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友情提示:為了讓大家能夠從我們的文章中更好地感受這次“穿越國境線”細緻真情的文字版記錄,所有配圖都放置在文末,不喜閱讀可以直接拉至最後看圖說。

裝著一肚子俄羅斯提薩米蘇的我們和延邊說再見,從防川折回琿春再到黑龍江東寧,這段290公里的路沒有高速,只有一條條在山中穿梭、連接各個小鄉村的省道,用時至少五個半小時。

“看來要趕夜路了”,良哥說到。這是我們東北國境線穿越之旅的第一次趕夜路。

說是和延邊再見,防川的緯度卻比幾天前到的龍井還低,意味著要向北開一段不短的距離,才能真正離開延邊和吉林。

東北這些城市的覆蓋範圍很大,下轄的鎮、縣分佈在山裡的好幾個地方,明明開了很長時間,打完一個盹,拿起手機一定位還在琿春,那種心情有點崩潰。

這條201省道越開越僻靜,我們怕到東寧太晚,或者路上沒有吃的,乾脆在琿春市管轄的春華鎮停下,找到一家餃子店先墊點。

餃子簡直是東北菜的招牌,只要是現包現做的,基本不會難吃。這家店認真整理得和家一樣乾淨,看著良哥直接脫了鞋上坑,我跟悠悠緊隨其後。坐在炕上扒蒜配餃子吃炒麵,雖然外面下著雨,卻十分溫馨。

老闆娘說這家店主要是她和老伴打理,他們六十幾歲了,子女都在琿春工作。琿春河每年這時候都發大水,之前還淹到鎮裡。

我們和老闆娘道別後,淋著雨跑回車內,我忍不住多看幾眼這個小鎮和這家小店,說有機會再見,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再見”兩字是“再也不見”。

不知道開了多久,忽然在某個轉彎出現一塊小小的“黑龍江界”界牌,沒有寫著“黑龍江歡迎您”的拱門,也沒有任何具有隆重儀式感的標識。

黑龍江就這樣到了,吉林就這樣離開了。

一到黑龍江界內,柏油路變成水泥路,地貌開始從山脈向森林演變,道路兩邊的環境更加原始,路邊一塊“黑龍江老爺嶺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虎豹出沒 嚴禁入山”一下子讓我們發怵和好奇,期待路上見到“森林之王”。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中國第二個國家公園,根據有關部門在2012-2014年的調查,中國境內的東北虎剩下27只,東北豹42只,根本不可能重現“眾山皆有之”的歷史盛況。

2015年,主席對保護東北虎豹做出重要批示,推動建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總面積共1.46萬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片區佔71%,黑龍江片區佔29%。

因為很多東北虎都是從俄羅斯經琿春進入東北的,琿春有80-90%的區域劃入保護區,大部分區域屬於核心的嚴格限制開發區域。

結果,當然是一隻虎豹沒見著,卻看到不少膽肥的小松鼠,一隻只翹著比自己身體還高出一截的尾巴大搖大擺地橫穿馬路,然後消失在森林中。有一次車速稍快,差點碾壓了一隻,還好路上也沒有車,及時避開了。

從防川到東寧走的是201省道,自然沒有路燈,天一暗只有大貨車的遠光燈,不巧的是最後一段在修路,良哥不得不打起十三分精神應付此起彼伏的坑洞,一路顛到東寧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

整個城市已經差不多入睡,路上的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黑夜中也看不清城市的模樣,只有在東興橋聽到兩個人扯著嗓門吵架,然後每一句都要互相問候對方母親。

幾乎散架,簡單洗漱後躺床就睡。

第二天一早,不再下雨的東寧萬里無雲,距離1.5億公里遠的陽光直接照在皮膚上,有明顯的灼熱感,完全不同於吉林前幾天的陰冷。

昨天下雨又修路,整輛車抹上了一層厚厚的泥沙,良哥決定洗車,不然上下車容易蹭到衣服。悠悠和我到附近逛一逛,看看東寧長什麼樣。

東寧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與世隔絕的深山小城,這邊也是到2015年12月才撤縣設市,由牡丹江代管。

