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三國良將系列之文聘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長期作為各方勢力互相攻伐的前線存在。宛城、襄陽、樊城、江陵、夷陵,這些著名的古戰場雲集於荊州中北部地區。這些著名古戰場集中在江漢流域的直接原因,便是赤壁之戰後的形勢使然。原本繁榮富庶的荊州一分為三,這片土地上的大量人才也分別被三家瓜分,主要則集中於曹劉兩家。

劉備能夠在赤壁之戰後得到迅速發展,最終建立蜀漢,荊州人才可謂中流砥柱,如龐統、黃忠、魏延,都是三國時期如雷貫耳的人物。

今天為您講述的文聘,則稱得上曹魏集團最大牌的荊州將領。作為曹魏歷史上二十六名配享曹操廟庭的大臣之一,文聘究竟有怎樣的事蹟,請往下看。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文聘重大事件之一——無奈降曹,荊州忠臣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荊州南陽宛縣人。和絕大多數劉表舊臣一樣,在改換門庭之前的事蹟無有記載。只留下“為劉表大將,使御北方”這樣概括性的記錄。

建安十三年(208),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繼位。劉琮開始也想舉兵抗曹,怎奈手下文武紛紛勸諫劉琮不要抵抗要投降,意識到人心已散的劉琮只得舉州投降於曹操。劉琮讓文聘跟著一起出席投降儀式,文聘表示拒絕:“我文聘未能保全州境,身負罪過,就不去了。”

直到曹操已經渡過漢水兵臨襄陽城下,文聘才出城拜見曹操。曹操問道:“你主公都早早迎接我,你怎麼來得這麼遲?”文聘答道:“以前沒能輔佐主公劉表為國建功,荊州雖已丟失,我還是想據守漢水以保全劉荊州之基業。如此才能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如今投降實乃無奈之舉,非我本意。我內心充滿悲懣,羞愧不已,實在沒臉去迎接您。”說完這些,文聘想起往日劉表的恩情,再也控制不住情緒,當著曹操及眾人的面失聲痛哭起來。

《三國志·文聘傳》載:“…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於此。實懷悲慙,無顏早見耳。”

這番話可謂感情至深,而且冒著極大風險。當蔡瑁、蒯越、韓嵩、傅巽等大多數荊州重臣帶著喜悅的心情投降曹操時,只有文聘仍然心懷劉表恩德,並且公然表示投降是迫不得已,原本已經做好抵抗的準備這種話。不知在場的荊州投降派們看到文聘如此,是否會臉紅。

作為荊州鎮守北部的大將,文聘的名字曹操自然非常熟悉。見到文聘如此,曹操愛才之心頓起,感嘆道:“仲業(文聘的字),你是真正的忠臣啊!”於是曹操給了很多賞賜以安撫文聘。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文聘重大事件之二——長坂立功,受任江夏

雖然正史沒有記載文聘之前的事蹟,但這主要是因為劉表安於守土自保,無心爭霸天下導致。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曹操來說,他當然在南下荊州之前對這塊地盤上的知名人物都有所瞭解。文聘與蔡瑁、蒯越等根基深厚的地方豪族不同,他憑的是真本事。

劉琮雖然舉荊州全境投降,但劉備這隻打不死的小強仍然在荊州境內流竄。為徹底解決後患,曹操派出曹純率領虎豹騎精銳南下江陵追趕劉備。曹純作為外來者不熟悉當地環境,自然需要一個本地助手,於是曹操分給文聘一支部隊,讓他輔佐曹純。

曹純與文聘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帶著十餘萬百姓緩緩行進的劉備,殺得劉備僅帶數十騎落荒而逃。此戰不僅得到大批人口,而且還俘虜了兩名劉備的女兒,若不是趙雲浴血奮戰,恐怕阿斗也要被抓。追趕劉備最重要目的是防止其進入戰略要地江陵城,趕跑劉備後曹純與文聘順勢進入江陵,至此確保了荊州被曹操實際掌控。

通過對劉備的討伐,既證明了文聘的軍事才能,也驗證了文聘的忠誠。文聘之忠,是忠於劉表、劉琮,以君臣大義為先,既然劉琮投降於曹操,那麼文聘的君臣之義就轉移到為曹操盡忠。這既與荊州投降曹派不同,也與跟隨劉備而去的抗曹派不同,文聘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以忠君為第一位的。

