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文|唐俑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宋元崖門海戰 ,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1、崖山

崖山之戰又稱“崖山海戰”、“崖門戰役”、“宋元崖門海戰”等,交戰雙方是宋軍與元軍,交戰地點位於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海灣。這場宋元之間的決戰,以宋軍全軍覆沒而告終。

實際上,南宋的滅亡之旅從襄樊之戰就開始了。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確實是金庸說的那個襄陽,不過沒有郭靖

這場開始於鹹淳三年(1267年)、歷時6年的戰役,最終以元軍大獲全勝而告一段落。

襄樊失陷後,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再無險可守,元軍長驅直入,很快兵臨城下。

大勢已去,求和也許是唯一的選擇。

2、兩幼主

然而,此時的南宋已為元軍視作囊中物,元軍拒絕了對方的議和請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迫投降,楊太后和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先是逃到浙江金華,與大臣陸秀夫會合後,又到溫州與文天祥、張世傑、陳宜中會合,立足未穩,又被窮追不捨的元軍“趕”到福州,在福州建立小朝廷,改元景炎,年僅7歲的趙昰做了皇帝,也就是宋端宗。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宋端宗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小朝廷建立後,在大將張世傑、籤書樞密院事陸秀夫,丞相陳宜中,少保、信國公文天祥的領導下,抗元鬥爭得以繼續進行。然而,步步緊逼的元軍很快逼近福州,小朝廷繼續逃亡,輾轉於泉州、潮州、惠州等地,一直逃到雷州。

關鍵時刻,主持朝政的丞相陳宜中藉口去占城(古國名,在今越南境內,時為南附庸國)與其國王商討小朝廷避難事宜,卻如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他第三次臨難脫逃。

小皇帝端宗哪裡受得了這般顛沛流離,又於逃亡途中落入海中,雖被救起,卻受了驚嚇,於景炎三年四月十五日病死。

面對群龍無首的局面,陸秀夫挺身而出,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鼓舞士氣,大家又擁立7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新皇帝即位不久,雷州這塊最後的“根據地”也告失守,“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另外兩傑是陸秀夫和文天祥)多次率軍反攻都未成功,不得不將流亡政權遷至位於廣東新會的崖山。

3、精神可嘉,能力堪憂

實際上,當時的形勢並非糟糕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就兵力而言,元軍並不佔優勢,僅有數萬,而宋軍的正規軍和民兵加起來足有20萬。

宋軍的第二個優勢是熟悉水戰,元軍則不擅水戰。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萬分遺憾的是,這個也許可以翻盤的機會,南宋方面卻沒有抓住,關鍵時刻,張世傑的指揮出現一系列錯誤,輕敵思想導致他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而是把兩千多艘戰船排在海灣內,用大索連成“連環船”,把小皇帝趙昺的御船圍在中間,意圖死守。

放棄對入海口的控制,等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把戰船用大索連在一起的結果,是戰船失去機動性和靈活性,也給了元軍火攻的機會。

三國時的曹操就犯過這種低級錯誤,被火攻時逃都逃不掉,導致赤壁大敗。

元軍見宋軍把戰船連成一體,果真用小船滿載易燃物品,縱火衝向宋軍的“連環船”,好在宋軍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出,事先在船上塗滿了泥巴。

火攻不成的元軍改變戰術,先用水師封鎖了進出海灣的水道,阻斷了宋軍的退路,然後用陸軍守住相關道路,不準宋軍上岸汲水砍柴。

沒有淡水,宋軍只能吃乾糧充飢,一天兩天還行,連續吃了十多天干糧後,有的士兵開始喝海水解渴,結果又吐又瀉,戰鬥力大打折扣。

不過,張世傑總算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面對元軍的勸降,他捨棄了富貴而選擇了“義”。

元軍先是抓住了張世傑的外甥,命他來勸降,一連來了三次,張世傑說我不是傻瓜,我明白只要投降就有富貴,“但義不可移耳”;

元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讓當時已被俘的文天祥給張世傑寫勸降信,文天祥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呼?”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文天祥《過零丁洋》

我沒能力保衛父母也就罷了,但我不可能叫人背叛父母!文天祥那首傳誦千古的《過零丁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黔驢技窮的元軍主帥張弘範使出最後一招,派人去給崖山軍民做思想工作:“你們的陳丞相去了越南,文丞相成了我們的俘虜,你們就別做抵抗了,抵抗也沒用,會死得很慘。”

崖山軍民的“回答”是寧死不降,無一叛變。

4、殉國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一早,勸降無望的元軍對宋軍發起猛攻。

元將李恆利用早晨退潮的有利時機,戰艦渡過淺水,向北面宋軍發動突然襲擊,戰至中午,北面宋軍被擊潰;

南面宋軍的結局更慘,在南北夾擊下全線潰敗。

戰鬥從黎明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連吃敗仗的宋軍陣腳大亂,張世傑意識到應該作最後的打算了,他先是下令砍斷繩索,率10多艘戰艦護衛楊太后突圍,殺到外圍時見皇帝趙昺無法突圍,又派小船去接應,卻未能把小皇帝接出來。

原因是當時天色已晚,而且風雨交加,一直與小皇帝在一起的陸秀夫見來人不是以前熟悉的護隨親兵,不知真假,擔心元軍假冒,為了避免趙昺被俘受辱,他斷然拒絕了小船的接應,無可奈何的張世傑只得護衛著楊太后殺出崖門。

在敗局已定、逃生無望的最後關頭,陸秀夫把妻兒趕下大海,然後“盛裝朝服”來到趙昺面前:“國事既已不可收拾,陛下就應為國捐軀,切不可蹈德祐皇帝(指投降元朝的宋恭帝)覆轍……”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年僅8歲的趙昺彷彿突然間長大成人,他身穿龍袍,胸掛玉璽,只說了三個字“朕知道”,陸秀夫把他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走向船舷,走向茫茫大海……

5、10萬浮屍

得知噩耗的十萬軍民失聲痛哭。

為了不讓戰艦落入敵手,宋軍將數百艘戰艦鑿沉。

無人命令,無人動員,包括朝廷諸臣和後宮女眷以及士兵、百姓在內的十萬軍民前赴後繼,紛紛跳海,跟著小主人去了……

隨後,悲痛欲絕的楊太后跳海而死。

率領水軍餘部突圍到海陵山腳下的張世傑,得知噩耗後對將士們說:“我為趙氏亦已盡心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又已亡,我不死,是想為趙氏存宗祀……國事至此,豈非天意!”

說完,張世傑縱身跳入大海(一說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宋朝滅亡。

元人編撰的《宋史》倒是真實地記錄了戰後情景: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十萬具屍體,十萬個忠魂。

十萬具浮屍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崖山海戰場景復原圖

每一具屍體上,都寫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八個大字!

老王:在這個沒有戰爭的年代真的很難想象,目睹一切的元朝士兵下半輩子不做噩夢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