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一早就看到表弟在家庭群里着急地发问,因为他家2个月的宝宝还不会俯卧抬头。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这类问题,父母应该都不陌生,我女儿一岁前,我带着她在小区楼下溜达,遇到差不多月龄的宝宝,我们的聊天少不了这样的话题:

“会翻身了吗?”

“会坐了吗?”

“我家的还不会爬,怎么办?”

……

宝宝一路成长令我们挂心,不同阶段对比同月龄甚至更小的宝宝,看别人会翻身了、会爬了、会站了,再看看自家宝宝,还不会怎么办?父母一边安慰自己“不急”,一边看着搜索出来的各月龄宝宝发育情况对照表,哎呀,落后于平均水平了,怎么办?

朋友A说:“不用急,孩子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到时间了自然就会。”

邻居B说:“你要帮孩子啊,孩子翻不过去你就帮他翻过去。”

同事C说:“你得每天训练孩子,用婴儿运动操来帮助孩子学好动作。”

你听谁的?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育,父母不能放任不理也不能干预太多。父母要提供脚手架支持来发展婴幼儿的自主性。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一起来认识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 婴幼儿的动作指哪些?

婴幼儿的翻身、爬、站立、走等等这类在环境中进行四处移动的动作,称为“大动作”。相对应的,另外一类婴儿对运动幅度较小的动作的控制,比如拿东西和抓握,称为“精细动作”。这两类统称为婴幼儿的动作。

大动作使婴幼儿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环境。例如,直坐在座位上使宝宝对周围环境有了一种新视角。伸手够物使他们能够作用于物体并探索物体。

精细动作中的伸手够物在婴幼儿认知发展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周围环境的方法。通过抓握、转动物体,观察扔掉一个东西时会发生什么,婴幼儿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客体(婴幼儿以外的物体)的外形、声音和手感。

  •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有一定规律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是有顺序的,但在发展速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当婴幼儿许多方面动作发展都严重滞后时,比如婴儿在某个动作的发展上出现2~3个月以上的发育迟缓,父母应该找医生评估婴儿的发育情况。

一般来说,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顺序是这样的:

  1. 头尾顺序,对头的控制早于对胳膊和躯干的控制,对胳膊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对腿的控控制。
  2. 远近趋势,对头、躯干和胳膊的控制早于手和手指的协调。

但这个发展顺序不是绝对的,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

让成人在8周大的婴儿的手和脚前不停地变换发声玩具,观察他们开始表现出兴趣到最后够物的过程。

科学家发现,婴儿打破了“头尾原则”,先用脚去够这些玩具,而且这比他们用手够物至少要早一个月。

为什么婴儿先用脚够物呢?因为他们髋关节对腿部自由移动的限制小于肩膀对胳膊的限制,婴儿更容易控制腿的运动。当他们开始尝试用手够物的时候,他们胳膊的移动往往会偏离物品,因此用手够物比用脚够物需要更多的练习。这些发现证实,婴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顺序不是严格地遵循头尾模式,还取决于他们所用身体部位的解剖结构、周围环境和自己的努力程度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到:

“婴幼儿的动作技能具有相关性 ,每一种新技能都是在先前的动作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有的技能会影响新技能的形成。”

婴幼儿的动作技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各种单一能力的动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使婴幼儿对环境的探索和控制更有效。例如,对头和上身的控制共同支持了坐这个动作,踢腿、四肢一起运动,伸手等动作一起组成了爬行;爬、站立、踏步又一起构成了走这个行为。

  •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这不是指婴幼儿学会某一动作的时间早晚(孩子7个月会爬或者8个月会爬并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在于此动作过程中婴儿的自主参与度及利用动作的实践程度,比如一个刚学会爬行就被父母以“弄到一身脏”为理由限制爬行区域的孩子,跟一个可以自由活动,探索世界的孩子(父母只保障环境的安全而不限制宝宝的活动区域),他们的动作发展水平就是不同的。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动作发展水平怎样影响婴幼儿的身心

  • 首先,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

科学家们发现,孩子是否聪明并不取决于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而在于连接神经元网络的突触联结的数量。怎么才能增加突触联结呢?每次有新的(从前从未接收过的)感官或心理上的刺激出现,就会形成新的连接网络。比如孩子越能自由爬行越能从环境中吸收新的刺激以形成突触联结。

脑科学家及心理学家通过各项实验发现,婴幼儿早期通过发展动作技能探索世界的程度,影响整个大脑的发育。他们把从小在充满物质刺激和社会性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与隔绝环境中长大的动物做比较,证实前者拥有更密集的突触联结。

