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包哈图村人的新生活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初次踏进因小洋楼多而闻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包哈图村,看着眼前齐排规整的“洋楼别墅”,家家绿树环绕、户户鲜花飘香,村庄小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很难联想,过去的包哈图村是一个路不通且贫困的小山村……

包哈图村地处麻莲乡最东部,东与县城阴田乡接壤,西与麻莲乡下麻莲村相邻,距离县政府所在地浩门镇8公里,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乡。属脑山偏僻的村落,全村共220户、921人。

在大山环绕的深处,生活在包哈图村的村民沿山沟依河而居,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依靠土地生活,土地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不成规模的牛羊散养是家庭经济收入的辅助。多年来,包哈图村因山多,气候寒凉等因素,土地收成不尽人意,“如果遇上个人口多的家庭,能够吃饱饭已经算是不错的,更不要提有多少收入了。”正如包哈图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海所说,贫困让包哈图村长期以来发展致富难。数据显示:包哈图村共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44户,1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4户,111人,低保贫困户15户,66人,五保贫困户5户,13人。老话讲“穷则思变”,面对特殊的、贫穷的现状,包哈图人不甘屈服,一些胆大的、敢于拼搏的、不安于现状的人纷纷离家,外出闯荡。这一去,就真的带来了收益和效果。

越来越多的包哈图村人外出闯荡,基本都是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也有一部分走到更远的地方,在餐饮行业打工。不管在哪里务工挣钱,干的基本都是力气活,收入也不是很高。这让出去的包哈图人感到不满足,同时也对自己没有技能感到失望。如果这样下去,与在家务农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几年前的冬春返乡季节,麻莲乡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大力开展拉面、电焊、挖掘机等多样化培训,使广大外出务工群众不再靠廉价的体力获取报酬,而是有了一技之长,能够获取更多的工资报酬。就这样,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走出村子,让包哈图村更多的人通过培训外出务工,走上致富之路。这种良性循环使全村得到整体性发展,群众日子越来越好。甚至很多包哈图村人通过长期的外出务工建立了更广泛的人脉关系,开始承揽工程、开营餐馆,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2012年起,全省村容村貌整治暨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整治行动开始,这对门源县各个村庄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从这年开始,包哈图村配套修建了幼儿园、卫生室、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墙,并安装了健身器材、路灯,还为农家书屋配备了电脑、图书等,往昔的“脏乱差”得到根本性遏制,通过项目扶持,真正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外出务工的群众渐渐富起来了,乘着家乡村容村貌整治的东风返乡创业,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鼓励下,找准农牧业发展和解决剩余劳动力的突破口,建立专业养殖合作社、承揽工程,并依托精准脱贫,紧贴村情实际,以群众产业入户资金购置的奶牛,通过股份形式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养殖管理,农户再以打工形式到养殖场务工,产出的牛奶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给群众,群众加工成奶皮返销给养殖场并赚取差价,从而解决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和收入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分散养殖难成规模和生态环保的问题,使“扶贫资金+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让群众更多地获取利润。至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23元。

日子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不服输的包哈图村人又有新的想法。如今,包哈图村里人畜饮水管道已铺设完成,家家户户均实现自来水入户和通电。多年在城务工的包哈图村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居住格局,他们有改变现状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想法。他们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小洋楼,选材用材、装潢装饰丝毫不比城里人差。也非常重视周边环境改造,美化亮化更具专业性。两三年时间内,村子里盖起小洋楼的有8、9户之多,在门源县100多个村来说是最多的,还有更多村民也正在计划盖楼,要改变现状向高品质生活迈进,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