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1929年,纽约犹太教堂的牧师哥耳德斯坦给远在柏林的

爱因斯坦发了一封电报,内容十分简洁,只有一个问题:“你信仰上帝吗?”爱因斯坦接到电报后,当天就给出了答复,他是这样说的: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这个答复对于不了解哲学史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并不认为上帝是一个主宰一切的全能之神,他并不信仰教父们所描绘的那个上帝。同年,在给一位日本学者的答复中,爱因斯坦对“斯宾诺莎的上帝”进行了解释,他说“同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

在爱因斯坦看来,信仰上帝就是信仰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理性”,或者说信仰自然规律——这个思想是哲学家斯宾诺莎发明的,他在《伦理学》中进行了隐晦的阐述,大胆地揭示了“上帝”的秘密。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上帝之信》

斯宾诺莎是何许人也?

1632年,巴鲁赫·德·斯宾诺莎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他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同岁。

斯宾诺莎在青年时代受学于犹太教士,但他很早就有了“异端”思想,经常跟教士们发生争执,令人大为头疼。后来教士们担心他的出格言行会吸引许多追随者,损害到犹太教会的权威,便提议只要他肯隐匿自己的怀疑,不发表著作,能安分守己地接受传统思想,便给予他一千盾金币。然而,斯宾诺莎却断然拒绝了,从这之后,他便遭受教士们的迫害。

在躲过几次暗杀之后,斯宾诺莎正式退出了犹太人的团体,决定去过贫苦的隐居生活。这时他专心学习拉丁语,研究笛卡尔的哲学,并写出了《笛卡尔哲学原理》。他在书中用笛卡尔的术语来讲哲学,成为笛卡尔的追随者,但是他抛弃了笛卡尔体系中的二元论,指出有限者和无限者在“神”中合一,强调统一性

之后,斯宾诺莎又写出了《神学政治论》,认为摩西的法律仅适用于犹太人,并论述了自由、契约和主权等问题,这本书使他获得了一时的盛名。从1665年起,斯宾诺莎就远离人们的视线,他隐居在海牙附近的一个小村福尔堡,以磨制镜片为生,并顺带研究了光学。

斯宾诺莎生活贫困,却视金钱如粪土。因为遗产纠纷,他被自己的姐姐告上法庭,虽然最终胜诉,但他还是选择把遗产全部让给了姊妹们;之后他又谢绝了许多有钱朋友的大笔遗赠;当高级贵族卡尔·路德维希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去当教授,并允许他自由讲学、自由著述时,哲学家还是谢绝这份好意。在书信中,斯宾诺莎做出了解释,他知道自己的异端思想不会得到多大的宽容,他也没法把握“哲学自由”的具体限度,知道最终还是会触犯大家所信奉的宗教,还是不去为好。

1677年2月21日,斯宾诺莎结束了自己平淡又艰苦的一生,他死于肺痨,年仅44岁。挚友迈尔负责整理他的遗作,编辑出了《伦理学》。这本书采用几何学的方式来证明神学和哲学问题,其中第一部分讨论了“神”,讲述了他心中的“上帝”。

在斯宾诺莎死后,人们对他的仇恨并未消散,正统教徒把他斥为“无神论者”;莱布尼兹虽然受益于他,却总是小心避免说出称颂他的话;有教士在斯宾诺莎的画像下面题词说“面带愁容的受谴责的形象”;诚如莱辛所言——

“人们提起斯宾诺莎好像是在提一条死狗!”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面带愁容的受谴责的形象”

斯宾诺莎是不是有神论者?

对于斯宾诺莎主义,后人的理解角度不同,也便众说纷纭。例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笛卡尔哲学的客观化,他是“唯心论”者——斯宾诺莎认为只有唯一的实体是真的,而“实体的属性是思维与广延”,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统一于实体,这个实体就是“神”;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则说“斯宾诺莎是近代思辨哲学真正的创造者”,他提出了泛神论的思想,认为上帝既是一个思维的事物也是一个广延的事物,他只是站在神学的立场对神学进行否定,本质上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当爱因斯坦说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时,他可能是一名泛神论者也可能是一名无神论者,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斯宾诺莎所说的“神”。我们认为,最了解斯宾诺莎的还是他的敌人们,斯宾诺莎的传记是由一名教士柯勒鲁斯撰写的,在教士的眼中,他就是一名无神论者;而德国哲学家耶科比也是这么说的。

