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爱国情 奋斗者】两代三名环卫工见证玉泉区之变

王纪生、郭爱爱夫妇是玉泉区石羊桥路的老环卫工人,他们的儿媳妇安风兰,2009年也随着公公婆婆一起干起了环卫工作。这个名副其实的环卫家庭,两代三口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用默默无闻的付出为玉泉区的洁净奉献着,同时也见证着玉泉区环卫事业的发展。

【爱国情 奋斗者】两代三名环卫工见证玉泉区之变


“人工+机械”劳动强度减轻 清运能力倍增

凌晨三点半,大多数人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玉泉区五塔寺综合楼的出租房内,郭爱爱夫妇却按照自己的生物钟准时醒来,这是他们14年来养成的习惯。

凌晨四点,在路灯的照射下,身穿橙色工作服的郭爱爱和丈夫王纪生,开始清扫玉泉区石羊桥中路段的马路。这段路人口密集,商户众多,垃圾自然也多。虽然玉泉区环卫处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清扫为主的方式,但是人行道及许多犄角旮旯的小角落,让机械化清扫车无法“施展拳脚”。因此,还是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普扫方式进行清洁。

【爱国情 奋斗者】两代三名环卫工见证玉泉区之变


据玉泉环卫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以前的玉泉区所有的机动车道、辅路、人行车道、过道均采用“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玉泉区逐步引进一批机械化设备。机动车道和辅路采用机械化作业,人工对人行过道进行清扫并清理树坑、擦拭果箱,确保清扫工作更加精细。

“以前就是笤帚把垃圾扫作一堆,用铁簸箕一收,然后用小推车把垃圾推到中转站。”郭爱爱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她们把垃圾运到中转站的时候也要两三个人一起,不然一个人根本推不动。

如今,郭爱爱用上了脚蹬三轮车,“跟以前相比,脚蹬三轮车又方便又省时间。以前的垃圾车没有盖子,拉到中转站的时候风一吹就可能把垃圾吹得满天飞,现在的脚蹬三轮车把盖子一盖严实得很,垃圾跑不出来,味道也几乎闻不到了。”

机械化清扫“唱主角” 让城市更美丽

环卫工人被誉为“城市美容师”。过去,他们靠着一双手加上一把大扫帚、一辆手推车为城市“梳妆打扮”。如今,一把大扫帚扫遍大街小巷在玉泉区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环卫机械设备。

据了解,目前,玉泉区根据城区道路现状及现有机械化设备,对具备机扫条件的道路全面实行机械化清扫保洁,并科学安排、合理使用环卫作业车辆,实行快速保洁车督导捡拾,着重加强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动态捡拾,有效减少路面灰尘含量,缩短杂物滞留时间,极大地减轻了环卫保洁员劳动强度。

凌晨,一辆集扫路和洒水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环卫机械清扫车正在玉泉区石羊桥路段作业。这种清扫车不仅可以扫吸路面的垃圾、尘土,还能有效抑制路面扬尘。清扫车所过之处,硬化过的柏油马路,交通标线清晰可见,灰蒙蒙的马路一下子变得“眉清目秀”。

【爱国情 奋斗者】两代三名环卫工见证玉泉区之变


安风兰是石羊桥路段的环卫组长,每天都要巡查石羊桥路段的清扫工作,并配合其他人员进行机械化清扫、降尘、冬季除雪等工作。参加工作近10年来,安风兰对待工作踏实负责,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日常工作中她处处高标准严要求自己,“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是她一贯的做人原则,“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她不变的工作作风。

这个“两代三名环卫工人”的环卫家庭,先后见证了玉泉区环卫事业的变迁,也目睹了玉泉区的美丽“蝶变”。

走在玉泉区的街道,环卫工人的那一抹橙色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把玉泉装点得分外靓丽。相信,这一抹橙色,会让我们的玉泉,城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泉媒体记者:张婷 张勇)

复审:黄金星

终审:杨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