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

榮耀6174


黃河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六大長河,中國第二大河流。



黃河成為懸河由來已久,並不是靠簡單的泥沙船挖沙就能解決的,就算是挖沙船沒日沒夜的挖也趕不上黃河水帶來的泥沙量。因此,用挖沙船來解決黃河整體下移是不可能的。



黃河早在千餘年以前就已經成為懸河。中國歷史上秦,漢,唐,發展的中心都在陝西,甘肅,秦嶺北麓一帶。古代的城邦建設,人民生活,經濟發展,由於缺少現代建築材料而需要大量砍伐木頭,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對土地和糧食的需求,更是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植被稀疏,勢必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時,甘陝一帶屬於丘陵,高原地貌,有的地方坡度能達到30度左右,而坡度越長地表水的沖刷力就越強,大量黃土和粉沙被地表水或者雨水攜帶著流進黃河,這就使得黃河水中的含沙量不斷增加。目前黃河已經成世界上馳名的多泥沙河流,每年都會產生大約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四分之一都留在了黃河下游。



而下游的河南,山東等地則屬於平原地區,黃河流經到這些地方,受到平緩地勢的影響,流速下降,大量河沙沉積河床不斷抬高,水位上漲,從明朝開始就水患不斷,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中由於不斷裡邊堤壩,天長日久就造成了河床高出兩岸,形成了懸河。因此治理黃河懸河不能靠挖沙船來,應該多措並舉,重點恢復黃河上游的自然環境,加強植被保護,減少黃河泥沙的攜帶量,這樣才能在長期不懈努力下改變黃河是懸河的情況。


懂知識的小胖子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個懸河,大家都知道開封城。開封城是有名的城壓城,新開封城底下,壓著舊開封城,舊開封城下頭,還壓著更舊的開封城,一共壓了六層。這都是拜黃河所賜,黃河裹挾著大量的泥沙,泥沙沉積,形成厚壁,兩側百姓為不讓大水淹下來,就在原有的堤壩上加築堤壩,於是地上河就形成了。

然而黃河一旦決堤,就會把沿途州縣全部淹沒。畫簡略圖根本看不出黃河的水量來,要是按照實際比例畫,它是這樣的:

上面這段黃河,寬度600米,而黃河很多地方寬度都在1000米以上。如此巨量的大水,一旦決堤,必然會淹死數十萬百姓,有時候會淹死數百萬人。

原先黃河氾濫很難治理,就是因為在古代,你開著個木船到去河裡挖沙,費勁不說,根本就是沒效果的。你前腳挖完,後腳又給你填上。就算是現代,你靠挖解決淤積,工程量可以說是驚人了。在明朝,人們為了防治黃河淤積,想出了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束水衝沙”。通過縮窄堤壩的寬度,讓黃河水變得湍急起來,泥沙自然就會被急流裹挾下去。下游的寬河道,則採用了相反的方式,加寬黃河的橫面,讓泥沙淤積變得很薄,兩側的堤壩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然而,黃河依然時常氾濫。

現在疏浚黃河的方法,通常是等待黃河枯水期,直接上去挖掘。

還有抽沙船,每天在黃河上不停運作,以確保洪水到來時不會出現狀況。這種機器就是把泥沙通過電泵抽到管子裡,管子將泥沙輸送到岸上,泥沙到岸上經過沉澱,只有清水返流回黃河,這自然是現代工業科技發達以後才能做到的。

黃河治理,還是要標本兼治的。上頭往下刷泥,下頭天天挖,不是根本的辦法,但是很有必要。黃河從青藏高原處還很清澈,到黃土高原開始變濁。都說應該植樹,但黃土高原的狀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至於“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因為人們一直在挖。


豆子人民藝術家


因為吹沙填海和挖低黃河是沒法比的。

咱們可以做個簡單的估算,南沙島礁大一點的可能有5平方公里左右,小一點的不到1平方公里。假如咱們按5平方公里算,高度按10米算,這樣一共是5千萬立方米。這確實是不小的工程量,但是跟挖低黃河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假設挖河工程只限於黃河下游地區,這部分黃河的長度是786千米,假設河道的寬度是1千米,假設需要清理的泥沙只有10米厚,那麼這些泥沙的總體積就有78.6億立方米。假設一立方米的泥沙重1.5噸,那麼這些泥沙的總重量就有近120億噸,如果用載重10噸的大卡車來運,需要12億輛(次),基本相當於全國人民每人一輛10噸大卡車的泥沙。即使不考慮能否通航等問題,假設一艘船能挖出並裝載5000噸的泥沙,也要240萬艘(次)才能運完。

