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三國良將系列之關羽(尾聲,其二)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關羽重大事件之十四——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賞群臣,這也是蜀漢群臣地位的一次排名,其中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儘管關羽毫無懸念地位列第一,但對於入蜀之前還未顯名的黃忠與自己同一檔次,關羽非常不滿。

《資治通鑑》載: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當初關羽對聞名天下的馬超尚且不服,但還有所收斂;對於黃忠則沒那麼客氣,直接蔑稱其“老兵”。好在劉備也瞭解關二爺的脾氣,所以派出的使者費詩也非等閒之輩,憑藉一番耐心細緻的說理讓關羽幡然醒悟,接受了任命。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事實上黃忠既不老,也非兵。黃忠的年紀再老也沒有小說那麼誇張,至於兵更是無稽之談,黃忠早在初平年間(190-193)就已經是劉表的中郎將,曹操時期(208)已經是裨將軍,作為跟隨劉備入蜀的將領之一,地位並不低。

這件事關羽本傳並未收錄,可見陳壽也認為關羽的做法並不恰當。退一萬步,即便黃忠既年老又沒資歷,再怎樣也是劉備認可的大將,關羽這種話對內部團結非常不利,既不尊重君主,又傷害了同僚。關羽太過孤高的性格,也為其後來失敗之慘烈埋下伏筆

言歸正傳,還是七月份,在費詩到荊州傳達劉備詔書之後,關羽立即起兵北伐。有觀點認為,史書未記載劉備向關羽傳令北伐,所以關羽的出兵是自作主張。筆者認為,關羽出兵與費詩到達同在七月,這不大可能是巧合,畢竟這次作戰規模與之前跟曹仁的摩擦不同等級,關羽不大可能擅自做主,劉備應當是有命令的。

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自己親自帶兵北上。第一站是襄陽,曹軍守將為呂常。關羽為迅速擊敗曹仁,分兵圍住襄陽後沒有停留,而是選擇繼續北上,來到第二站樊城。

面對關羽大舉進攻,曹仁派龐德分兵駐紮在樊城以北的高地互為犄角。在戰鬥中龐德非常勇猛,曾經用箭射中關羽額頭,被關羽軍中將士稱為“白馬將軍”。

龐德雖勇,卻無法影響戰爭全局,在關羽指揮下曹軍落於下風,樊城告急,曹操派出于禁統領七軍共三萬人營救樊城。值得一提的是,本來曹操有意讓曹植擔任主將,以便考察其是否合適立為太子,不曾想曹植前一天晚喝多了,誤了行軍時間,曹操氣得撤掉了曹植。不知如果是曹植出戰,是否會被關羽擒拿?後面的歷史走向又會完全不同。

歷史沒有假如,所以被擒的只能是于禁。作為曹魏外姓第一名將,于禁為曹操南征北戰數十載,是曹操最信賴的將領,所以才會把如此關鍵任務交給他。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常年在北方的于禁無法預料到一場雨能夠連下十幾天,下到漢水暴漲,把七軍衝得七零八落,動彈不得。關羽準備多時的戰船派上了大用場,一場原本勢均力敵的大戰突然變成單方面的收割。

三萬人,全部成為關羽的俘虜。降於禁、斬龐德,將樊城團團包圍,關羽一戰威震華夏。

《三國志·關羽傳》載: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縣、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對於水淹七軍的其他詳情,之前在於禁、曹仁、龐德等相關將領的篇章中已分別有詳細介紹,就不贅述了。且說上面史料記載,在關羽大勝後,梁縣、陸渾縣紛紛起兵響應關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的身份是“群盜”。

這個“群盜”的稱謂會不會是陳壽寫史時出於曹魏正統,而對響應關羽之人進行的貶低?還真不是。

《三國志·管寧傳》載: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

這裡講的是由於漢中之戰時前先吃緊,陸渾縣徵調丁夫為漢中運糧。其中一個名叫孫狼的丁夫帶頭殺死縣主簿,聚眾叛亂。這件事發生在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關羽北伐前一年,根據史料可知孫狼很快就被縣長張固給趕跑了,卻直到第二年才歸附關羽,可見孫狼一夥人這當中確實是佔山為王。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關羽的聲勢由此達到頂點,在大多數人看來,襄陽、樊城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連曹操都開始考慮是否該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

