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互聯網是20世紀的一項偉大創新,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改變了經濟的運行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從零售、金融、通訊、醫療到教育、媒體、娛樂,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無不受到互聯網的強烈衝擊,行業結構和企業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消費互聯網自本世紀初至今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有跡象表明它的巔峰已過,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時代漸近尾聲。工業互聯網和2B的互聯網正方興未艾,移動互聯網加數字技術,機器互聯和人機互聯,互聯網演化發展為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產生的數據將比消費互聯網高不知道多少個量級,使得人工智能成為一項必需的基本技術,否則就無法處理物聯網時代的海量數據。

萬物互聯的供給側一旦對接已然高度互聯網化的需求端,將出現什麼樣的生態和什麼樣的商業模式?人工智能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眼下都難以做出具體的場景預測。

未來的前景越是令人興奮,越要關注當前腳下的道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為大數據而生,也以大數據為前提,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數據來自物聯網;物聯網的基礎是又是數字化。對於大多數傳統企業而言,當務之急不是人工智能立竿見影的直接應用,而是數字化和物聯網的基本建設。

基礎性的投入很可能短期不見效,長期來看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技術的發展有其自身邏輯。以為到哪裡買一項AI技術或一個AI團隊,就能解決企業的痛點問題,這是機會主義的僥倖心理;宣稱AI很快將成為一個新興產業,率先搶佔風口,就可以彎道超車甚至飛上天去,除了營銷之外不具備什麼實際的意義。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工業互聯網有若干特殊的性質,這些性質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開發思路和開發路徑不同於消費互聯網。具體而言,工業互聯網的行業屬性和企業屬性相當強,需要有行業知識的積累,需要專業團隊和一定的客戶基礎。第二,因為較強的行業屬性,工業互聯網將深入眾多的垂直領域,而不大可能出現社交、零售那樣的大型平臺,也不大可能開發出遊戲、電子支付那樣通用的爆款產品。換句話說,工業互聯網的規模經濟效應遠低於消費互聯網。第三,消費互聯網平臺可方便、迅速地對接消費者,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特別是企業的數字化和標準化。

傳統企業如何跨入物聯網時代?從有限的案例研究中,我們梳理出以下的要點:

首先從企業的核心業務入手,著力解決痛點問題。例如對於製造型企業,市場反應速度、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交貨期和產品品質往往比價格重要得多,C2M、B2M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很長的時間內,人們關注的只是“2”也就是客戶和製造的連接。連接需求與供給固然很重要,但僅僅將現有的製造能力連接到C或者B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新型的生產能力的支持,企業很可能接到訂單也做不出來。工業互聯網的關鍵在於數字化的M,必須將M改造成為快速反應的和柔性化的甚至是個性化的生產能力。

改造生產能力的指導思想是數據驅動,而不是傳統的物流或資金流驅動。系統地梳理製造工藝流程或服務流程是必要的,從接單、設計、備料、加工、組裝、測試、倉儲物流、交貨、售後服務,每一環節都要數字化和模塊化,不僅實現人財物和設備的互聯、生產全流程的無縫銜接,而且將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融入核心業務的計劃與管理。

對於生產能力的改造,數字化的重要性怎樣強調也不過分。以設計為例,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設計是拼搭組合標準模塊,而不是工程師憑藉經驗使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手工完成的傳統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企業要先要將產品拆分為部件、零件,每一零件又有不同的規格、尺寸、材質、加工工藝,再將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每一種可能方案的圖紙和文字資料都轉化為數據,存入雲端的數據庫。工程師接受一項任務後,啟動設計程序,輸入客戶給定的參數,由程序調用雲端的數據自動進行設計,同時自動編制工藝流程。工藝文件傳送至材料庫備料,並向設備發出操作指令。具有感知能力的設備實時產生大量的運行數據,彙集到分佈式的或者中央數據處理器,在那裡我們才遇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分析數據,及時調整設備的運行狀態和車間的生產計劃,動態地優化企業的生產效率。

再以第三方物流為例,物聯網同樣要求數字化的倉庫和數字化的運營。倉庫的空間、操作設備、人員、貨物都有唯一的數字身份識別,庫內的操作流程和庫外的運輸配送也都數字化了。物流公司從接到訂單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跟蹤客戶的貨物,從入庫、上架、出庫、分揀到配送,全程可追溯,確保貨物的品質、送達的時效和準確性。只有當公司的客戶和運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數據量足夠大時,客戶、貨物、倉庫空間、運輸手段的匹配以及配送線路的規劃複雜到了傳統手段無法應付時,人工智能才有了需求和實現的可能性。

數字化和物聯網當然可以提高設備利用率或員工效率,更重要的是,新技術使企業有可能完成過去難以想象的工作,例如C2M、B2M的大規模定製,或者更廣義地講C2S、B2S,S在這裡代表供應商。廠商根據需求生產,快速交貨,大幅度減少庫存,對於長期被庫存困擾的服裝等行業不啻於福音。縮短交貨期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有助於避免產品同質化導致的價格競爭。

實現自身業務的數字化和數據驅動後,企業可以向社會提供技術及數據,也可以吸引和吸收社會資源開展合作,逐步走向平臺化。在這裡我們強調先有自己核心業務的改造,再有細分市場或行業的平臺,這個邏輯關係不應搞反,搞反了很可能陷入贏了場面輸了本錢的窘境。在B端形成平臺和生態,為創新業務、創新商業模式準備了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業務的平臺化會引起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將重新定義企業和客戶的關係、企業和員工的關係,以及企業和企業的關係,對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經過重塑的企業組織將激發出什麼樣的員工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如何改變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我們今天只能有一些模糊的猜想。

近期媒體上“工業互聯網”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除了人云亦云的趨勢斷言,便是籠統含混的遠景描繪,真正理解工業互聯網的是少數默默而艱難地探索著的企業。不尚空談,不求暴利,踏踏實實地從基礎做起。儘管鳳毛麟角,這些企業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未來的希望就在它們身上。

本文來源於廣州科技大會上的發言(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許小年)。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眾號:imci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