我們住的這條街叫繁榮街,人流量不小,一群大爺坐在樹下打牌,叫喊聲不斷,橋對面有金世元平價廣場,主要賣衣服鞋子,還有西瓜、鳥蛋和果汁等等。

橋的另一邊是另外一幅景象,有人安靜地釣魚,風一吹就聽見柳樹沙沙沙作響,很是安靜祥和。

東寧屬於溫暖溼潤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加上老天賞飯吃的黑土地,盛產大豆、水稻、蘋果等農作物,又一個“塞北江南”。

不同於江南的湖蕩棋佈,這裡“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蓋率高達85.3%,是培育木耳、人參和松茸這些山珍最好的溫床。

僅僅木耳一項,年產值超過60億元,幫助201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10452元,連續10年成為全省第一,東寧也是黑龍江第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萬元縣。

除了農業的蓬勃發展,東寧同樣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接壤,很多牌子都是雙語標識,一些建築也是類似俄羅斯的教堂式風格。

早在1990年,東寧被確認為雙邊公路汽車運輸口岸,從此敞開和俄羅斯的貿易大門,東寧口岸是中國距離俄羅斯遠東最大港口城市—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最近的一級陸路口岸,坐大巴就可以過關。

境內目前有“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中俄(濱海邊疆區)現代農業產業合作區”、“華宇經貿合作區”、“華洋境外綠色農業園區”4個對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

除了吸引俄羅斯人到中國投資,很多東寧人也到對面墾荒種地、建園區、辦企業,極大地促進了雙方的發展。

話雖如此,不難發現琿春和東寧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前者比後者出名多了。

分屬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兩者,實際同屬張廣才嶺餘脈,地理位置、過去的發展水平、人口總量和生產總值處於同一水平線,結果琿春在近十年內遠遠超越了東寧。

對於我們這些過客來說,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琿春在旅遊業的知名度。

都是俄羅斯建築,東寧沒有琿春的規模、強烈和明顯;琿春更有城市氣息,夜生活、俄式娛樂、購物應有盡有,連俄羅斯人也喜歡到琿春玩。

再有琿春不止是發展農產品,憑藉俄、朝豐富的海產品、木材、能源礦產等資源,將目光放在能源礦產、木製品加工、海產品加工、紡織服裝、信息電子、新型材料等大型、高新產業,吸引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和百億級產業的入駐。

相比之下,東寧像是在小打小鬧。即使這幾年琿春有所下滑,城市建設、經濟規模仍然遠超東寧。

東寧當然不甘心了,開局拿著一樣的牌,現在卻落後這麼多,當地領導甚至到琿春做了一番考察。

今年7月,在“一帶一路”的大環境下,《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總體規劃》獲得批覆,東寧免稅店完成第一單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業務,後續將以“塞北江南”、中俄美食和俄羅斯油畫展一系列特色活動吸引遊客。

怪不得這一路上都在超大面積的拓寬,兩車道接著挖山挖成八車道,說不定下一次有機會來到這裡,估計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但是專門跑來東寧不是為了探討兩兄弟的區別,卻是為了一睹二戰最後的戰場——“東方馬奇諾防線”。

這一切都是在1945年8月30日發生的事情。

“那天以前,磨盤山被我軍光榮地攻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戰鬥也就是這樣結束的。”——幹德拉多維奇(蘇聯)《最後的一次戰鬥》

這段文字說的是中俄邊境東寧市的日本關東軍、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之一——東寧要塞。

整個關東軍要塞,指的是1934-1945年日本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途經過黑龍江省中蘇邊境,到西邊的內蒙古海拉爾(今呼倫貝爾)和阿爾山附近5000公里的邊境地帶,修建的一共17處要塞,8萬個永備工事的總稱。