長坂坡之戰雖然曹純為主將,同時也是文聘的投名狀。曹操進入荊州後,孫劉聯軍宣告成立,與曹操隔江對峙。這時荊州最關鍵的地方有兩處,首先無疑是江陵,作為荊州的地理核心,曹操以最可靠的宗室大將——曹仁來鎮守。其次便是江夏,雖然孫權幾個月前剛剛擊殺黃祖而佔據了江夏,但因兵力不足最終放棄了大部分地區。劉琦曾短暫接任江夏太守,赤壁之戰後江夏東部、南部重新為孫權佔領,北部則在仍然在曹操控制下,劉琦隨劉備退往南郡公安。這曹操控制下的江夏雖然面積不大,但作為對抗孫劉聯軍的前線地位重要,必須派可靠將領鎮守,曹操選擇了文聘。

《三國志·文聘傳》載: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

這個任命能看出文聘的重要地位。孫權破黃祖、劉琦避禍、劉備駐軍以及赤壁之戰都發生在短短一年之內,江夏的民心不安程度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孫權在對岸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文聘的任務非常重要。曹操對荊州兵的忠誠度與戰力不放心,還特意讓文聘“典北兵”,即分出一支北方士兵組成的部隊交給文聘,可見曹操對文聘非常認可。

《三國志·武帝紀》載: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這段曹操本紀的記載,顯示荊州降者有十五人被封侯,單獨強調了文聘為江夏太守統本部兵馬一事,對其他人則一筆帶過。可以說,荊州新降人才中,文聘最受曹操重用。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文聘重大事件之三——三勝關羽

建安十四年(209),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周瑜與劉備則加緊擴大戰果,向江陵發動猛攻。周瑜在正面戰場與曹仁交戰,關羽則帶領一支部隊沿漢水北上擾亂曹仁後方,同時阻止曹操派出的各路援軍。

文聘與駐紮在襄陽的樂進協同作戰,在尋口擊退關羽,因此功進封為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周瑜與曹仁的江陵之戰前後持續一年多,期間關羽多次襲擾曹仁後方,這一系列游擊戰被後世稱為絕北道。這期間曹軍有多支部隊與關羽交過手,如樂進、滿寵、李通等,但最主要的對手就是文聘。

許多分析認為樂進、文聘與關羽的交鋒在213年的青泥之戰,以此認為209年絕北道樂進、文聘沒有參與。筆者並不認同。

《三國志·文聘傳》載:“(文聘)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這句話緊隨在尋口退關羽,獲封延壽亭侯之後。最關鍵的點在與,漢津、荊城全部位於漢水流域,也就是在江陵城以北相當遠的地方。如果文聘退關羽發生在213年,那麼意味著在劉備入蜀期間,關羽曾經發動過一次北伐,並且打到了襄陽城下。很難想象劉備孤懸於蜀地千里之外,忙著與劉璋、張魯周旋時,關羽會主動進攻。

在史料有限的情況下,根據常理推斷,先在尋口、次在漢津、最後在荊城三次與關羽交手,如此頻繁地變換戰場,更大的可能還是發生於關羽絕北道期間。為何唯獨文聘與關羽交手次數如此頻繁,最恰當的解釋是文聘擔任江夏太守,駐軍位於長江與漢水交匯處不遠。加上文聘荊州舊將身份,對地形與水戰戰法更加熟悉,所以理所應當是迎戰關羽的主力人選。

文聘本傳記載的尋口、漢津、荊城對關羽三連勝,既有關羽本身兵力不足,無意決戰的原因,也有本傳為傳主溢美的因素。不過能夠短時間內連續三次擊敗關羽,換成一般將領還真未必能做到。畢竟後來另一路曹軍將領汝南李通就在支援江陵的半路上死掉了,雖然不是戰死,也與戰事吃緊脫不開干係。

至於213年的青泥之戰,只能確定是樂進與關羽對戰,至於文聘有沒有參與,如果認定之前都發生於209年南郡之戰期間,那麼文聘很可能沒有參與青泥之戰。

隨著劉備入蜀,荊州地區戰事進入平靜期,漢中、合肥成為此後一個階段的中心舞臺,文聘則始終鎮守著江夏。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文聘進爵長安鄉侯,獲假節。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文聘重大事件之四——保境守土,江夏鐵閘

