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趙航:汽車國企重組為何難成功

中國汽車工業跟中車和兵器等其他行業不一樣

GBN觀點 | 趙航:汽車國企重組為何難成功


作者 | 趙 航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我講講國企改革和重組。


國企改革實際談了很多年,改到現在也沒怎麼改,就是把數量改少,原來累計進入國資委的企業有210多家,現在剩下80多家。改完後基本沒什麼變化,有的說改得很成功,像南車(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跟北車(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為中車(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其實是對出口有好處。


當年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就把一家分兩家,分出來好多,像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分拆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一航(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二航(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等,現在又說合了好。


GBN觀點 | 趙航:汽車國企重組為何難成功


但中國汽車工業跟它們還真不一樣,中車和兵器的客戶是政府和軍隊,汽車的客戶是市場,是第三方,是to C而不是to B。既然做市場,就沒法像做兵器做軍隊工作那樣,也沒法像做中車做鐵道部工作那樣。汽車要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去做,一個4S店一個4S店去做,這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要把一汽集團、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合在一起很難。為什麼難?首先要弄清楚這三家重組的初衷或初心是什麼?這三家央企並不是規模不夠,也不是不夠個,而是開發能力不強,核心技術不掌握,或者跟汽車相關的核心競爭力缺失。


這三家央企合起來行不行?還是不行,從很多重組實踐經驗看都不行。當年一汽集團就重組過很多企業,包括吉林輕型車廠、哈飛汽車、瀋陽金盃、海馬汽車等,收了一幫企業,把自己變成了“丐幫”幫主,結果後續做了大量工作,到現在還在處理這些事情。


上汽集團重組為什麼成功?收了南汽(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南汽成功。收了頤中(頤中(青島)運輸車輛製造有限公司),頤中成功。收了煙臺(山東大宇發動機廠),煙臺成功。收了柳州(柳州五菱汽車有限公司),柳州成功。


一汽重組為什麼不成功?第一,你沒給人家產品技術;第二,你沒給人家資金;第三,你沒給人家派得力團隊。你重組就是為了減少對手。


是不是這個目的我不知道,但其中有這個成分。一汽集團開董事會我就說過,並不是消滅了這些對手,你就沒有對手了。別的對手又上來了,長城汽車上來了,吉利汽車上來了,所以不成功。


還有一個不成功案例。中國兵裝集團收了航空部旗下企業,一個昌河一個哈飛,收完後哈飛死了,昌河總經理被打。最後長安汽車去談判,讓它們自己管理自己。結果自己沒管好,交給北汽集團,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GBN觀點 | 趙航:汽車國企重組為何難成功


這種重組不是市場機制,是行政命令,是國企之間的劃撥式重組。這種重組可以做,但不一定能成功。


再有,國有企業尤其汽車企業都是香餑餑,地方政府都支持汽車企業落戶,所以這些汽車企業基本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苦也能過,要不給銀行貸款,要不地方給支持,反正得讓你活著。死也不怕,死肯定得給找條出路。


真正的市場機制,就得像現在汽車工業那樣穩中有降,銷量下滑、市場不好逼著它不得不死。最先死掉的一批(汽車企業)大都是這種情況——多數沒有技術,沒有開發能力,或者開發能力不強。


當年臺灣裕隆集團要向大陸導入納智捷品牌,我們認為這車不行,跟車有關的技術沒怎麼改,盡改些按摩座椅電動窗簾這些。對方不服氣,說這車投入了多少多少錢,堅持要幹。最後考慮到政治因素,讓他們進來了。到現在也差不多了,東風公司的人撤走,就剩臺灣人在那裡堅持。


還有些國內企業,比如力帆汽車和銀翔汽車等,都是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好賣,都能賺錢,市場一旦不好不能賺錢,很快就死掉。這些因素造成國企,尤其地方國企很難重組成功。


此外,大企業重組還要注意《反壟斷法》。要成為行業巨頭,就要通過《反壟斷法》的審核。這也是汽車行業兼併重組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