  • 其次,有利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指出:

“婴儿的动作技能对他们的社会关系有很大影响。当婴儿学会一个新动作,他表现出来的快乐就会感染别人,别人也很快乐,这又鼓励他更努力地学习。”

婴幼儿享受适合自身节奏的“学习和训练”,这些属于他的直接体验。他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觉,不断探索。他从移动自己的身体开始,掌握新技能。比如,他拍打拨浪鼓,最后抓住它,逐步强化自己的注意力。当他坐在椅子上,一遍遍玩着投掷游戏,他会慢慢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

研究表明,当婴幼儿将事物两两对应起来,这种惊喜时刻会在他的大脑中建立起某种联系:“噢,原来这样扔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参与“复杂”的人际交流,比如寻求帮助,诱发微笑,向他人展示本领的快乐。

  • 最后,帮助婴幼儿发展自我

蒙台梭利博士在《家庭与孩子》一书中写道:

“孩子在不受大人的介入干扰,自己完成一件事以后的那种骄傲、高兴的表情,就是在向我们宣告他自我挖掘丰富内在潜能的需要。”

婴幼儿通过移动身体,增加探索环境的机会,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正如劳拉·E·伯克说的:

“婴幼儿的动作技能、社交能力、认知和语言是同步发展的,彼此之间相互支持。”

婴幼儿在探索世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内心的热情,逐渐培养出自主性,同时,忍受不适克服障碍的信心,也成了培养孩子毅力的基础。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4个因素

  • 第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从遗传学的角度,这和基因有关,由遗传决定。比如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的爬行才足够?没有标准答案。这事全由孩子脑里的中枢神经系统安排。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遗传代码,所以不用把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较,只要在正常的发育范畴内,孩子自己主导发育节奏。

蒙台梭利博士说:

“人类拥有的唯一天赋就是他能学习所有动作,而且比动物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肌肉开始变得协调,因为神经连接会无意识地自发地达到和谐的状态。”

  • 第二,身体运动能力

这也和遗传有关,有些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强,有些则稍弱些。比如,刚学会爬的婴幼儿,由于腹部无力,经常向后爬而不是向前爬。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能知道怎样伸胳膊蹬腿来推动自己往前爬了,而运动能力弱些的孩子则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向后爬上。

  • 第三,婴幼儿内心的目标

研究证明,婴幼儿动作发展不只是由遗传决定的。遗传只决定了一般水平,而探索和掌握新任务的愿望能激发婴幼儿新行为。他们把原先已掌握的动作技能进行整合,在更复杂的系统里获得一种新技能,达到某一目标。科学家发现,婴幼儿内心的目标使得他们能通过不同的路径,获得新技能。

比如,8个月大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吊床上,很少呆在坚固的平面上,无法自己移动,所以她没有试着爬。但外面的世界对她显然有着强烈吸引,这种内心急于探索的目标使得她在会爬之前就会站立和行走了。

  • 第四,环境对技能的支持

有心理学家观察和追踪了伊朗孤儿院里的婴儿,他们被剥夺了能诱发其学习动作的环境。这些婴儿成天躺在吊床上,没有玩具可玩。结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直到两岁以后才能自己移动。等他们终于学会移动的时候,长期卧床的经验使得他们以坐姿滑行,而不是用手和膝盖往前爬。因为滑行的儿童是用脚接触家具而不是用手,他们就不太可能学会为走做准备的扶着东西站起来的技能。所以,到3~4岁时,只有15%的儿童学会走。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在《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中指出: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给予额外支持。这些支持就像脚手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展其自主性。”

什么是脚手架?脚手架是正在建设的建筑四周的结构,是为了保证建筑顺利建成而存在的,在建筑建好以后,脚手架就会拆除。我们为孩子提供脚手架支持,就是要帮助他们建造自己的内在结构。

父母可以有所作为:搭建脚手架,启发孩子的自主性

  • 首先,给孩子提供环境支持

5~12个月是婴幼儿大动作集中发展的阶段,因此婴幼儿生活的环境,最好有利于其动作的发展。父母应确保他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为他提供学习所需的支持。

比如,当宝宝学着倚靠坐立时,我们可以为他准备背垫的枕头。一旦宝宝能够长时间独立坐立时,我们就撤掉这些辅助坐立的枕头。当婴儿开始爬行,活动范围逐渐超出活动垫时,我们既要撤掉活动垫,同时又要将家里面他能到达的地方都仔细检查一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爬着观察这个房间,清理各种可能的危险和障碍,比如插座、电线、窗户等,并巧妙地一些有趣的探索环境,准备一些有意思的玩具。