只有黑格尔否认了这些说法。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为了发扬斯宾诺莎的思辨哲学,黑格尔便极力为斯宾诺莎辩护,说不是无神论者,而是真正的有神论者。黑格尔说:

“那些说他是无神论、申斥他是无神论的人所说的话的反面倒是真的;他那里大大地有神。”

因此,要想真正弄懂斯宾诺莎的立场,就得充分理解《伦理学》中所说的“神”究竟什么回事。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

斯宾诺莎心目中的“神”

斯宾诺莎用“统一性”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把思维与存在统一在“神”之中,这是他的逻辑思路。

在《伦理学》开头的界说部分,斯宾诺莎就给“神”下了定义,他说:

“神(Deus),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所谓的“实体”指只能根据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我们无法通过其他东西来认识它,只能就它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认识,“神”就是一种“实体”,而且是唯一的“实体”。

“神”具有许多属性,其中广延和思维是最重要的两个。我们都知道一切事物要么在空间的包裹之下,要么在思维的想象之中,除了头脑里想象东西和头脑外现实东西,其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此,斯宾诺莎说:

“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

“神”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就像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世界”概念,它包括了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与教士们所幻想的天父、造物主形象不同——斯宾诺莎的“神”已经去人格化了。以其说“神”创造了世界,倒不如说“神”就是世界本身。

其次,斯宾诺莎又说“神”只按照自己的本性法则而行动,不受任何东西的强迫。对于三角形来说,它的三个内角和等于两直角,这就是“神”的本性法则。不能说有一个全能的“神”可以使三个内角和不等于直角,他也不能随意的改动世界的运行规则。从而,斯宾诺莎的“神”又排除掉了理智与意志,他不承认教士们所描绘的无上智慧与自由意志,反对用人的理智与意志来描绘“神”。

最后,“神”不仅包含着万物,而且还是万物所得以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斯宾诺莎在命题二十九中说:

“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反之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运动。”

万都都存在于“神”之中,又按照“神”的本性产生与变灭,有规律可循。因此,斯宾诺莎的“神”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含点

  1. “神”是万物的总和,分为存在与思维两方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神”之内,“神不”并不具有人格;
  2. “神”只按自己的本性法则行动,不受任何东西限制;“神”的万能体现在自己的本性法则之上,它并不具有理智和意志;
  3. “神”决定着万物的存在与运动,它使一切都呈现出必然性,它是万物的“致动因”。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形而上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

如果我们拿“唯物主义圣经”《自然的体系》来跟《伦理学》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神”跟“自然”出奇的相像。

首先,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批评人们对“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进行误用,没有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发展,不能超出自然,就是在思维中也不能走出自然”这道理;同样,斯宾诺莎批评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他造成了“广延”与“思维”的对立一样,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神”的产物,并且都存在于“神”之中。

其次,霍尔巴赫认为“自然”是一切存在物和一切运动的总和,有着永恒不变的规律,并强调“我绝没有把这个自然加以人格化的意思”;这与斯宾诺莎认为“神”是万物的总和,只受自己的本性法则支配,不具有理智与意志一样;

第三,霍尔巴赫认为“自然”中普遍存在因果必然联系,当我们认识不到宇宙的秩序规律时,才认为它是偶然的;这与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决定万物按照必然性存在与运动相同。

斯宾诺莎的思维方式、基本观点其实跟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词汇而已。如果我们把《伦理学》中的

“神”换成“自然”,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无怪乎教士们对斯宾诺莎进行肆意的谩骂,因为他是在利用神学的概念来“偷运”唯物主义。

斯宾诺莎: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什么是“神”?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揭露了这个问题,他说黑格尔的体系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斯宾诺莎的“实体”;

第二个是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第三个就是它们的统一“绝对精神”。

所谓的“实体”就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也就是说斯宾诺莎的“神”、“实体”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不切确表述。他所理解的自然是广延和思维的统一,广延是物体的属性,思维是人的精神属性。但斯宾诺莎没有看到物体和人,而是把它们的属性拿出来,当作“神”(自然)的属性了。

就像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样,斯宾诺莎也崇拜“神”(自然),他把“自然”当成了一个神圣实体,本质上也是宗教的思维。因此,他的哲学才被谢林和黑格尔利用,变成了思辨哲学。真正说来,斯宾诺莎的哲学其实是从泛神论(或自然神论)向无神论的过渡阶段,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中间阶段。

爱因斯坦沿着斯宾诺莎的思路思考神学,在晚年变成了无神论者,在1954年的《上帝之信》中直接否定上帝的存在,这便是最好的力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