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秦嶺在很久以前,就成為華夏大地的重要山脈,即華夏龍脈。幾千年來,秦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地理和文化脊樑,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大秦嶺與黃河、長江構成的“一山兩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源區,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誌。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哺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
秦嶺是中國中部東西向延伸的巨大山系,其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秦嶺東西長約1500公里,寬自數十公里至三四百公里不等,平均寬度約300公里。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國最早記述秦嶺的是《山海經》和《禹貢》。《禹貢》有“三條四列”之說,而秦嶺居中,列為中條;次則有“三河兩戒”之說,而秦嶺分地絡之陰陽;崑崙有三龍,而秦嶺為中龍;蔥嶺有三幹,而秦嶺為中乾等。此外李四光教授認為秦嶺不僅決定著華中地質構造,且影響日本的構造形式。吳尚時教授曾指出,我國山脈分佈的骨架,以一帶三弧為主要結構,一帶指的就是秦嶺。
大秦嶺與黃河、長江,構建起“一山兩河”地帶,而秦嶺構成大陸中部的骨架。這裡既是中國地理中心,又是中國生態精髓。長期以來,人們把秦嶺看作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嶺北一般為暖溫帶和溫帶作物區,嶺南則有柑桔、茶葉等亞熱帶作物;
大秦嶺還承載著華夏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以及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藏文化等區域性文化。河圖洛書、漢字、易經、詩經等主要國學經典,以及中國儒學、中國道教、中國佛教的產生與發展,與大秦嶺密切相關。
此外,大秦嶺設有31個自然保護區,44個森林公園,10多個地質公園,若干風景名勝區。麥積山、太白山、地肺山、終南山、太華山、龍門山、嵩山,濃縮了大秦嶺的精華。秦嶺因此成為佛教、道教名山。帝王行宮也是秦嶺中的靚麗風景。
在中國文化中,大秦嶺可謂獨樹一幟、舉世無雙。秦嶺山腳下的西安、洛陽,均是十三朝古都,從古都長安通往荊楚的秦楚道,通往巴蜀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密集穿越秦嶺。古老的“絲綢之路”由此出發,連接歐亞,聯通世界。
秦嶺也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物資源寶庫和水源涵養區,多樣的氣候造化了多樣的物種,從亞熱帶到寒帶植物應有盡有,多樣化植物還造化了多樣化動物。這裡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0種,被譽為“秦嶺四寶”的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同時在同一區域棲息繁衍,世所罕見。
當今盛世,走進秦嶺,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朱䴉等依然在大秦嶺悠然生活。秦嶺,這座被尊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的山脈,已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態系統。而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所蘊藏的豐富的珍惜的動植物資源,更使秦嶺在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當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