明星张歆艺就曾在微博上晒出儿子的爬行照片,路人纷纷点赞其为孩子提供的爬行环境。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张歆艺晒儿子爬行照

  • 其次,满怀尊重与赞赏地观察孩子

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一大秘诀就是观察孩子、排除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引导孩子进入新环境,再观察、再排除、再引导,循环往复。”

帮助孩子获得自主性体验的最佳方式,是满怀尊重地观察他,了解他在哪方面需要支持,然后在相应位置为孩子搭建脚手架。

朱丹对女儿的养育是:

“她有她的世界和理解,在玩的世界,她建立自己的秩序和快乐……我乐见其成……”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 第三,目标性引导而不是匆忙帮助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

“每次我们教给孩子某种东西,就是在阻止他自行探索。”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自然过程,而不是感觉我们必须提供教育和挽救。我们尊重孩子的游戏、幻想,以及他的兴趣,而不是打断他,指导他的游戏。

对孩子的动作发展进行目标性引导,可以在孩子无法做出动作感到沮丧时,抱抱他,平和地向他描述刚刚发生的事:“你在抓悬挂的摇铃……差点就抓住了。”

劳拉·马卡姆说:

“我们将自己视为孩子的伙伴,甚至助手,而不是他的老板。当他规划自己的道路时,我们仅提供资源上的帮助。我们不会按照某些主观想象的发展标准评价孩子,强迫他从事他还无力完成的任务,让他承受失败的压力。我们根据他的实际现状向他提供支持,不会考虑同年龄段孩子在做什么。”

  • 最后,温和地给孩子提供信息

父母只需要温和地和孩子对话,为他搭建脚手架:“是的,你在努力向上撑,这很费力气。你在锻炼自己的肌肉。”即使几个月大的孩子未必听得懂,但他能感受到父母话语中的情感。

有研究人员发现,孩子能够以非语言和本能方式“录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与后期生活相比,孩子说话前的经历对孩子态度、情绪以及生活信念的形成,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就和宝宝之间的“对话”,是必要且重要的。

父母通过和孩子说话,表示对孩子努力的认可,他能渐渐明白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而且父母并不匆忙帮助,孩子得接受这件事需要他自己去努力。

父母和孩子对话时,语调要轻松,要让孩子感受到,这并非紧急事件,而取决于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另外,父母还要对孩子的语言和身体变化做出反应,让他知道妈妈会提供必要的帮助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中提到一个妈妈给婴儿脚手架支持的范例:

有位蒙台梭利家庭指导教师到朋友家做客,刚好看到这一幕:

朋友家刚满4个月的宝宝正在憋足了劲儿翻身,一直翻不成功,于是就开始哭,这位妈妈迫不及待地想要伸手帮助。

老师建议她停三秒,先观察是不是有什么障碍需要移除。这位妈妈发现可能是床太软了,于是老师建议妈妈在地上放一块小毯子,将孩子放到上面。

到了地上的宝宝不一会儿又开始翻身,虽然有点进步,但还是未能成功。老师又建议妈妈给宝宝脱了毛衣和连袜裤。

光着腿的小宝宝欢快地蹬着腿,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一下子翻过身去了。

案例中宝宝翻身的阻碍在于环境。如果父母观察后发现环境中没有阻碍,要再观察宝宝的情绪,他是在专注地努力还是在绝望地哭泣?如果是后者,就需要父母给宝宝提供最小的帮助,比如用手轻轻支撑孩子的臀部辅助他一下;如果是前者,父母只需要静静地等待,不论宝宝最终是否翻身成功,都要给予他尝试的机会。

如果父母没有脚手架式的养育思维,无法认识到环境和观察对孩子的重要性,可能会忍不住伸手去帮孩子一把,让他轻松地翻身成功。这样的话,环境中的障碍,比如松软的床垫及厚重的衣服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孩子会渐渐习惯于每次需要努力时,等着父母来帮他一把。这样很容易磨灭了孩子的自主意愿,让他产生依赖感,不利于自信和独立品质的养成。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着各种挑战和思考,有人说这是一场生命的修行。而我,是每个时刻都在被治愈,看着女儿自得其乐地给自己读绘本,看着她快乐地跳扭屁股舞,看着她向我走来柔软的唇落在我脸颊上,软萌萌的嗓音在耳边:“妈妈,我爱你。”没错,这个26个月的孩子就有本事,让我平和安乐。你呢?

宝宝翻身爬行…要教?专家:要。4种自主训练法促进孩子身心发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