為了修建這個大型軍事基地,關東軍使用超過50萬勞工,前後用了10多年,10萬人死於非命,直到二戰結束還沒有完工,只修好17處要塞。

有關要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從甲午戰爭“三國干涉還遼”到二戰結束,物產豐饒的東北地區一直是沙俄(蘇聯)和日本雙方的角鬥場。

先是沙俄以“干涉還遼”有功,依託強大的軍事力量滲透東三省,開設銀行、修建橫穿黑龍江、吉林到海參崴的鐵路、強行租借旅順和大連等等,逐步實施“黃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的鯨吞中國北方領土)計劃。

這一計劃和日本的“大陸政策”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

簡單來說,當時以侵略為國策的日本也覬覦東三省乃至中國,不可能讓俄國一人獨佔,於是在1896年制定了十年擴軍計劃,做好和沙俄爭搶東北的準備。

時間來到1904-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大敗,沙皇政權失去軍事力量的震懾,從而在國內引發一連串反政府的社會動亂事件,最終1917年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

二戰爆發後,蘇聯西邊面臨德國法西斯的猛烈攻勢,節節敗退;與此同時,日本在東邊的東三省成立偽滿洲,一步步按照“大東亞共榮圈”的目標進行。

1932年夏天,關東軍擬定具體的對蘇作戰計劃《年度作戰計劃》,主要內容是:

將戰場定在蘇聯境內,首先從以伏羅希洛夫、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為目標發起主攻,消滅海參崴的陸軍和空軍。隨後德國在保持僵持狀態的西部正面發起攻勢,東西夾擊,強迫蘇軍在後貝加爾湖附近決戰。

為此蘇聯從1932年開始,加強了在遠東的武裝防禦力量,在國境沿以及沿海重點地帶拉起1400公里長的防禦工事。

1933年初,關東軍駐黑河特務機關長宮崎義一向上級報告了蘇軍的情況,這一消息引起日本的極度重視。

同年10月,日軍參謀本部作戰課長鈴木率道一行14人對中蘇邊境進行實地考察,對要塞的必要地點進行調研與論證。

1933年10月末到1934年4月間,鈴木眾人四次到東寧偵察,幾次修改作戰方案都以東寧作為突破口,認為這是作為發起進攻的前沿火力支撐地和梯次進攻策源地的最佳地點。

東寧這座小城受到關東軍重點關注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向東南越過邊境153公里是重要軍港海參崴,地勢開闊平坦,蘇軍在此駐有大量軍隊。日軍預測,這裡是蘇軍最有可能發動進攻的地區。

二是東寧地勢險峻,到處是崇山峻嶺形成的一道道天然屏障,在這裡修築軍事基地不容易被發現,也可以藉助有利地形進攻和防守。

在一封1939年發到關東憲兵隊司令部、中央檢閱部的機密信件中,寫著“(東寧要塞)從天上看不見,當地民眾看不見,也不知道在哪裡,其裡面是道路。”

80多年前,天知道這莽莽山林之中藏有彈藥庫、兵工廠、飛機場、塔樓碉堡、醫院倉庫,走進地下還有彎彎繞繞的空間,易守難攻。

1934年5月12日,關東軍司令官菱刈隆大將簽發“關作命第589號命令《關東軍關於在國境地帶東寧、綏芬河、平陽鎮、海拉爾附近修築陣地》”,全面啟動關東軍在中蘇邊境要塞的施工,且在第一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北起綏陽鎮北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93公里,縱深達50多公里,分為四個戰區,是唯一以進攻為目的的大型永久型陣地群,被關東軍自詡為“國境一級陣地”、“北滿永久要塞”。

內部配有完備的軍事設施和軍用後勤保障體系,包括飛機場11個,永久性工事400多處,野戰炮陣地45處,鐵路400公里和公路800公里。頂峰時期駐紮有日軍三個師團共13萬兵力,當時的東寧縣也就3.5萬人。