再直觀點的話,咱們可以找一個大點的南沙島礁(比如美濟),跟黃河下游的一段河道的衛星圖來比較一下(見下圖,基本同比例,圖自Google Earth)。

再來一張更大視角的,下圖(圖自Google Earth)中間彎彎曲曲的黃色條帶就是黃河,左下角是一千萬人口的鄭州市,密密麻麻的小點是黃河沿岸各省的村莊。這張圖只包括了黃河下游不到一半的長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黃河的寬廣,感受一下自古以來治理黃河的艱辛。

更何況,黃河不會停在那裡等大家挖完沙子再繼續流,而是日夜不停地往下游堆積泥沙,網上查到的數據是年均輸沙量16億噸,這樣光是黃河一年的泥沙就可以填三十多個島了。因此題目中這兩個任務的難度不是一個等級的,而且呢,南海哪裡是吹沙填海,明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嘛,所以就更沒法比了。


喬小海


就算我們用挖泥土的船,去挖黃河底下的泥土,達到的結果也是有限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有新的泥土填補進來,所以我們根本就挖不完,只要黃河的整個生態體系沒有發生改變,泥沙就會源源不斷的出現,既然我們無法改變整個黃河的生態體系,這個事也就作罷了。

其實黃河的泥沙之所以這麼多,和黃土高原有著巨大的關係,黃河每年都要從黃土高原,帶有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經過河水的搬運,會在下游流域平緩的地方堆積,只要時間一長,黃河的河床就會變高,人們就不得不加固黃河的河提,以免河水氾濫之災。

所以只要黃土高原的泥土繼續流失,黃河的泥沙問題就無法解決,以人工的方法根本就不現實,無論你再怎麼挖,水底下的泥土總會重新回來的,要知道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能達到了驚人的幾十億噸,這麼多的泥沙,很快就會重新堆積在河床上面。

另外黃河那麼大那麼長,如果真要降低黃河的河床高度,工程量將是巨大的,但如果真能一勞永逸的話,我想國家還是願意花巨資投入的,但可惜並不能,所以黃河的治理,還是以加高加固河提為主,用船去挖水底下的泥沙,肯定是不太靠譜的。


科學薛定諤的貓


黃河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它千百年來孕育了中華兒女博大的胸懷。可是黃患成災也是中華兒女殫精竭慮難治的痼疾。

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又流經黃土高原,挾裹著黃土塬的泥沙,直奔華北大平原。

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後,河道漸寬,水勢平緩,泥沙逐漸沉積下來,河道逐漸抬高。

人們只有一點點修高堤壩,日久天長,黃河就成了地上懸河。

黃河懸河地段,主要位於黃河中下游,最明顯的開封河段,黃河堤壩甚至比開封鐵塔都高,已經過了城區鐵塔的半腰。

由此造成的“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患,真的成了沿岸百姓的心頭之患。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是基建狂魔,我們為了吹填造島,擁有亞洲第一的天鯨號挖泥船,我們可以把黃河下游的泥沙挖走,將黃河河道整體降低,以絕黃患。

有書君卻覺得此法並沒有太大作用,起不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反而弊大於利。且聽有書君梳理分解。

一,單憑挖泥船挖沙治理黃河治標不治本。

先秦時期,黃河就被稱為濁河。

尤其是唐代時期,開始大量破壞晉陝沿黃河地區的生態,亂砍亂伐樹木,地面植被被毀,更加劇了沿岸地區的水土流失,增大了黃河水的含沙量,石水六鬥泥。

由此可見,黃河每年裹挾而下的泥沙量,遠超人們的想象力。據說,黃河每年衝下的泥沙多達16億噸。

16噸泥沙至少會有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游,我們如果想全部挖出,那將是無法完成的巨大工程。我們先不說挖沙工程量之大,就是我們挖出的泥沙怎樣處理都是問題。

黃河泥沙中,泥多於沙,而且黃河中沙子能用於基建工程的很少,大多還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黃河下游的沙子多用於鞏固河堤。