細心的人卻已經觀察到,關羽的威震華夏背後,已經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關羽的性格大家知道,對士兵非常好,對士人則較疏離。雖然不能用嫉賢妒能來評價,但關羽對名氣大的人,往往不是敬佩,而是會比較一番,在馬超、黃忠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關羽身上始終帶有濃重的草莽英雄氣息,是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將軍,但思維、性格上仍然沒有調整過來。

縱觀曹曹地盤上三次有記載響應關羽的主謀,第一次以太醫吉本為首,醫術在當時屬於方技,儘管很重要但地位不高;第二次以宛城叛將侯音、衛開,兩人也是名不見經傳;第三次是陸渾平民孫狼為首,完完全全的農民起義。不知您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這些人的身份、地位似乎都偏低。

總感覺以關羽“威震華夏”的聲勢,望風而降的就算不是郡太守級別,至少也該有縣令或者稍有點名氣的人物。結果卻是響應關羽的人,不是朝廷中的邊緣角色,就是地方上的綠林好漢。縱觀歷史,沒有哪次起義、起兵是完全以這些底層人物取得成功的,即便劉邦、朱元璋,身邊也有強大的智囊團保駕護航。

關羽上面雖然還有劉備,但在荊州獨當一面卻沒有士大夫階層支持,在關羽整個治理荊州期間,你會發現身邊沒有像樣的謀士、大將被人記住,這很能說明問題,是關羽性格的缺點導致的現象。

一方面,關羽近士卒、遠士人,他對基層士兵非常好,卻很難看得起名氣大的人。馬超、黃忠這種級別的人他都不服,地位更低一些的下屬,恐怕關羽平日裡也很少給好臉色。糜芳、士仁這兩個跟隨劉備數十年的老臣後來的叛變就是例證。

另一方面,正因關羽對基層的偏愛,導致曹營中響應的人也都是侯音、孫狼這種中下階層,他們人數多,一呼百應,但智力偏低,很容易被曹操鎮壓下去。缺乏智力支持的叛亂,來得快去得也快。已經成名又足夠聰明的士人,很少能得到關羽的青睞,隨著關羽在剛愎自用的前提下又獲得大勝,人才偏科問題將為其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宛城守將,侯音

關羽重大事件之十五——危機四伏

對於曹操提議遷都以避關羽鋒芒一事,歷來被認為是關羽聲勢強盛的證明。此言不假,但也沒必要過分誇大。要注意曹操的大本營實際在鄴城,許都只是漢獻帝的都城。遷都是為防止漢獻帝被關羽奪走,在政治上有丟失主動權的風險。

在曹操開會商議後,採納司馬懿、蔣濟的策略,派人結好孫權以鼓動其出兵奪荊州。此為危機之一:曹孫接近,共謀關羽。

作為襄樊之戰中被很多人詬病缺乏戰略大局、背信棄義的孫權,也並非一開始就想偷襲荊州。早先孫權為示好關羽,請求把關羽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通常認為,孫權是諸侯,要與關羽結親家擺明是離間計,意圖使劉備與關羽之間產生不信任。

這件事倒筆者認為不存在這種陰謀。首先古人子女多,要求曹操、孫權的子女都與諸侯的子女婚配並不現實。其次孫權倒是想跟劉備聯姻,可之前孫夫人帶阿斗渡江一事已經鬧得非常不愉快,劉備絕對不會跟孫權做親家,但如果是關羽,也可以起到修復雙方關係的目的。曹操都可以把女兒嫁給漢獻帝,關羽跟孫權有何不可呢?最後,劉備對關羽的信任無需多言,即便關羽跟孫權結親家,也不會影響忠誠,關羽的其他方面都有爭議,唯獨忠無可挑剔。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所以,孫權對關羽結親家的建議筆者認為應該是真心,最差也不過是政治聯姻2.0,並無不可。

