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經常看到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劉邦分封了那麼多強有力的同姓諸侯,卻沒有人敢於挑戰呂雉的權威,而呂雉剛一死,呂雉的侄子侄孫便被一窩端了”。

有人認為是因為呂雉殘忍的人彘造成了呂氏一族的滅亡;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呂氏違背了劉邦“非劉姓者不得封王”的白馬之誓;

還有人認為諸侯國勢力和群臣勢力合力攻擊導致了呂氏一族被誅殺。


然而,這些卻都無法解釋為何呂雉一死,諸呂就被滅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仔細研讀《史記》之後,會發現上述前兩種意見不過是“平滅諸呂”的藉口,而第三種意見也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之所以諸侯國勢力和群臣在呂雉死後,形成了統一的思想、站到了同一戰線,恰恰是呂雉一步步推進的,而其導火索正是呂雉臨死前的安排。

那麼,呂雉臨死前到底做了什麼決定呢?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呂雉臨死前的安排

公元前180年七月,病入膏肓的呂雉深知自己行將就木,可她的侄子、侄孫們卻仍舊不能撐起她死後的一片天。她希望呂氏家族能夠在其死後繼續輝煌,承繼她創下的這片家業,足可以與劉氏分庭抗禮,然而她卻忽略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

​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呂王產居南軍。——《史記.呂太后本紀》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為了呂氏能夠在她死後繼續執掌大權,呂雉封趙王呂祿為上將軍,掌北軍;呂王呂產掌南軍。呂后此舉的目的很明顯,即讓呂氏可以掌控京城的防衛和軍事指揮權。與此同時,呂雉也提醒了呂產、呂祿,“她死後,為防大臣有變,一定要牢牢守衛皇宮,不必送喪。”

不得不說,呂雉的安排非常用心,但是她卻忽視了一位重臣——周勃。正因為她的安排,直接使呂祿、呂產凌駕於周勃之上。身為太尉的周勃,轉瞬間變成了一個“虛職”。


而緊接著,呂產的一個安排又把另一位重臣陳平駕空了。

以呂王產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后。——《史記.呂太后本紀》

很明顯,這是呂產借用小皇帝的詔令為自己所做的安排。

當時,陳平為右丞相,而審食其為左丞相,二人之中又以右丞相陳平為尊。但是呂產一躍成為了二人之上的相國,陳平的內心定然“萬馬奔騰”。再加上呂祿的女兒成為了皇后,未來的大權已盡歸呂氏之手。隨後,審食其又被安排做了帝太傅,陳平成為唯一的看起來大權成握、卻已經大權旁落的丞相。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看起來呂氏一族佔盡了上風,但是在朝堂之下卻已經暗流湧動、危機四伏。當週勃失去了軍權、陳平失去了相權以後,他們很自然地站到了諸呂的對立面,而他們的“天然盟友”卻早已準備好,即是被欺壓已久的諸侯。

但是,此時此刻,又有哪些諸侯會配合他們行動呢?


被欺壓的諸侯

正當周勃、陳平等人鬱悶無比的時候,朱虛侯劉章站了出來。

劉章身為列侯,常年住在長安,他的夫人正是上將軍呂祿的女兒,知道呂祿、呂產所擔心的恰恰是周勃、灌嬰這些老臣子,而這些老臣子此時恰恰也想除去諸呂,劉章的想法與周勃等人不謀而合。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於是劉章把這個消息傳達給了他的哥哥——齊王劉襄,希望他可以“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身為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孫,劉襄深深地被打動了,他也想起了這些年他和其他劉氏諸侯王所受的欺壓,隨即向還活著的劉氏諸侯王發起了“聯合誅呂信”。

齊王乃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王齊。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為齊王。孝惠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今高後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史記.呂太后本紀》


劉襄這段話雖然目的是聯合眾劉氏諸侯王,但是也將這些年呂后都欺壓了哪些諸侯王:“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1、“殺三趙王”即殺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及趙恭王劉恢。