我們假設這些沙子有地方使用,可是那些泥又該堆於何處?如果堆於岸邊,一場雨又可能把挖出的泥沙,重新捲回黃河中。

況且,我們挖取黃河泥沙的同時,黃河亦繼續裹挾黃土塬泥沙奔流而下,也許我們挖取的速度還趕不上重新堆積的速度。比如,我國每年也在黃河下游挖沙固堤,每年挖取河沙只有1億噸左右,相比較黃河16億噸的含沙量,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果我們年復一年如此抗衡黃河,我國亦擔負不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也消耗不起精力。畢竟國家發展,牽涉到方方面面,不是隻有治理黃河一項事業。

黃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要想減少黃患,我們只有先治病,先治理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才能根治黃河。如果只在黃河下游挖沙,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多是無用功。

二,貿然大量挖沙有可能破壞黃河的生態平衡。

黃河歷經千百年的流淌,其已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生態系統。

我們如果沒有完善的規劃,貿然挖沙,就有可能破壞其生態平衡。

據悉,黃河河南段就因個別採沙場,為了利益大量無節制挖沙,已經造成了河岸後退,溼地被大面積吞噬的現象,其生態平衡已經遭到了破壞。

貿然挖沙不但破壞黃河沿岸的生態環境,還會對黃河中的水草,魚蝦的生存環境形成破壞。

生態平衡的破壞,有可能會引起氣候變化等一連串的反應。

因而用挖沙船挖沙絕非上策,我國也明確規定了黃河挖沙的禁挖段和可採段等。

由此可見,黃河中的泥沙也不是隨便挖的。

綜上所述,用挖沙船挖沙以降低黃河河道的方法,應該弊大於利。我國治黃至今也未大力採用此方法。

通過我國在黃河中游地區,多年植樹造林的努力下,黃河水已經見清,甚至壺口瀑布的水都出現逐漸變清的現象,這就說明,我國改善生態環境治黃已經初見成效。

同時,我國還通過調水調沙等措施,既保證了黃河不斷流,又保證了把大量泥沙衝入大海。

這也是我國治黃新的突破。

有書君相信,黃河經過有效治理,其三年兩決口的諺語終將成為歷史。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母親孕育萬物,會重顯其博大情懷。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只靠不斷的排沙,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況且這個標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治的:

懸河處於黃河下游段,將近800公里長,歷朝歷代形成堆積的泥沙不是三兩天就能挖走的,恐怕投入的工程可以再挖一條河了。

其次最根本的是:泥沙源頭——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每年在下游堆積的泥沙量約4億多噸,所以重點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頂多是解燃眉之急。


黃河被譽為“母親河”,也是我國的第二大河,西起青藏高原、東入渤海,全長足足有5464公里。而題目中所說的“懸河”,這是由於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緩流域堆積,之後人們不斷的加固加高大堤,於是形成了“地上懸河”。

其中最高的一段,是位於開封(中學地理也有講過),比如下圖

並且開封這段河床隨著泥沙的不斷進入,每年增高約8到10公分,在黃河大堤的保護下,這段懸河就從開封城北面流過。在近些年的觀測數據顯示,懸河正在向中上游蔓延,總的來說,治理黃河很迫在眉睫,雖然治理黃河的口號就一直沒斷過。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作為一個山東黃河治黃工人,自79年上班以來一直在簡易吸泥船上工作,吸泥船每天可從黃河中吸泥可達3~4千方泥土,用以鞏固黃河大堤。將黃河大堤加寬加高,每年吸泥船可工作200天至300天。根據上級下達的任務。山東局下屬各局都有幾十只簡易吸泥船。(每隻船功率120~300馬力)。


大漠雄鷹175298432


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後,河道漸寬,水勢平緩,泥沙逐漸沉積下來,河道逐漸抬高。


人們只有一點點修高堤壩,日久天長,黃河就成了地上懸河。


黃河懸河地段,主要位於黃河中下游,最明顯的開封河段,黃河堤壩甚至比開封鐵塔都高,已經過了城區鐵塔的半腰。


由此造成的“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患,真的成了沿岸百姓的心頭之患。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是基建狂魔,我們為了吹填造島,擁有亞洲第一的天鯨號挖泥船,我們可以把黃河下游的泥沙挖走,將黃河河道整體降低,以絕黃患。


