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泉州洛江區虹山鄉:虹山風景區,虹山村“踏春行”(一)

虹山村位於洛江區北郊,與仙遊山水相依。朋友介紹得天花亂墜,說是環境清新,風景秀麗,古樹參天,綠水瀅回,巖崖錯落,垂瀑如虹,油菜黃遍,古物眾多。我本不置可否,但是最後那四個字令我怦然心動---既然古物眾多,不妨一去。

虹山村坐落於山頂,山海拔不高,200-300米左右罷。山頂一片十數平方公里的盆地,像個巨碗,碗底是個平原。山口處有一缺口,崖壁直矗,一瀑飛墜而下,躍入山下平原。

進村公路沿山盤旋而上直達村口,山嶺狹隘處建有一坊,上書“角松村”。車過門坊,只見景觀突變,兩邊兒松林鬱郁,遮天蔽日,鳥鳴氣幽,狀若衚衕。我想這大概就是傳說中“世外桃源”的入口罷?

車行2-300米,松林漸漸隱去,前面豁然開然,一片平疇突然從雲端降落擺在眼前---修竹,棧臺,番鴨;小橋,流水,人家;古厝,炊煙,耕牛;桃源人,在山崖。實在妙極,這等住處,絕無僅有啊!

村口處修有大片的木棧臺供旅人歇息,四周竹翠搖曳,伴以松濤陣陣,瀑音隱隱,清風徐徐,一顆塵心便融化在五月的清明中,飄忽不定,自由自在,瀰瀰中似乎找到了道的覺醒。

焚香煮水品茗,沐風浴陽望景。四人悠閒啜舌,奢侈耗費光陰。熬到十點整,一位年輕村民“瘸”過來搭訕,說一口閩南腔的莆仙話。此地與仙遊相鄰,鄉人多會通曉莆仙方言,不以為奇。細聊之下,原來鄰村同鄉,打小送到虹山,成人後回鄉認祖,常有走動,所以遇到仙遊人,特別情切。

趁機請教“虹山”典故,言之---“山有白虹漈,有龍潭歲旱禱之”,“雲氣升潭中,如虹三日內必雨”,故之。這年青人本開“摩的”,後改作“土水”(泥水匠),頗為健談,也頗懂些“史實”。言及遊歷虹山名人,比如:明代晉江人何喬遠(1558~1631)。何氏是明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纂有《閩書》150卷。《四庫全書》把《閩書》收人,並作高度評價。何喬遠在《閩書》中賦詩大讚虹山:“紅日照天地,飛雪白紛紛;道者偶來此,雷霆殊不驚”;“岩石掛長虹,影入龍潭裡。枕上聽潺溪,臥龍呼不起”。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何則名”啊!

其實,遊歷虹山的名人更有他者,比如:清代晉江人倪鴻範(1683-1759年)。倪鴻範之父倪興亦為清武將,倪於1711年(康熙50年)獲武舉人科名。1721年,臺灣“朱一貴民變”,倪父為臺灣鎮參將,倪鴻範隨軍參戰並擒獲朱軍的蘇張和大將立功,後被授臺灣鎮右營千總。倪戰功顯赫,官位節節高升,並於1750年(乾隆15年)任福建水師提督,兵權涵蓋臺灣。後又任廣東全省提督,浙江提督。倪曾詩讚虹山:“奔騰南下氣如霓,眾脈分支東復西。形勢在隨清漢迥,翠光還與白虹齊”。

如此這般東扯西拉,虹山的印象已然大好,彷彿與“名山”可以一比了。從此文人們跟風之作頗多。比如有贊古松詩:“蒼松挺拔聳雲天,閱歷滄桑幾百年。如此古林無二地,珍留寶景壯山川”。有贊瀑布詩:“奇景天生在險峨,虹山瀑布鮮人知。探幽踮下雲崖半,喜見懸河映彩霓”。

“老鄉”很熱情,介紹我們去“農家飯莊”用餐,特意交代老闆說是老家的親戚。我們邀他一同入席,他很靦腆但很堅決得婉拒了。

酒足飯飽,四人拎起相機深入民居探尋。

虹山村地形其實真得很像一隻八卦,新修的河渠蜿蜒穿村而過,將這隻八卦一分為“黑白二儀”;兩座木亭點綴其上如卦眼;如是秋冬時節,整座盆地鋪滿油菜花的黃地毯,隨風搖搖晃晃迷人眼睛。油菜花後便是閩南獨有的紅磚厝,紅牆青瓦黃花綠樹白水藍天,襯得是古典喜慶,又清爽怡心。

古厝後是梯田層層,從山腳盤到山頂,累累疊疊,高低錯落,線條行雲流水,規模磅礴壯觀。山頂綠樹蔥蔥,連綿四合,風水極佳啊!

農人似乎很習慣遊人的存在,依然自在的耕作不受影響。你拍你的照片,我種我的田地,怡然自得;也不眼紅村口火紅的油餅攤,燒烤攤,農家樂的生意,依然固守著祖先的那畦薄田,隨遇而安,令人欽佩!

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營造的是一個虛擬的自足的沒有壓迫與飢餓的“烏托邦”世界,而虹山村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現代社會的“例外”,這才是真正的“桃源”世界吶!

泉州洛江區虹山鄉:虹山風景區,虹山村“踏春行”(一)

呼吸新鮮空氣、養生避暑、品嚐地道佳餚,

不一樣的休閒養生體驗,就來虹山風景區:虹山五福!

▌如內容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並及時通知我們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