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劉盈初立,呂雉掌權,趁劉盈不備,毒酒賜死趙隱王劉如意,並將其母戚夫人製成人彘,淮陽王劉友隨即遷為趙王;

公元前181年正月,趙幽王劉友因其妻呂氏女讒言,被呂雉下令關押,不得進鬥米,最終餓死,二月,梁王劉恢遷為趙王;

公元前181年六月,趙恭王劉恢因趙王后(呂產的女兒)毒死其最寵愛的妃子,傷心過度,自殺而死。

至此,三任趙王皆死於非命。隨即,公元前181年秋天,呂后封呂祿為趙王。


2、“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即將梁國、趙國、燕王都封給了呂氏族人

在呂后稱制的末期,一共有三位呂氏族人成為了與劉氏一族並駕齊驅的諸侯王,即呂王、趙王、燕王。

呂王呂產:呂產原來的封地呂國在濟南郡,屬齊國。後來梁王劉恢在公元前181年二月被封去趙國後,梁國空了出來,呂后隨即封呂產為梁王,後又更加為呂王。可見,雖然同樣是呂王,前期不過齊國一郡,而後卻成為軍事重地梁國的封王,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趙王呂祿:如前文所述,趙恭王劉恢死後,呂祿成為趙王。

燕王呂通:呂通是呂后的侄孫子,公元前181年九月,燕王劉建身死,其妾氏本有一子,被呂后命人所殺。隨後,十月,呂通被呂后封為燕王。


3、“分齊為四”即將齊國一分為四

身為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還是非常受劉邦重視的。一舉分得膠東、膠西、臨淄、濟北、濟南、城陽、琅琊七郡之地。但是隨著呂后掌權,卻被接連分走了三個郡。

城陽郡:公元前193年,劉肥進京朝拜,卻無意間得罪了呂后,為避免遇害,劉肥獻出城陽郡給呂后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

濟南郡:公元前187年,此時的齊王已經換成了劉襄。呂后下令,封呂產為呂王,封地為劉襄所有的濟南郡。公元前181年,呂產被改封梁地,而濟南郡則被封給了漢惠帝劉盈的六子劉太,改國名為濟川國。

琅琊郡:公元前181年,呂后為避免封呂氏為王引起劉氏的反感,又封了劉邦的遠房堂兄弟劉澤為琅琊王,其封地即為劉襄所有的琅琊郡。而事實上,劉澤另一個身份還是呂后妹妹呂嬃的女婿。

劉襄所說的“分齊為四”也就是將原有齊國的封地,分成了城陽郡、呂國(濟川國)、琅琊國和齊國四部分。


受欺壓的諸侯不少,反抗的又有幾個?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在呂后掌權時期,受影響最大的即為趙國、梁國、燕國,然而問題卻是這三個劉氏諸侯王都已經身死,並無反抗之力了。此外,這幾個諸侯國最後被呂氏諸侯王所取代的時間,都在公元前181年,此時距呂后去世的公元前180年7月,相去並不遠。呂后之所以如此急功盡力地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三呂封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恰恰是因為她深知留給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被詬病為殘忍兩千多年的呂后真正對劉氏子孫痛下殺手,也正集中在這一年。


既然受欺壓最狠的趙、梁、燕三國已無力反抗,而其餘諸侯國中受欺壓最多的也就只剩下齊、楚兩國了。而後來的事態發展也證明了,只有齊、楚兩國才真正是呂氏一族的大患。

“呂祿、呂產欲發亂關中,內憚絳侯、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猶豫未決。——《史記.呂太后本紀》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關於齊國受欺壓,上文已說明,即被“一分為四”,那麼楚國又是如此受欺壓的呢?

