,一是那時候沒有技術和材料,二是沒有嚴謹的保護意識,早期發掘僅僅是把它挖出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考古發掘中,已開始有意識地對易被空氣侵蝕的文物進行特殊保護。兵馬俑考古隊試圖用針管把一種加固劑注入底層生漆和俑身之間,不讓彩繪隨生漆脫落。這樣只能保住色塊,在當時是一種權宜之計。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兵馬俑

向西方學習經驗,也是完善中國文物保護技術的重要途徑。兵馬俑博物館通過同德國、比利時等國進行技術合作,在1998年出土了8個彩色俑,陶俑上粉紅的臉、硃紅的甲帶、褐色的鎧甲,都留了下來。

外界力量的干預

除了考古人員自身的問題外,外行對發掘的干預也常常導致文物受損。1989年,在江西省新幹縣出土了一批商朝青銅器,“礦化得嚴重,腐蝕得厲害,表層看似硫酸銅,實際是粉狀銅鏽,保護難度較大,應儘快開始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因此要“立即採取堅決措施,把全部文物運至南昌,文物不運回省城,一切都是空談”。但是新幹縣領導希望把這批寶貝留在縣裡,遲遲不肯同意運往南昌。這些質量、數量在江南罕見的青銅器,出土幾個月後,依舊沒能被保護起來,讓考古工作者們憂心如焚。江西的考古專家彭適凡只好求助,1990年2月,在嚴密保護下,這些青銅器全部運抵江西省博物館。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新幹縣出土青銅器

1993年,在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漢墓群的6號墓中,出土了一批記有西漢文書的簡牘,價值巨大。當文物清查結束後,考古隊向東海縣、溫泉鎮彙報工作。這時“鎮裡的一位領導伸手就從桶裡取出一片木牘觀看”。沒想到,“就是他這一拿,給我們以後釋讀留下了永遠也解不開的疑難。他取看的那片木牘正是24方木牘中最為重要的吏員簿,而他的大拇指正按在右上部,輕輕地一帶,就把這方木牘最重要、最關鍵的記有這片案簿名稱的字給抹掉了。”

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天價文物奈何無力保護?

尹灣漢墓簡牘

當考古人員要將這批木牘儘快運走修復時,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由於支付給村民的開工補償費沒有到位,村裡的民工不讓他們帶走木牘。事情拖了一週才告解決,當考古人員回來時,“看到塑料桶中浸泡的簡牘,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氣”,“原來泛著金黃、閃出油光的簡牘已經完全變黑,而原來清晰可讀的墨書,現在已經十分模糊。一堆發黑黴變的簡牘已經失去了他生命的活力”。後來用了5年時間,才讓木牘恢復原貌。

有一些陵墓由於現有技術的侷限性,無法保證挖掘後,保證陵墓以及其中文物的完整,所以不進行挖掘,而被破壞的墓,如果不及時進行搶救性挖掘,很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