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三国良将系列之关羽(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关羽重大事件之十四——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赏群臣,这也是蜀汉群臣地位的一次排名,其中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尽管关羽毫无悬念地位列第一,但对于入蜀之前还未显名的黄忠与自己同一档次,关羽非常不满。

《资治通鉴》载: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当初关羽对闻名天下的马超尚且不服,但还有所收敛;对于黄忠则没那么客气,直接蔑称其“老兵”。好在刘备也了解关二爷的脾气,所以派出的使者费诗也非等闲之辈,凭借一番耐心细致的说理让关羽幡然醒悟,接受了任命。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事实上黄忠既不老,也非兵。黄忠的年纪再老也没有小说那么夸张,至于兵更是无稽之谈,黄忠早在初平年间(190-193)就已经是刘表的中郎将,曹操时期(208)已经是裨将军,作为跟随刘备入蜀的将领之一,地位并不低。

这件事关羽本传并未收录,可见陈寿也认为关羽的做法并不恰当。退一万步,即便黄忠既年老又没资历,再怎样也是刘备认可的大将,关羽这种话对内部团结非常不利,既不尊重君主,又伤害了同僚。关羽太过孤高的性格,也为其后来失败之惨烈埋下伏笔

言归正传,还是七月份,在费诗到荆州传达刘备诏书之后,关羽立即起兵北伐。有观点认为,史书未记载刘备向关羽传令北伐,所以关羽的出兵是自作主张。笔者认为,关羽出兵与费诗到达同在七月,这不大可能是巧合,毕竟这次作战规模与之前跟曹仁的摩擦不同等级,关羽不大可能擅自做主,刘备应当是有命令的。

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自己亲自带兵北上。第一站是襄阳,曹军守将为吕常。关羽为迅速击败曹仁,分兵围住襄阳后没有停留,而是选择继续北上,来到第二站樊城。

面对关羽大举进攻,曹仁派庞德分兵驻扎在樊城以北的高地互为犄角。在战斗中庞德非常勇猛,曾经用箭射中关羽额头,被关羽军中将士称为“白马将军”。

庞德虽勇,却无法影响战争全局,在关羽指挥下曹军落于下风,樊城告急,曹操派出于禁统领七军共三万人营救樊城。值得一提的是,本来曹操有意让曹植担任主将,以便考察其是否合适立为太子,不曾想曹植前一天晚喝多了,误了行军时间,曹操气得撤掉了曹植。不知如果是曹植出战,是否会被关羽擒拿?后面的历史走向又会完全不同。

历史没有假如,所以被擒的只能是于禁。作为曹魏外姓第一名将,于禁为曹操南征北战数十载,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所以才会把如此关键任务交给他。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常年在北方的于禁无法预料到一场雨能够连下十几天,下到汉水暴涨,把七军冲得七零八落,动弹不得。关羽准备多时的战船派上了大用场,一场原本势均力敌的大战突然变成单方面的收割。

三万人,全部成为关羽的俘虏。降于禁、斩庞德,将樊城团团包围,关羽一战威震华夏。

《三国志·关羽传》载: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县、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对于水淹七军的其他详情,之前在于禁、曹仁、庞德等相关将领的篇章中已分别有详细介绍,就不赘述了。且说上面史料记载,在关羽大胜后,梁县、陆浑县纷纷起兵响应关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身份是“群盗”。

这个“群盗”的称谓会不会是陈寿写史时出于曹魏正统,而对响应关羽之人进行的贬低?还真不是。

《三国志·管宁传》载: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

这里讲的是由于汉中之战时前先吃紧,陆浑县征调丁夫为汉中运粮。其中一个名叫孙狼的丁夫带头杀死县主簿,聚众叛乱。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关羽北伐前一年,根据史料可知孙狼很快就被县长张固给赶跑了,却直到第二年才归附关羽,可见孙狼一伙人这当中确实是占山为王。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关羽的声势由此达到顶点,在大多数人看来,襄阳、樊城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连曹操都开始考虑是否该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细心的人却已经观察到,关羽的威震华夏背后,已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关羽的性格大家知道,对士兵非常好,对士人则较疏离。虽然不能用嫉贤妒能来评价,但关羽对名气大的人,往往不是敬佩,而是会比较一番,在马超、黄忠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关羽身上始终带有浓重的草莽英雄气息,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将军,但思维、性格上仍然没有调整过来。

纵观曹曹地盘上三次有记载响应关羽的主谋,第一次以太医吉本为首,医术在当时属于方技,尽管很重要但地位不高;第二次以宛城叛将侯音、卫开,两人也是名不见经传;第三次是陆浑平民孙狼为首,完完全全的农民起义。不知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似乎都偏低。

总感觉以关羽“威震华夏”的声势,望风而降的就算不是郡太守级别,至少也该有县令或者稍有点名气的人物。结果却是响应关羽的人,不是朝廷中的边缘角色,就是地方上的绿林好汉。纵观历史,没有哪次起义、起兵是完全以这些底层人物取得成功的,即便刘邦、朱元璋,身边也有强大的智囊团保驾护航。