公元前181年,呂后的女婿,即魯元公主的夫君,宣平侯張敖身死,而此時,魯元公主也早死多年。呂后心疼自己的外孫子張偃(張敖與魯元公主之子),將張偃封為魯王。而張偃的封地恰恰是原歸楚國所有的薛郡,而楚國原有封地也不過東郡、薛郡、彭城郡三郡而已。

在平滅“諸呂之亂”中,《史記》中明確記載的,只有齊國一國曾經出兵,但是通過呂祿、呂產“外畏齊、楚兵”的表現,再加上後來代王劉恆被迎立時所言,很可能當時唯一一個響應齊國出兵的只有楚元王劉交一個諸侯王而已。

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宗廟。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不敢當。”——《史記.孝文本紀》


其他諸侯王皆作璧上觀?

當時的劉氏諸侯國除了齊王劉襄、楚元王劉交外,還有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琅琊王劉澤、代王劉恆。

作為唯一一個受益者,劉澤是不可能出兵反呂的。

而其他並未受到呂氏所欺壓的吳王、淮南王、代王,則都保持著“事不高已,高高掛起”的原則,從始至終都沒有發聲,自然也沒有主動在諸呂被滅後而去京城領功。他們所做的,只是在自己的諸侯國裡面,安安穩穩地當自己的王。而劉襄給各位諸侯王所寫的信,看起來鏗鏘有力,然而實際上卻絲毫沒有戳中各諸侯王的痛處,甚至連楚國的痛處都沒有點到,這也是他沒能聯合所有諸侯國一起反呂的根本原因。

最後,反呂之所以一舉成功,最大的功勞並非是強大的諸侯國,反而是京城裡那些已經被奪了權的重臣們。

重臣誅呂為何“恰好”在呂雉死後?

隨著齊、楚兩國的發兵,京城中的諸侯也有些慌了手腳,竟然派出了老臣灌嬰。結果,灌嬰到了前線就倒戈了,與劉襄聯合,按兵不動,靜待反呂時機。

有了外圍的表演,周勃、陳平等人隨後設計,以取得諸侯、群臣信任為誘餌,騙取呂祿的信任,從而一舉奪得呂祿的軍權。隨後,又先下手為強,擊殺呂產,進而順利平滅了諸呂的勢力。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那麼,為什麼諸呂被滅是在呂雉死後,而不是在呂雉死前呢?

事情上,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呂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搶奪”諸侯王的封國、土地,但是卻並沒有讓這些所謂的劉氏諸侯強國警醒。反而,他們卻眼見著自己的兄弟、同族們被殺害,封國被佔據,而無動於衷。

直到最後,也只有齊、楚兩國發兵反呂,而他們之所以敢於反呂,恰恰是在呂雉病逝,周勃、陳平、灌嬰等人被駕空權力,成為他們的盟友之後。如果單獨靠自己,他們也是不敢輕易動手的。

而陳平、周勃作為呂后掌權時期的既得利益者(一路升官至右丞相、太尉),反對呂后更是不可能的。正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周勃、陳平等人反呂的導火索。權力抓得太緊,反而將盟友推向了“敵人”的一方。

所以,諸呂被滅發生在呂雉死後,並非是諸侯國畏懼呂雉,而只是,直到此時,齊、楚這樣的受欺壓的大國,才找到他們的“天然”盟友。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水言水語

看起來好像呂后一死,諸侯和群臣們就像出籠的小鳥一般,瞬間聯合在了一起,一舉將諸呂平滅。然而,當把歷史拉近一看,才發現,原來這個天然的組合既不是“高祖的召喚”,也不是“大義的聯合”,恰恰是呂氏蠶食了他們本來的蛋糕,才使得他們能夠聯合在了一起。

諸侯國們看似很強大,但是當他們的利益沒有受到損失的時候,即使是親兄弟,他們也是可以“眼睜睜看著”去死的。

吳王劉濞如此,淮南王劉長如此,代王劉恆(未來的漢文帝)亦如此。

恰恰是呂后臨死前的安排,成為了呂氏一族被滅的導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