由於工程量浩大無比,光有戰俘遠遠不夠,關東軍打著“招募”的幌子從山東、河北、吉林各地招人,工資是1日元79錢。表面是打工,他們面對的卻是非人的奴役、虐待。

“簡直是乞丐一樣的待遇”,據倖存者回憶,一頓飯吃點橡子麵或小窩窩頭,生病不給他們吃藥,住的是沒有炕的蓆棚子,每天都有十幾到幾十個勞工死於非命。

這些不幸的勞工屍體被日軍堆成“井”字垛起來,滿一車就拉走,或者乾脆挖個坑埋了。

等到勞工知道真相後,卻沒有逃跑的機會了,要塞不僅有警備員和狼狗嚴防死守,圍欄還拉起通電的鐵絲網,一步也不允許離開。

如果有幸在關東軍的奴隸化管理和鎮壓下倖存,一旦要塞完成,等待他們的是防止洩密的槍殺,橫豎都是死。

據統計,被當地老百姓稱為“閻王殿”的東寧要塞一共有17萬名勞工參與修築,從1934年6月動工,到1944年大部分工程基本完工。

幸好歷史有記憶,不然誰也猜不到這片遮天蔽日的密林中藏有白骨砌起來的軍事基地,更無從瞭解這裡打響了遠東戰役的第一槍和最後一槍。

1945年初,軸心國各地戰線瀕臨崩潰,德意志第三帝國大勢不再,在5月份宣佈投降。

根據同年的雅爾塔會議,美、英希望蘇聯在德國投降的3個月後,終止和日本在1941年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對日本宣戰,加入太平洋戰爭。

是的,蘇聯和日本一個同盟國、一個軸心國,在二戰在關鍵階段的關係是互不侵犯,保持中立。

雖然蘇聯和日本在過去劍拔弩張,分別在30年代修建了上千公里的防線,結果沒派上用場,雙方先戰略性和好了。

這項條約的簽訂背景是,橫掃歐洲的德軍即將在1941年揮師東進,蘇聯擔心東西雙線作戰,兩邊都不好應付。

反之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在中國腹地被共軍和國軍拖入膠著狀態,為了打破局面,內部分化為陸軍北進派和海軍南進派。

北進派即北上和德國共同攻打蘇聯,以東寧要塞為據點,快速攻佔海參崴的蘇聯遠東海軍基地,利用日本海的航道和本土實現最短距離的物資運輸;

南進派認為歐洲戰事正酣,全世界的焦點都在那邊,資源豐富的南亞、東南亞出現了“掠奪空白”,沒人要。

南進派這一代價小,成果大的政策贏得內閣的支持,最終放棄北進,主動和蘇聯修好,後者考慮到當前的形勢,同意簽訂1941年4月25日生效的《蘇日中立條約》。

條約規定,五年之內,蘇德爆發戰爭,日本不介入;日美髮生戰爭,蘇聯不介入,同時結束對中國僅有的鉅額援助。

然而雙方心裡也明白,局勢一發生變化,這張合約相當於廢紙一張。

眼看勝利的天平向同盟國傾斜,蘇聯在1945年4月5日,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這在後人眼中是很明顯的宣戰信號。

東京方面卻理解為,假如提出一個蘇聯難以拒絕的條件,蘇聯有可能取代納粹德國成為新盟友。

日本不是痴人說夢,二戰這場大規模戰爭中,同盟國一開始把矛頭對準軸心國,等到戰情逐漸明朗,規劃戰後世界秩序時,私底下都在為各自的利益作戰。

好比原來是軸心國核心之一的意大利,最後時刻說翻臉就翻臉,奇襲德國後方的“哥特防線”,這可是德軍佔領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生命線,納粹賴以抵抗的最後大本營。