关羽上面虽然还有刘备,但在荆州独当一面却没有士大夫阶层支持,在关羽整个治理荆州期间,你会发现身边没有像样的谋士、大将被人记住,这很能说明问题,是关羽性格的缺点导致的现象。

一方面,关羽近士卒、远士人,他对基层士兵非常好,却很难看得起名气大的人。马超、黄忠这种级别的人他都不服,地位更低一些的下属,恐怕关羽平日里也很少给好脸色。糜芳、士仁这两个跟随刘备数十年的老臣后来的叛变就是例证。

另一方面,正因关羽对基层的偏爱,导致曹营中响应的人也都是侯音、孙狼这种中下阶层,他们人数多,一呼百应,但智力偏低,很容易被曹操镇压下去。缺乏智力支持的叛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已经成名又足够聪明的士人,很少能得到关羽的青睐,随着关羽在刚愎自用的前提下又获得大胜,人才偏科问题将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宛城守将,侯音

关羽重大事件之十五——危机四伏

对于曹操提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一事,历来被认为是关羽声势强盛的证明。此言不假,但也没必要过分夸大。要注意曹操的大本营实际在邺城,许都只是汉献帝的都城。迁都是为防止汉献帝被关羽夺走,在政治上有丢失主动权的风险。

在曹操开会商议后,采纳司马懿、蒋济的策略,派人结好孙权以鼓动其出兵夺荆州。此为危机之一:曹孙接近,共谋关羽。

作为襄樊之战中被很多人诟病缺乏战略大局、背信弃义的孙权,也并非一开始就想偷袭荆州。早先孙权为示好关羽,请求把关羽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通常认为,孙权是诸侯,要与关羽结亲家摆明是离间计,意图使刘备与关羽之间产生不信任。

这件事倒笔者认为不存在这种阴谋。首先古人子女多,要求曹操、孙权的子女都与诸侯的子女婚配并不现实。其次孙权倒是想跟刘备联姻,可之前孙夫人带阿斗渡江一事已经闹得非常不愉快,刘备绝对不会跟孙权做亲家,但如果是关羽,也可以起到修复双方关系的目的。曹操都可以把女儿嫁给汉献帝,关羽跟孙权有何不可呢?最后,刘备对关羽的信任无需多言,即便关羽跟孙权结亲家,也不会影响忠诚,关羽的其他方面都有争议,唯独忠无可挑剔。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所以,孙权对关羽结亲家的建议笔者认为应该是真心,最差也不过是政治联姻2.0,并无不可。

《三国志·关羽传》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退一万步,关羽认为孙权不怀好意也好,看不起江东鼠辈也罢,却不该辱骂使节。好言婉拒无可厚非,骂人就太没风度了。毕竟使节代表孙权,代表江东,关羽对江东的蔑视实在不加掩饰,无怪乎孙权大怒。

此为危机之二:拒绝结亲,羞辱江东使节。

关羽包围樊城时,孙权还曾派使者找关羽,表示希望能派兵相助,共同进攻曹仁。孙权本意当然也想趁局势大好来分块蛋糕,本来也正常,毕竟荆州地界三家犬牙交错。恰逢使者到时,水淹七军刚结束,关羽志得意满,竟然再次辱骂东吴使节:“你们江东鼠辈,想分蛋糕还敢来的这么晚,等我把樊城拿下来,到时候灭了你们也轻而易举!”

此时的关羽,已经陷入自我陶醉中不可自拔了。

南郡太守麋芳,是麋竺的弟弟,自徐州时期便追随刘备,曾被曹操任命为彭城相而不为所动,数十载颠沛流离,担任南郡太守这个重要职位。南郡在荆州的地位不必多说,治所江陵城高池深,战略位置重要,是整个荆州的中心。

公安守将士仁,也被记做傅士仁,是幽州广阳郡人,同样是创业元老。公安是刘备在荆州时期的大本营,作为荆南四郡与南郡的交通枢纽,地位同样非同一般。

江陵与公安,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双核,所以才由两名元老将领镇守。然而,关羽与这两名最重要的部下关系也没有搞好。

《三国志·关羽传》载: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可以看出,关羽平日里对麋芳、傅士仁就很傲慢,两人没有按时送到军粮,还被关羽威胁“回去一定处理你们”。临阵叛变固然始终是叛徒,叛徒就是可耻,但关羽平日里对两名创业元老的刻薄傲慢实在也太不应该。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江陵、公安在荆州的位置

跟随刘备出生入死数十年,经历无数险境都没有叛变的两人,却在关羽手下没有抵抗就临阵投降,实在耐人寻味。

《三国志·杨戏传》载:“潘濬字承明…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

根据相关史料,潘濬降吴后颇受孙权重用,人品与能力都得到孙权的充分认可。

可以看出,关羽与下属、同僚的关系非常糟糕,在个人威望维系的兵强马壮之下,地方将领已经离心离德。此为危机之三:苛责下属,内部离心。

于禁战败后,曹操一面暗中联络孙权,另一面也积极组织反击。很快,位于宛城的徐晃接到救援樊城的命令。由于于禁败得太快,徐晃只能带着未完成训练的新兵上战场。徐晃与关羽出身同郡,所以当年同在曹营时是好朋友。

