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在2012年,我用搜狗拼音打“燉吊子”時,總有“燉吊絲”的聯想。“吊絲”是網絡新詞,指代那些出身卑微的年輕男性,講究窮醜矮挫胖笨魯,與之相對應的是“高富帥”,按這個標準,我曾經是,現在是,並且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吊絲,而燉吊子堪稱“吊絲專享菜”。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在我悲催的吊絲年代,以童男之身住在菜市口附近的衚衕裡,冬天自己生爐子,上廁所出門前行40米,洗澡堂子還要繼續前行200米,出門右拐是康有為故居,左拐就是一家老北京家常菜館,裡面的燉吊子是我的美夢。每當夕陽與飢餓同時降臨,我就在大雜院的西廂房對著玻璃冥思苦想:是吃方便麵,還是燉吊子?答案往往是後者。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小餐館不大,牆上掛著獎狀,上面寫著“1984年度宣武區優秀個體”,當年的年輕才俊個體戶,也成了謝頂的中年,他做燉吊子拿手,還有另外一道鯽魚豆腐湯,以及一道爆炒腰花。燉吊子本是窮苦菜,舊時的人們用豬下水一起燉煮了,解饞,下飯。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我對燉吊子之熱愛,可追溯到少年時代,學校門口有一家小館,砂鍋燉吊子那是一小絕。如果是冬天,下了點雪,我們幾個青少年酒徒互相對一下眼色,就會心知肚明,以相約九八的心情相約燉吊子,打開砂鍋剝去肥腸的羞澀,筷子飛旋踏破肺頭的沉默,融融的鍋子帶著吊子的問候,綿綿二鍋頭沐浴那昨天昨天……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以前老北京有一款小吃叫“蘇造肉”,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這裡的“蘇”指的是“蘇州”,舊時以蘇州為富庶,蘇造肉猶如貼標的名牌,似乎能提點身價。後來這蘇造肉有了兩個孩子,一個叫滷煮火燒,一個叫燉吊子。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哥兒倆有點區別,燉吊子是用小砂鍋慢火煨燉,裡面不用豬肝,也無需自己添加什麼作料;滷煮火燒是大鍋熬製,裡面加了火燒,並且隨時添加各種調料。其實味道相似,都是各種肥膩,各種解饞,各種醬油和醬豆腐味,裡面還得有點大蒜末,適合搭配點小酒,配上冬天的寒涼,衚衕裡的樹都掉光了葉子,微醺之中,吃一口肥腸,再來一口豬心,喝一口小二,恍惚中,隔壁的康有為故居里走出老康,這個海南人應該不吃這種腌臢物。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也偶爾會有外國人擠進這個小破店裡吃頓飯,十有八九是獵奇。有一次一對外國年輕情侶看到我面前的爆炒腰花和燉吊子,問我這是什麼?我一時語塞,想了半天,指著爆炒腰花說:Quickly Fried Pig Kidney(迅速翻炒豬腰子),指著燉吊子說:Stewed broken tharm(燉煮破碎的腸子)。二人面露難色,悄身轉走。

老北京的美食“燉吊子”,可不是“燉吊絲”

而今我十年前居住過的菜市口米市衚衕早已化為廢墟,我住過的大雜院、西廂房,去過的洗澡堂子,1984年的優秀個體戶餐館,都已夷為平地。康有為故居據說還留著,以後會被一座酒店包圍,裡面住著的老街坊都會搬走,這故居沒準成為個高檔會所,自然也不會有燉吊子。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