再有美國,講道理是正義的同盟國,實際在抗日戰爭前期,他們長期地為日軍提供戰略物資援助。若不是珍珠港事件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們才不會對日宣戰,轉而開始援華。

說到底,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清楚意識到這一點的日本在1945年6月份表示,作為續訂《中立條約》的條件,願意歸還日俄戰爭佔領的南薩林島,甚至拱手獻上太平洋的千島群島。

可是雅爾塔會議中,羅斯福和丘吉爾明確表示下一步是攻佔日本本島,斯大林也承諾發動遠東戰爭。在這個關鍵節點,假如蘇聯和日本接著保持中立,對自己的形勢和遠東利益沒有一點幫助。

斯大林深知蘇聯是日本翻盤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抓住這一點,遲遲沒有給日本明確的答覆,卻讓他們相信條約還有一年的期限。

到7月26日,中英美髮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僅僅贊同公告的人道精神,此時的日本對蘇聯抱有一線希望。

私底下,斯大林神不知鬼不覺地部署兵力,之前在遠東防線分散著只有不到40個師的軍隊,裝備陳舊嚴重。

這次將滿載13.6萬節火車皮的人員和物資拉到遠東,連同新式T-34坦克、飛機、火炮、迫擊炮等裝備,一次投入89個師共計175萬人,為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做足準備。

1945年8月8日,莫斯科時間下午5點(日本時間8日晚上11點),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向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佐藤尚武遞交了對日宣戰書。

半小時後,佐藤急忙回到使館彙報消息,發現電話線被破壞,試圖通過莫斯科電報告知東京也沒有成功。這時候的關東軍天真地認為蘇聯最早發動對日戰爭也要到1946年。

再過半小時,偽滿洲(當時屬於日本統治,使用東九區時間)時間9日0點,東寧的寧靜被突如其來的轟鳴聲和亮如白晝的閃光彈劃破,遠東戰役正式爆發。

百萬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呈夾鉗狀對偽滿洲和盤踞在此的關東軍進攻,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冒著大雨越過邊境,涉過界河瑚布圖河,向東寧要塞的日軍打響總攻的第一槍。

之前在此駐守的日軍受到戰事的影響,精銳部隊和大型武器調往南方太平洋戰場,留下的都是新兵和被緊急動員的退役人員,人數不足、主力缺失、毫無準備的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路潰敗。

蘇聯紅軍憑藉強大的火力高歌猛進,沒有遇到多大的阻擊,短短一小時就佔領了日軍前沿地區的所有哨所,大部分日軍向吉林撤退,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掩護,在東寧要塞第一戰區的勳山、勝哄山負隅頑抗。

這最後一支1000多人的部隊,屬於關東軍“第一守備隊”第783大隊,隊長齊藤俊治在9日凌晨收到上級的最後一條命令:拼死堅守陣地,全力阻擊蘇軍。

但是第一輪炮擊震壞了第783大隊的通信設備,藏在勝哄山深處的齊藤也沒有做出一次戰鬥指示,蘇軍輕易地跨過第一戰區,沒有被發現的他們倖存下來。

幾天之後,日本在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其他戰線陸續停火,和外界失去聯繫、毫不知情的齊藤終於做出戰略部署,組織敢死隊進行對蘇軍的偷襲。

這一次偷襲給毫不知情的蘇軍帶來不小的損失,不過第783大隊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蘇軍以五百架轟炸機和四十門火炮輪番轟炸勝哄山二十四小時,傾瀉彈藥七千多噸,幾乎夷平整個山頂,卻沒有對躲到地下工事、和地面隔著有幾米厚岩石和泥土的第783大隊造成實質上的打擊。

隨後他們向山頂發起衝鋒,但是東寧要塞的火力點數量和分佈、射擊角度和縱深經過精心設計,形成無死角的絕對火力封鎖。蘇軍唯一做的,只有一堆一堆地衝,一堆一堆地死,難以接近主陣地。

