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清澗名小吃——清澗煎餅


清澗名小吃——清澗煎餅

當你的腳步緩緩接近清澗縣城時,一陣陣喧鬧的市聲,已經先聲奪人地吸引了注意力,在諸多喧鬧的氣息裡,小攤小販的招徠聲最是動人,招徠聲一定要用清澗方言喊叫出來,細聲細氣,宛轉悠揚,如歌的行板,煞是動人。在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唯有賣清澗煎餅的聲音更清脆,更響亮,更誘人。

循著招徠聲望過去,就會發現街面上有不少專門經營清澗煎餅的店鋪,沿街的小攤前,撐了陰涼的大帆布傘,傘下襬著一溜兒長凳,坐滿了埋頭吃煎餅的人。說是小攤,其實只有一個大提籃裡放著一沓沓薄薄的、白生生的煎餅,外加一簍子冒著熱氣的蘸湯。賣煎餅的一邊招呼客人,嘴裡不時吆喝著“噢……煎餅……”悠長的招徠聲,似乎浸潤著色香味襲面而來,誘惑著你情不自禁走向煎餅攤,小販殷勤地用袖子擦擦已經擦得很乾淨的長條凳。盛情難卻,要上兩塊錢的,只見薄得透明的煎餅,捲成輕輕巧巧的一卷一卷,放進已盛好蘸湯的小碗裡,輕輕地蘸一下,幾卷筋絲絲、香噴噴的煎餅在不經意間已下了喉嚨,熱乎乎的蘸湯姜蒜醬醋五味俱全,也滑酥酥地進了你的喉嚨。這時的你,猶如豬八戒吃人參果,意猶未盡,不禁道聲再吃兩塊錢的,小販又忙不迭地輕輕一卷,麻溜兒地遞到你的手裡……

“吃煎餅唻……”小販拖著長長尾音的叫賣聲,令人垂涎欲滴。即便是常住清澗的老居民,聽了這誘人食慾的叫賣聲,也會停下手頭正乾的事,循著叫賣聲找到煎餅攤或煎餅店,四平八穩地坐下,大快朵頤,放縱肚皮海吃海喝,盡情享受吃煎餅的快意人生。

清澗煎餅由上好的蕎麥榛子,放在石碾上碾壓過濾成麵糊狀,繼而倒一勺麵糊在煎餅鏊上,拿特製的刮子颳得薄而平,眨眼間一張煎餅就攤成了,色白而透明,薄韌如紙,口感極筋道。煎餅攤好後,由巧手的俊婆姨翹著蘭花指耐心地捲成卷兒,整齊地盛放在盤中等待食客上門。清澗煎餅有好幾種吃法,一種是用涼白開放了姜粉、醋、蒜、鹽、香油、味精等調味品成蘸水蘸著吃;一種是夾了調製好的豬頭肉或豆腐乾吃;另外一種是用西紅柿、辣椒等材料炒制而成,味道辛辣刺激,口味重的食客常常會挑選這種佐料吃,百吃不厭。有一次,去相鄰的子長縣,我發現那裡的煎餅館也食客如雲。聰明的子長老闆在清澗煎餅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增加了許多新的花樣與吃法,比如給煎餅內捲上土豆絲、黃瓜條、海帶、海蜇絲等各種菜餚,與西安的菜夾饃頗有些相像。我一一分別嘗過,私心覺得還是清澗煎餅原汁原味,吃著更爽口些。

小城人皆喜食煎餅。不論春夏秋冬,煎餅館常常坐滿了人,有喜吃素煎餅的,也有好吃夾肉、夾豆腐乾的。有文雅的拿筷子夾著吃,彷彿二八少女執紅牙板咿咿呀呀婉約清唱,更多的則是一隻腳踏在凳面上,高高挽起袖子手抓煎餅卷直接伸到蘸湯盆裡蘸著吃,壯觀似關東大漢抵掌頓足而歌之。大家競賽似的,吃了一卷又一卷,直吃得肚皮滾圓,方才腆著肚子出得店來離開。

吃煎餅的多,賣煎餅的就多,不僅正街的街頭巷尾擺滿了煎餅攤,就是那些犄角旮旯的背街小巷裡、山坡上,居民住宅小區,也會時時傳來一兩聲悠長誘人的招徠聲。清澗煎餅猶如清澗縣城的一張閃亮名片,由聲聲叫賣聲所匯成的喧鬧市聲,頓時變成了小城一道亮麗而生動的風景線。

清澗煎餅是清澗名小吃。清澗人招待來客嘉賓,過年過節的餐桌上,必少不得一盤清澗煎餅。清澗在外工作的遊子,多時不吃煎餅就犯癮,嘴上常常會念叨著煎餅,彷彿比親孃老子還惦記至深。回到故鄉,頭一件事情便是一頭撲到煎餅攤前,不吃他個腸圓肚飽不罷休。如果恰恰遇上涼爽適宜的季節,走時還定要帶上幾十塊錢的煎餅,去宴請所在城市裡的親朋好友、鄰里同事。然而,不知道是由於沒有小城酸辣辣的蘸湯相伴,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帶出來的煎餅總不及在家鄉的小攤前那麼好吃爽口,但是下次若再有機會回鄉探親,煎餅仍舊是照買不誤。清澗人出門走親訪友,除了要帶紅棗粉條外,常常還會帶上幾十塊錢的煎餅讓外地人嚐鮮。現在條件好了,服務也跟了上去,帶煎餅的同時一併會打包了蘸水和西紅柿辣醬。當然,帶著清澗煎餅出門,心裡會格外踏實一些,儼然帶了身份證似的。(作者 任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