面对老友,徐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距离关羽的樊城包围圈最近处仅有三丈。对于徐晃与关羽的战斗详情,笔者在徐晃篇已经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篇幅所限就不展开了。在战斗进行时,徐晃不仅以箭射书信,还挖通地道,成功与樊城打通联系,甚至还把孙权的密信内容射到关羽营中,使关羽军心产生动摇。

关羽在与徐晃的正面较量中落败,撤掉樊城包围圈,退守沔水北岸。在关羽看来,这只是一场战术失利,自己仍然握有优势,而且他也不相信孙权真的会背信弃义,所以并未撤退。

实际上,这暴露出关羽战略眼光的缺乏。关羽北伐声势很大,却也只停留在声势上。襄樊战役的目标,襄阳与樊城,都从未被关羽攻破过,樊城有曹仁镇守似乎难以攻取;可即便吕常把手的襄阳,也没能拿下。在襄阳仍属于曹操的情况下北上樊城本就为了速战速决,结果虽然击败于禁,却没打赢徐晃。后方的襄阳也需要分兵包围,于禁的三万降卒也需要分兵看管,三万人的粮食也是大问题。更何况徐晃的背后曹操已经大军云集,张辽等大将纷纷赶来,关羽已经失去进攻主动权。

假设关羽此时能够知难而退,只要主力部队退回江陵,孙权见状也不会轻举妄动,三家仍然回到之前的起跑线。此为危机之四:贪功冒进,当退不退。

正如上述分析,关羽此时面临的形势是实实在在的“危机四伏”,其本人却毫无察觉。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关羽重大事件之十六——麦城败亡

之前傅士仁、麋芳供应前线粮草已经很困难,加上于禁投降来的三万人,粮草压力陡然上升一倍,仅靠荆州三郡已经无法供应。

《资治通鉴》载: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关羽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法,既不选择撤军也不向孙权借,竟然直接到东吴地盘开抢。不管孙权怎么暗中勾结曹操,毕竟还没有行动,可关羽对东吴的蔑视已经不止于口头,上升到了实际行动。是可忍孰不可忍,就算只是开战借口,这也是关羽主动提供给孙权绝佳的理由。

就在关羽专心筹划如何反攻徐晃时,突然传来消息,荆州真的丢了。原来之前徐晃射过来的书信都是真的,而且傅士仁、糜芳竟然根本没有抵抗,直接开城投降。要知道曹仁当年守着江陵孤城还抵抗一年,荆州的江陵、公安双核如今顷刻间被东吴占有,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关羽显然毫无思想准备,竟然在撤军南下的途中与吕蒙频繁写信沟通。“也许这次与之前湘水划界一样,可以和平解决?也许江东鼠辈在江陵站不住脚,会被我的部下赶出去?”也许抱着这种幻想,关羽不厌其烦地多次派出使者。

只不过,已经失去冷静的关羽没想到,他派出去的使者,被吕蒙非常好地利用了起来。吕蒙进江陵后约法三章,不准士兵扰民,善待荆州兵的家属。吕蒙让使者在城中自由走动,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士卒们纷纷打听家人消息,当得知城中一切安好,原本打算为家人报仇的士卒们纷纷无心再战。

几次三番使者来往,不仅未使关羽清醒认识形势,反而军心涣散,意识到荆州变天的士卒们逐渐逃散,纷纷离开队伍去寻找家人。关羽带着为数不多的将士逃往麦城。

同年十二月,粮草断绝的关羽带着数十骑突围,在临沮被潘璋、马忠设伏擒杀,关羽长子关平一同被害。一代名将关羽就此殒命。

水淹七军后关羽面临的局势,以及导致关羽败亡的四大危机

结语

作为民间广泛信仰的神,关公忠义、武勇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历史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拥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探究关羽历史形象,在忠勇的同时,其人显然并不完美。关羽笔者总共讲了六篇,通过这些文字为您介绍了关羽作为一个凡人,一个古代名将的人生,有阵斩敌将的威风凛凛,指挥部队作战的豪气万丈,有不服同僚的争风吃醋,还有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

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起于草莽的英雄,而且终其一生都带有强烈的草莽气息,江湖、兄弟的符号比忠臣意味更加强烈,所以民间多称其“关二爷”。正是这种重义气的形象,才是关羽区别于其他三国名将的最大特征,所谓历史上的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狂妄傲慢,在民间形象中恰好与对刘备的忠诚、尊敬成为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关羽重义气的性格,容易引起民间百姓的共鸣。正是如此,才使关羽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名将。

关羽的介绍与分析到此告一段落,其他三国人物将继续登场。感兴趣的话请点个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