其實黃河的泥沙之所以這麼多,和黃土高原有著巨大的關係,黃河每年都要從黃土高原,帶有大量的泥沙。


這些泥沙經過河水的搬運,會在下游流域平緩的地方堆積,只要時間一長,黃河的河床就會變高,人們就不得不加固黃河的河提,以免河水氾濫之災。


所以只要黃土高原的泥土繼續流失,黃河的泥沙問題就無法解決,以人工的方法根本就不現實。


無論你再怎麼挖,水底下的泥土總會重新回來的,要知道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能達到了驚人的幾十億噸,這麼多的泥沙,很快就會重新堆積在河床上面。



黃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


要想減少黃患,我們只有先治病,先治理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才能根治黃河。


如果只在黃河下游挖沙,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多是無用功。


所以這件事情是不現實的。


幸生


這個要綜合考慮的,挖泥船雖然可以將黃河的泥沙弄走一些,但按現在的技術而言,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不值得這樣去做。侶意主要考慮的是如下方面,足以否定題目的設想了。

①處理不過來。黃河的每年的泥沙輸送量是很多的,多年平均輸沙量大約是10多億噸,泥的比例大於沙,而挖泥船或挖沙船不可能挖了就不管吧,總得找地方放這些泥沙。直接堆積就是自找麻煩,一般可以用於基建,可以獲得經濟收益。這個現在很掙錢,但總有市場容量的,而且有一定的輻射範圍。黃河的河沙一般也只用於周邊的市縣,運太遠就會增加很大運費,沒有競爭力的。類似水泥廠這類建材,每個地區都會有代表性的企業,存在地域競爭優勢的。最後就是每一年都有挖泥沙,然而泥沙反而慢慢增加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②運輸難題。挖泥船或挖沙船會將泥沙先堆放在岸邊,然後用車輛轉運。這些運輸泥沙的車輛很容易超載的。載重三十噸的泥頭車很容易就載五六十噸,直接嚴重超載。不僅路面容易壓壞,交通安全也存在巨大隱患。正規運輸應該也可以,但能否有利潤就不清楚了。如果不運走放岸邊,那就是自找麻煩了,一場大雨就可以將泥沙弄回河道。


③破壞黃河生態。黃河哪怕成為“懸河”了,也是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的。隨便開採黃河的泥沙,對於黃河內的生態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挖完泥沙再重建?沒有這個技術能力啊,而且挖不完泥沙的。

④破壞防護堤壩和設施。如題目所說,想把河道都降低了,那就對航運、河堤都是巨大的威脅,一些防洪設施直接就沒用了。如果把泥沙大量挖走,黃河的河道就會變寬,很多地方就容易斷流了。黃河可是斷流很多次了,這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挖走泥沙後,河堤也要跟著重建,防洪設施也要,這個工程量就大了,一不小心弄出個汛期決堤,沒有人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黃河進行過調水調沙,通過各水利樞紐的配合,在9次調水調沙中,就大約往海洋裡輸送了5億多噸的泥沙,這個不是挖沙船和挖泥船能媲美的。大型工程,肯定要科學論證後,權衡利弊,將每一筆錢花在刀刃上。侶意所說的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很多方面沒說的。


侶意


黃河,發源於青海三江源頭,歷經青海~山東九省,全長5464公里,是世界第五,中國第二的長河。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就誕生在中下游地區。

她孕育了中華民族,伴其成長,其發展經歷也同樣多舛,在逆境中昂揚。

清澈的河水流經山陝黃土高坡,夾雜著黃土流向中下游,變成名符其實的‘黃河’。


一年16億噸的泥沙帶向中下游,其中12億噸衝入大海,餘下4億噸淤積於河床。這就形成了鄭州至開封黃河河床每年以1O公分往上漲,也造成了開封河床竟高於古鐵塔的古懸河現象。

歷史上的黃河氾濫達1595次,大的改道就有26次。一次次加高大堤,一旦決口,會形成新的河流,黃河南北滾動已屬正常現象。

歷史上黃河入海口,最南經淮海入長江,最北是經海河入渤海。有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為何不再,皆因黃河改道再無活水補充進來。


現在黃河的走向是1855年改道,由蘭考直下東北。但,每年數億噸的泥沙非幾艘挖泥船所能解決!二十年前小浪底的建成,河水清澈了許多,汛期前後的調沙功能,使黃河中下游這一豆腐腰地段的抗大災能力由百年提高到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