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任正非《經濟學人》刊文:定位華為未來戰略

任正非《經濟學人》刊文:定位華為未來戰略

本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行年度特刊「The World in 2020」,前瞻下一年度及未來趨勢。

任正非在年刊發表署名文章《Ren Zhengfei on the coming innovation explosion》表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必然走進智能社會,如今人類社會正處於新理論、新技術再一次爆發的前夜。

(華為心聲社區對其進行了編譯,名為《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任正非表示,開放合作是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

他指出,各種新思想、新技術都方興未艾,跨學科的「鏈式反應」是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新特徵,但必須加強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硬基礎(技術本身)和軟基礎(應用技術所需的規則、技能等)。

他認為,要緊隨著數據發展,疏導巨大信息洪流是華為未來二三十年的戰略定位。

「疏導分發、存儲與處理數據流量,就是我們的戰略方向,也是我們長期的奮鬥方向。」

文章最後,任正非表示一花獨放不是春,這麼五彩繽紛的信息社會,沒有百花齊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堅持與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態,共享生態,堅定不移擁抱全球化。

以下為《The Economist》雜誌,《Ren Zhengfei on the coming innovation explosion》的全文。

華為人堅信,人類將在未來 20 到 30 年內進入一個智慧的世界。社會正處於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又一次爆炸中。潛力很大,但不確定性也很大。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開放式協作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法。

在電子領域,芯片將繼續縮小到三納米,甚至可能縮小到一納米。即使摩爾定律過時,這種發展仍將以我們尚無法預測的方式繼續。過去,我們認為石墨烯將是這一發展的驅動力,但今天我們不確定這是否仍然適用。

我們肯定會在未來兩到三十年中看到基因技術的重大突破,這將觸發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納米醫學領域的驚人進步。但是,這些突破將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仍然不清楚。分子科學和技術可用於合成以前不存在的材料。無法判斷將出現什麼新材料和新技術。我們確實知道人工智能(AI)將會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我們無法預測它將如何推動社會發展或創造更多財富。

量子計算的突破及其廣泛應用將引發數據流量的爆炸式增長。儘管我們確定影響會很大,但看起來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學技術也將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各個學科的進步正在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創造新的機會,但是跨學科突破的影響將更加驚人。所有這些未來的創新將伴隨著數據流量的爆炸性增長。我們尚無法預見在存儲,傳輸和處理這些超大量數據時會有什麼需求。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數據將在雲中存儲和處理。

但是,我們將如何處理這種激增的數據呢?

簡而言之,我們只是不知道我們的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我們將如何適應它或如何控制它。各種各樣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正在我們眼前展現。這種新的技術創新浪潮的一個新穎特徵就是跨多個學科的「連鎖反應」。

例如,信息技術已成為所有學科的科學研究和創新的基礎。同樣,它們已成為每個行業發展的基礎。

不過,有一件事很清楚。我們必須加強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基礎架構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硬性(實際技術),另一方面是軟性(我們應用於其的規則和技能)。

在硬性方面,我們擁有光網絡,尤其是 5G,以及未來的 6G。人工智能依賴於各種信息技術,並且在基礎設施能力不不斷突破的情況下,它將難以前進。這就像試圖在沒有高速公路的情況下高速駕駛汽車。

在軟性方面,我們有人才,法規等。關鍵在於才能。為了迎接這個新時代,整個世界必須通過創造一種允許學術自由並培養思想自由的環境,來全面支持教育並培養各種才能。

緊隨數據

站在智能世界的門檻上,我們必須決定在未來 20 或 30 年中,我們將在新的社會結構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們知道,未來數據流量將不勝枚舉,因此我們的戰略方向將集中在引導,分配,存儲和處理這一龐大的數據流量上。這將是我們長期致力於的地方。我們決不能偏離這個方向,但是我們可以在旅途的不同階段進行適應。

一花獨放不是春,這麼五彩繽紛的信息社會,沒有百花齊放是不可能的。在華為,我們將繼續與世界各地的公司合作,以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並分享其利益。在全球化的堅定承諾下,我們將保持開放和合作以取得共同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