遲遲攻不下的蘇軍重新調整了作戰計劃,調來後援部隊,然後再一次發起第二輪更為猛烈的轟炸和衝鋒,結果還是毫無進展。

蘇聯這才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日軍巧妙地利用山體、地形築成二戰中最為堅固的防禦工事之一,所以他們不再進攻,乾脆將勝哄山嚴密包圍起來,看誰堅持到最後。

1945年8月30日上午,距離日本投降過去了兩星期,蘇軍找來了俘虜關東軍第3軍司令部後勤參謀高野定夫作為勸降特使,向齊藤俊治遞交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和關東軍總司令部的“停戰命令”。

至此,齊藤率領第783大隊的901名官兵舉著白旗走出勝哄山陣地,向蘇軍投降,這也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熄滅。

在這最後一場戰鬥中,蘇軍付出了慘重代價,傷亡1000多人,日軍卻只有傷亡300多人。

幾十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為了不讓這一段侵華歷史伴隨著要塞湮沒在荒郊野嶺中,中國在1999年將保存最完好的勳山要塞建成東寧要塞博物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到博物館的時候接近中午12點,和延邊博物館一樣不用門票,憑身份證進入。天氣很熱,來的人不少。

一進大門,面前是侵華日軍的罪證碑園,這些石碑多數是日軍為了“紀念”陣亡戰士乃至車輛所立的“忠魂碑”、“慰靈碑”、“戰車魂”,還有一些祭祀用的神壇和奉納盆。

緊接著是兵器園,陳列有前蘇聯裝甲運兵車3輛、37毫米雙管高射炮2門、37毫米單管高射炮1門、122榴彈炮3門,以及最亮眼的殲6、殲8E各一架。

這些昔日的殺人機器曾在七十多年前的戰場浴火拼搏,令敵人聞風喪膽,親眼見證生命在戰爭面前的脆弱和堅強。如今卸甲歸山,身上的每一處創傷都在講述一段意味深長的故事。

再往前是東寧抗聯英雄園,展示了22位不同神情和姿態、為抗戰勝利做出偉大奉獻的英雄人物。他們也是孩子的家長,是父母的兒女,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兄弟,直面死亡的時候,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放棄一切,我不知道。

最後是蘇聯紅軍紀念碑廣場,若不是蘇聯發動迅速、猛烈的大規模攻擊,關東軍不會這麼快投降。

日本在吃了兩顆原子彈之後,抱著“舉國玉碎”的決心準備在本島和英美一決死戰,直到偽滿洲被蘇軍在短時間內佔領,最終使日本放棄將偽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和抵抗的念頭。

穿過廣場就到了東寧要塞群遺址博物館,目前展示有《侵華日軍亞洲最大軍事要塞》、《日軍侵華罪證》、《抗日鬥爭在東寧》、《最後一戰》、《和平友好往來》五個展館。

展館用大量照片、文字、實物和模型向人們掀開當年侵華戰爭的一個小角,詳細記錄了東寧要塞的來龍去脈和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不過真實情況遠遠比今天見到的殘酷不止上百倍。

這些黑白照片中的人們,或許多數不在人世了,不然他們見到新中國成立70週年、抗日戰爭勝利74週年,中華民族翻開了新篇章,一定也很欣慰吧。

可惜館外的勳山地下要塞正在維護,沒辦法到地下工事一探究竟,無從觸摸破損的牆壁、走過潮溼的道路,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一段往事。

當天的博物館中,不少人帶著孩子同他們講解,還有小朋友被驚悚的模型嚇哭了,我開始理解東北為什麼發自內心地牴觸日本,牴觸日貨。

東北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血與淚的入侵史。因為清朝對東北實現封閉政策,1840年中國有4億人,碩大的東北每平方公里才不到2人,更不用提有軍隊駐紮。

在俄羅斯的官方教科書中,東北是無主之地,不屬於清政府管轄,海參崴是自己像哥倫布一樣發現的新大陸。如果不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將被日本佔領。