《三國志·關羽傳》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退一萬步,關羽認為孫權不懷好意也好,看不起江東鼠輩也罷,卻不該辱罵使節。好言婉拒無可厚非,罵人就太沒風度了。畢竟使節代表孫權,代表江東,關羽對江東的蔑視實在不加掩飾,無怪乎孫權大怒。

此為危機之二:拒絕結親,羞辱江東使節。

關羽包圍樊城時,孫權還曾派使者找關羽,表示希望能派兵相助,共同進攻曹仁。孫權本意當然也想趁局勢大好來分塊蛋糕,本來也正常,畢竟荊州地界三家犬牙交錯。恰逢使者到時,水淹七軍剛結束,關羽志得意滿,竟然再次辱罵東吳使節:“你們江東鼠輩,想分蛋糕還敢來的這麼晚,等我把樊城拿下來,到時候滅了你們也輕而易舉!”

此時的關羽,已經陷入自我陶醉中不可自拔了。

南郡太守麋芳,是麋竺的弟弟,自徐州時期便追隨劉備,曾被曹操任命為彭城相而不為所動,數十載顛沛流離,擔任南郡太守這個重要職位。南郡在荊州的地位不必多說,治所江陵城高池深,戰略位置重要,是整個荊州的中心。

公安守將士仁,也被記做傅士仁,是幽州廣陽郡人,同樣是創業元老。公安是劉備在荊州時期的大本營,作為荊南四郡與南郡的交通樞紐,地位同樣非同一般。

江陵與公安,就是劉備集團在荊州的雙核,所以才由兩名元老將領鎮守。然而,關羽與這兩名最重要的部下關係也沒有搞好。

《三國志·關羽傳》載: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可以看出,關羽平日裡對麋芳、傅士仁就很傲慢,兩人沒有按時送到軍糧,還被關羽威脅“回去一定處理你們”。臨陣叛變固然始終是叛徒,叛徒就是可恥,但關羽平日裡對兩名創業元老的刻薄傲慢實在也太不應該。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江陵、公安在荊州的位置

跟隨劉備出生入死數十年,經歷無數險境都沒有叛變的兩人,卻在關羽手下沒有抵抗就臨陣投降,實在耐人尋味。

《三國志·楊戲傳》載:“潘濬字承明…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孫權襲羽,遂入吳。”

根據相關史料,潘濬降吳後頗受孫權重用,人品與能力都得到孫權的充分認可。

可以看出,關羽與下屬、同僚的關係非常糟糕,在個人威望維繫的兵強馬壯之下,地方將領已經離心離德。此為危機之三:苛責下屬,內部離心。

于禁戰敗後,曹操一面暗中聯絡孫權,另一面也積極組織反擊。很快,位於宛城的徐晃接到救援樊城的命令。由於于禁敗得太快,徐晃只能帶著未完成訓練的新兵上戰場。徐晃與關羽出身同郡,所以當年同在曹營時是好朋友。

面對老友,徐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距離關羽的樊城包圍圈最近處僅有三丈。對於徐晃與關羽的戰鬥詳情,筆者在徐晃篇已經介紹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閱讀,篇幅所限就不展開了。在戰鬥進行時,徐晃不僅以箭射書信,還挖通地道,成功與樊城打通聯繫,甚至還把孫權的密信內容射到關羽營中,使關羽軍心產生動搖。

關羽在與徐晃的正面較量中落敗,撤掉樊城包圍圈,退守沔水北岸。在關羽看來,這只是一場戰術失利,自己仍然握有優勢,而且他也不相信孫權真的會背信棄義,所以並未撤退。

實際上,這暴露出關羽戰略眼光的缺乏。關羽北伐聲勢很大,卻也只停留在聲勢上。襄樊戰役的目標,襄陽與樊城,都從未被關羽攻破過,樊城有曹仁鎮守似乎難以攻取;可即便呂常把手的襄陽,也沒能拿下。在襄陽仍屬於曹操的情況下北上樊城本就為了速戰速決,結果雖然擊敗於禁,卻沒打贏徐晃。後方的襄陽也需要分兵包圍,于禁的三萬降卒也需要分兵看管,三萬人的糧食也是大問題。更何況徐晃的背後曹操已經大軍雲集,張遼等大將紛紛趕來,關羽已經失去進攻主動權。