黃初三年(222),曹丕從三個方向大舉進攻東吳,其中曹真、夏侯尚兩大軍區司令聯合進攻江陵。作為江夏太守,文聘受命跟隨夏侯尚出征。

曹魏大軍包圍江陵後,與東吳守將朱然、援軍諸葛瑾展開激戰,在剛剛結束的夏侯尚等人篇章中有詳細記載,在此不重複了。且說文聘分兵駐紮於夏口扼守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擊退了來犯的東吳軍隊。

《三國志·韓當傳》載:曹真攻南郡,當保東南。

也就是說曹真、夏侯尚圍攻南郡江陵城時,韓當位於東南方向。文聘本傳沒有記載在夏口擊退的東吳將領是誰,如果根據這個側面記載,很有可能就是韓當。

曹丕南征結束後,晉升文聘為後將軍,封新野侯。

黃初七年(226),曹丕駕崩,曹叡繼位。孫權趁曹魏新帝登基局勢未穩之機大舉北伐。

根據文聘本傳記載,孫權以五萬大軍包圍江夏郡治所石陽,隨即猛烈進攻,文聘死守二十多天。孫權未能迅速攻破石陽,又怕曹魏已經驚動戰機已失,於是撤兵而去。文聘應該研究過張遼合肥之戰的經驗,也趁著孫權撤軍時出城追擊,竟然也獲得了勝利,“聘追擊破之”。

這場戰役文聘立下大功毫無疑問,所以得到封邑增加五百戶的待遇,總計達到了一千九百戶。這個數字是不是很熟悉?就在上一篇中,夏侯尚也是這麼多。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不過據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說法,這場戰役的過程卻有很大不同。

《魏略》稱,孫權率領大軍殺到,正逢天降大雨,石陽的城牆都被雨水沖壞,百姓剛好都外出到田裡幹活,一時還來不及修補城牆。文聘聽說孫權來了,冥思苦想之下,決定採用空城計迷惑孫權。

文聘下令,城中所有人都不準露頭,也不準發出聲響,而自己乾脆回家躺在床上休息。反正城牆都壞了,孫權真要進城也擋不住,不如想開些,聽天由命,看孫權是否中計。

《魏略》載: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勑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

孫權平時陰謀詭計玩得太多,看到石陽城鴉雀無聲、城頭空無一人的陣勢果然起疑,對部將們說道:“曹魏都流傳稱文聘此人是忠臣,所以把江夏重鎮委任給他。如今我們兵臨城下他卻毫無反應,想必城內有埋伏,外部也安排好了援兵,等著咱們上鉤。”於是孫權不戰而退。

本傳的交戰記載與裴松之註記的這段記載相反,一個是激戰後退兵一個是空城計退兵,這裡裴松之本人也發出:“魏略此語,與本傳反”的疑問。

筆者認為,把如果把《魏略》的空城計看做整個戰役的初期階段,也能夠說得通。孫權懷疑城內有埋伏而暫時退兵,發現文聘確實沒有伏兵後又返身再戰,這時文聘已經把城牆修補好,並堅守二十多天。這樣的經過也完全可能。

無論如何,文聘正面承受了孫權的猛攻這點可以確定。

《三國志·明帝紀》載: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先時遣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這段記載中,曹叡敏銳地分析出孫權意圖攻己不備,力求速勝的意圖,表示文聘與孫權已成相持之勢,孫權不敢圍城久攻。於是在派出援軍之前,先以使者荀禹前去勞軍,荀禹僅憑藉江夏沿途臨時徵募的一千來名縣兵,趁夜登山舉著火把,讓孫權以為曹魏援軍已到,使其自行撤軍。

這段史料解釋了為何孫權僅二十餘天就撤退的原因,同時也寫明文聘確實遭到孫權進攻,所以《魏略》記載的空城計即便存在,也只是暫時使孫權撤退而已。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文聘篇


文聘卒年不詳,僅在文聘本傳稱“在江夏數十年”。文聘作為久經戰陣的大將,其威名在東吳也有很強的震懾力,後期魏吳交戰的重心基本都在揚州,荊州反而比較平靜,這與文聘在江夏的駐守不無關係。

文聘去世後,得到壯侯的諡號,後來還成為二十六名配享曹操廟庭的重臣之一,可謂生榮死哀。

經歷曹魏三代君主,始終鎮守於江夏前線穩如泰山的文聘,其事蹟到此就講完了。但三國良將系列文章遠未結束,後續仍將不斷為您獻上其他三國人物介紹,感興趣的話就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