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光年不止是長度,它與時空的祕密有關

我們在往期內容《星雲中的沉與浮》中邂逅了一個意外的問題:蟹狀星雲距離我們6500光年,人類在公元1054年觀測到它在爆發中誕生——那麼蟹狀星雲如今有多少歲了?

這個問題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簡單。

實際上,它關係到人類過去100年內對“時空”這個概念最深刻的變革:我們蝸居在一個狹小而緩慢的世界中,這讓我們最基本的感官經驗充滿了錯覺。而一旦要觀察浩瀚的宇宙,我們就不得不先重新審視自己了。

光年不止是長度,它與時空的秘密有關

光年不止是長度

“光年是一種長度單位,等於光在真空慣性系中傳播一年經過的距離,約9.46×1012公里”。這是初中物理和大眾科普的基礎內容,但在應用中,卻有一些擊破常識的新概念。

我們常說某個遙遠的天體距離地球有很多光年,蟹狀星雲距離我們6500光年,人類在公元1054年觀測到它在爆發中誕生——那麼蟹狀星雲如今有多少歲?

大多數人會說是6500+2017-1054=7463歲,但事實要複雜的多——在光速的丈量下,這個宇宙的時空是另外一副模樣,超越人的感官經驗。

從古老的時代開始,人們就從感官經驗出發建立了一種絕對觀念:空間就像一個舞臺,時間恆定而公平,萬物登場、表演、謝幕,只有時空恆常不變,這種時空觀在牛頓那裡集得大成,成為整個經典物理學的根基,我們如今還在物理入門時研習它的核心概念:要談速度先得明確參考系。

但是在19世紀末,這種時空觀遇到了麻煩:麥克斯韋方程組綜合了電磁學理論在當時的所有進展,其中描述磁場和電場的變化時出現了一個常數C,代表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也就是光速——然而這個速度的參考系是什麼呢?

當時的物理學仍然浸泡在絕對時空的羊水裡,物理學家們相信這個參考系就是絕對空間,於是設計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實驗:1887年,阿爾伯特·邁克耳遜和愛德華·莫雷組裝了臂長32米的光學干涉儀器,試圖測量地球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運動速度——然而一系列的測量結果竟然越來越接近於“0”,這太荒謬了:地球的公轉速度達到3萬m/s,卻沒有在絕對空間中運動!

到了世紀之交,經典物理學又迎來一次鉅變。愛因斯坦在1905年以《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核心就是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定值,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的測量結果都一樣,也是宇宙中信息傳播的極限速度

這裡的信息不只包括日常意義上的“通訊信號”,還包括宇宙中的一切作用和變化——換句話說,任何事物的發展狀態都不會比它“看”上去的樣子更超前,它的任何特性都不會比它的外表更早影響到我們。

如此一來,狹義相對論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時空觀:對於每一個具體的觀察者,空間中的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是多少就取決於光從那裡傳遞過來要多久

——這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但是在光年這樣的巨大尺度上,空間和時間就再也無法割裂了:蟹狀星雲距離我們6500光年,對此最恰當的理解並不是我們看到了6500年之前的蟹狀星雲,因為這暗示了一個“現在的蟹狀星雲”,但那只是基於經典時空觀的幻覺,沒有任何物理意義;我們應該把這句話理解為,相對於我們,蟹狀星雲上的時間延遲了6500年,並且相對於蟹狀星雲,我們的時間延遲了6500年。所以我們看到的蟹狀星雲有963歲,他就真的有963歲——這就是狹義相對論最直接的含義。

當你仰望星空,以為那些閃耀的星光都是亙古之前的殘跡?非也,那是你的雙眼洞穿了光陰,宇宙的歲月像畫卷一樣平展在天宇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