假設關羽此時能夠知難而退,只要主力部隊退回江陵,孫權見狀也不會輕舉妄動,三家仍然回到之前的起跑線。此為危機之四:貪功冒進,當退不退。

正如上述分析,關羽此時面臨的形勢是實實在在的“危機四伏”,其本人卻毫無察覺。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關羽重大事件之十六——麥城敗亡

之前傅士仁、麋芳供應前線糧草已經很困難,加上于禁投降來的三萬人,糧草壓力陡然上升一倍,僅靠荊州三郡已經無法供應。

《資治通鑑》載:羽得於禁等人馬數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兵襲羽。

關羽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法,既不選擇撤軍也不向孫權借,竟然直接到東吳地盤開搶。不管孫權怎麼暗中勾結曹操,畢竟還沒有行動,可關羽對東吳的蔑視已經不止於口頭,上升到了實際行動。是可忍孰不可忍,就算只是開戰藉口,這也是關羽主動提供給孫權絕佳的理由。

就在關羽專心籌劃如何反攻徐晃時,突然傳來消息,荊州真的丟了。原來之前徐晃射過來的書信都是真的,而且傅士仁、糜芳竟然根本沒有抵抗,直接開城投降。要知道曹仁當年守著江陵孤城還抵抗一年,荊州的江陵、公安雙核如今頃刻間被東吳佔有,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關羽顯然毫無思想準備,竟然在撤軍南下的途中與呂蒙頻繁寫信溝通。“也許這次與之前湘水劃界一樣,可以和平解決?也許江東鼠輩在江陵站不住腳,會被我的部下趕出去?”也許抱著這種幻想,關羽不厭其煩地多次派出使者。

只不過,已經失去冷靜的關羽沒想到,他派出去的使者,被呂蒙非常好地利用了起來。呂蒙進江陵後約法三章,不準士兵擾民,善待荊州兵的家屬。呂蒙讓使者在城中自由走動,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士卒們紛紛打聽家人消息,當得知城中一切安好,原本打算為家人報仇的士卒們紛紛無心再戰。

幾次三番使者來往,不僅未使關羽清醒認識形勢,反而軍心渙散,意識到荊州變天的士卒們逐漸逃散,紛紛離開隊伍去尋找家人。關羽帶著為數不多的將士逃往麥城。

同年十二月,糧草斷絕的關羽帶著數十騎突圍,在臨沮被潘璋、馬忠設伏擒殺,關羽長子關平一同被害。一代名將關羽就此殞命。

水淹七軍後關羽面臨的局勢,以及導致關羽敗亡的四大危機

結語

作為民間廣泛信仰的神,關公忠義、武勇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歷史範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擁有一定的世界影響。

探究關羽歷史形象,在忠勇的同時,其人顯然並不完美。關羽筆者總共講了六篇,通過這些文字為您介紹了關羽作為一個凡人,一個古代名將的人生,有陣斬敵將的威風凜凜,指揮部隊作戰的豪氣萬丈,有不服同僚的爭風吃醋,還有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

歷史上的關羽是一個起於草莽的英雄,而且終其一生都帶有強烈的草莽氣息,江湖、兄弟的符號比忠臣意味更加強烈,所以民間多稱其“關二爺”。正是這種重義氣的形象,才是關羽區別於其他三國名將的最大特徵,所謂歷史上的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狂妄傲慢,在民間形象中恰好與對劉備的忠誠、尊敬成為鮮明對比,更突出了關羽重義氣的性格,容易引起民間百姓的共鳴。正是如此,才使關羽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名將。

關羽的介紹與分析到此告一段落,其他三國人物將繼續登場。感興趣的話請點個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