等到東北解禁,俄羅斯和日本或暗或明輪流侵佔東北,再後來“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徹底淪為日本的傀儡國,日軍對當地人民實施慘絕人寰的鎮壓。

那一代人親身經歷了憤怒和絕望的漫長時光,對侵華日軍恨之入骨,對日本整個國家充滿敵意,之後把這些故事講給兒女,兒女講給孫女,在口述中代代相傳和銘記。

相反,我“接觸”的侵華日軍來自二維的歷史書記載,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卻做不到感同身受。生活卻通過動漫、汽車、空調、電飯煲認識日本的另一面,說實話對日本談不上有多大的血海深仇。

這或許是大多廣東人接受和推崇日系車、日本貨的原因。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直到親眼見證骸骨和照片,血淋淋的真相不加掩飾地衝擊眼球,我意識到這一段屈辱史在東北人心中有多沉重。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貧窮落後就要捱打。

頂著大太陽離開東寧要塞後,我們沿著邊境線和省道、縣道前往中俄邊境綏芬河。

以下為圖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離開一眼望三國的防川后,不再和朝鮮半島接壤,一直沿著邊境線的201省道、206省道到東寧,旁邊只有俄羅斯遠東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黑雲壓城,過了一會下起了暴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雨一直下,大到琿春河上面籠罩有一層霧氣,高漲的水位淹沒了半截樹幹,一波接一波沸騰的水流很像電視中發大水的場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在春華鎮吃的東北家常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價格實惠,東西量大好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隨著路途的深入,深山加重了原本潮溼的天氣,在一大片綠色和星星點點的黃色中,山腰飄著一圈圈霧氣,村莊升起裊裊炊煙,有如置身於蓬萊仙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終於進入黑龍江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來到了虎豹的底盤,務必多加小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黑龍江老爺嶺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界碑。這本來是保護環境的好事,一些人對此頗有怨言,認為80-90%的琿春地區劃入這片嚴格限制開發的地區,導致上百個項目包括自然資源開採、公路鐵路建設無法進行,相當於給琿春上了枷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順利進入黑龍江界打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這時候雨停了,幾乎壓到大地的烏雲底下溜出夕陽的餘暉,熊熊不斷地淬著烈火,這架勢像是要燒掉整個天空,眼前的公路也變成通往地獄之門的修羅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天色越來越暗,由良哥負責最後一段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一道狹窄的光源像把利劍劈開了烏雲和山脈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再怎麼趕還是躲不過夜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到達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大早上的就有大爺在打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繁榮街附近的平價廣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正在拍的時候,大媽問我是不是要告她,我只有笑著說幫她宣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綠皮黃心的西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用炕悶熟的鳥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萬里無雲,毫無遮擋的陽光和紫外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雙語標識的街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俄羅斯風格的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綏芬河大橋,天空就是美得這麼不真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這幾處建築非常俄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是第一個沒辦法開到門口的市政府大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進入三岔口民俗風情園,不久就到了東寧要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要塞——遠東戰役第一槍打響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要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罪證碑園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遠處殲6和近處的殲8-E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前蘇聯的裝甲運兵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抗聯英雄園,展示有22位人道主義戰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李德生在2000年題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東寧要塞是二戰最大最長和最後被摧毀的軍事要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整個東寧要塞佔據有7.7萬平方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日軍所使用的防毒面罩和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為了修築這個要塞,犧牲了數不清的勞工。這是將真實的勞工墓搬到博物館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兩首打油詩反應了當時勞工遭受的非人化奴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這幾處模型逼真地展示了當年的場景,配合陰暗的燈光和音樂,甚至嚇哭了小朋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最後的第783大隊舉白旗投降,最後還有300多名官兵無法接受投降的事實,在地洞中選擇用手雷自爆身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東寧


▲圖示是1945年9月9日的二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關東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表示無條件投降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