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一回事嗎,哪個嚴重?

由於目前物質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很多城市一族經常面臨著飲食習慣不科學(如不吃早餐、膽固醇攝入過多),生活習慣不健康(熬夜、吸菸、酗酒等)等問題,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大大增加。很多人在平時體檢做超聲時會偶然發現息肉或結石,也有人是在飲酒或油膩飲食後出現右側腹痛才覺察出來的。

這時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 膽囊息肉是一回事嗎?

· 膽囊息肉或結石嚴重麼?

· 會不會變成癌?

· 這種情況到底需不需要手術?

· 如果手術的話能不能保留膽囊?

· 如果切除了膽囊會有什麼影響麼?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1、膽囊息肉、膽囊結石是一回事嗎?

膽囊息肉跟膽結石的臨床症狀都是差不多的,以上腹痛為主:疼痛多不規律,一般為瀰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絞痛並向背部放射,易誤診為心絞痛。

膽囊息肉是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而膽囊結石是指膽囊腔內的結石性病變。

超聲檢查,膽囊息肉表現為突向膽囊腔與壁相連的中強回聲,後方不伴聲影,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膽囊結石表現為膽囊腔內的強回聲後方伴聲影,可隨體位改變而移動。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一回事嗎,哪個嚴重?

從定義上來看,膽囊息肉其實是一種影像描述,泛指膽囊內生長出來的息肉樣的病變。其中大多數膽囊息肉是良性的疾病,但是1.0cm以上的息肉則具有癌變的風險。

換句話說,無論是單發還是多發,如果超聲報告提示膽囊息肉小於1.0cm的話,其惡變的幾率非常非常之低,基本上可以放寬心情,不必焦慮擔憂。而對於大於1.0 cm的病灶,則需要提高警惕,儘快決定下一步的治療,以避免貽誤病情。

膽囊結石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的一類疾病,總體來說,結石本身並沒有特別緻命的危險,但是通常結石可能會引起膽囊炎、膽管炎、甚至相當危險的胰腺炎。而長期反覆的慢性炎症正是孕育腫瘤的溫床,因此對於結石我們也需要足夠重視,定期複查,並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要給予治療。

2、膽囊息肉和結石會不會變成癌?

要注意,膽囊息肉的概念本身也包括了一些早期癌變的病灶。

其中腫瘤性息肉(主要為腺瘤)是膽囊癌的重要危險因素,當膽囊息肉直徑大於1.0 cm時,癌變發生率明顯增加,而大於2.0 cm時,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

在非腫瘤性息肉中,膽囊腺肌症被視為癌前病變,其癌變率為3%~10%。

50%~70%的膽囊癌會合並膽囊結石,但是在膽石症患者中僅有1.5%~6.3%會出現膽囊癌,有研究顯示膽結石患者的膽囊癌發病率為無結石患者高7倍。

另外結石越大,發生膽囊癌的風險也越大,結石直徑大於3.0 cm者發生膽囊癌的危險性要比1.0 cm以下者高出10倍。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一回事嗎,哪個嚴重?

目前在國內外有很多共識和指南探討了關於膽囊息肉或膽囊結石何時需要手術治療,比較得到公認的觀點是

對於膽囊結石:

● 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尤其是年輕的患者,不需要常規行手術治療,進行每3~6個月的定期觀察即可;

● 對於老年患者,考慮到年紀進一步增加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因此可以考慮進行預防性的手術切除;

● 針對具有膽囊壁增厚、膽囊結石直徑大於2 cm等膽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無論是否存在症狀均可行手術治療;

● 膽囊結石引起臨床症狀,影響工作、生活,或者既往出現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發作的患者,建議行手術切除。

● 膽囊喪失功能,瓷化膽囊的患者,應行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一回事嗎,哪個嚴重?

對於膽囊息肉:

● 對於多發、小於0.6 cm、有蒂的息肉,如果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可以考慮每6~12個月定期複查。

● 對於單發,小於0.6 cm息肉,也可每3~6個月定期複查,若息肉有增大趨勢,或引起臨床症狀,也可以考慮手術。

● 息肉大於1.0 cm,或者引起明顯症狀影響工作生活,可選擇進行手術治療。

● 伴有寬基底、年齡大於50歲、合併膽囊結石、病變快速增大等膽囊癌特徵因素的患者,應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