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地排车

荆泉 | 地排车

荆泉 | 地排车

星期天回农村老家,看到许多汽车和摩托车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来回穿梭,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拉地排车的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土地承包,每户都分到了好多亩田地,乡亲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地里的收成比吃“大锅饭”时翻了一番,使用生产队退下来的独轮车收种庄稼明显赶不上节奏,都纷纷开始制作地排车。

地排车是木质的运输工具,构造朴实而简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车把,由两根一米左右、由粗渐细的木棍制成,作为拉车的把手,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第二部分是车架,这是地排车的车体,两侧是排列整齐的三五根半米见长的木条,中间是两平方大小的长方形木板,用于承载货物。第三部分是下盘,这是地排车的“助力器”,由两个凹槽、大杠和两只车轮组成,大杠是一根一米多长的铁轴,把轴杠放到车架下面的两个凹槽里,地排车就可以拉东西了。此外,还有一条三米多长和车架连接在一起的襻带,拉车人搭在肩上即可用力拉车。

现在城市人出门大多已离不开汽车,可那时的农村连拖拉机都很稀罕,人们运庄稼、送肥料、拉土等全指望地排车,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满满负荷的地排车。

秋季里地排车使用频率最高。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把收获的玉米或地瓜从田地里拉回家,再把积攒沤制的农家肥一车一车从家里拉到田地里,为即将播下的麦种作底肥。车复一车,来来回回,撒下汗水,播下希望……

拉运农家肥是最苦最累最脏的劳动。为了抢时间、赶墒情,人们都加上车箱板多拉肥,在大路上拉车还算轻松,一旦进入松软的田地,便要使出数倍的力气。特别是下过秋雨的田地更加松软、坑洼,拉车人肩背襻、低着头、弓着腰、后蹬腿,用足力气向前拉,每前进一步都相当艰难。

那时的乡亲们都特别友善,见此情景都会放下手里的农活赶过来帮忙,大家连拉带推,共同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前一步步撵动着地排车,每拉上十多米远,就卸下一部分,再继续拉往田地的深处,直至车上的农家肥不多时,用力上举车把掀起地排车,把车上的农家肥倒尽。

每逢学校放“麦假”和“秋假”,农村的学生们就加入到农忙大军,帮着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印象中1985年的麦季,我家的麦子刚刚在麦场里用打麦机脱了粒,接着就下起了大雨,麦场里积满了雨水,再不往外运出,麦子很可能会发芽,辛苦了半年的收成眼看就要泡汤,父亲决定先把麦子运回家,等天晴后再作打算。

父亲叫上我一起去运麦子,把地排车拉到麦场里,往车上装了八九袋小麦,我和父亲试着往前拉车,没想到原本轧得结实的麦场此刻松软得一塌糊涂,尽管我们爷俩用足力气拉车,车子却纹丝不动,我急得脱掉鞋子,用双手扳着车轮圈,地排车依然不作理会。这时父亲说:“别再使憨力了,先卸下麦子来,把排车拉到大路上,再装麦袋子。”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和父亲一趟趟搬运麦袋,用了半天时间运回家中,总算保住了几千斤小麦。

人们不仅用地排车运农家肥、拉庄稼,去稍远的地方赶集进城买卖物品也大都指望它。五年级时,我跟随父亲从县城拉着一千斤煤炭,空旷的道路刮着凛冽的北风,起初冻得手都伸不出来,没多久腿肚子也开始发胀,车在半途不得不行,我咬紧牙关拉着车绳挪动着好似灌了铅的双腿,历经数小时精疲力尽地赶到家中。高中时我身高已经一米七,父亲叫上我一起去县城送货,我主动提出驾车辕,让父亲骑自行车用绳子牵着地排车前行,我拉着千余斤重的地排车,跑一阵、走一阵,身上的衣服浸满了汗,终于在天黑前安全送达。

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帮衬着家长干些农活,壮劳力们却要常年与地排车为伴。农村的“拉脚”者,清早套上毛驴车赶赴几十公里外采石头,傍晚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炎热的夏天,“拉脚”者脖子上搭着一条旧毛巾,车杆下挂着一个塑料壶,光着脊梁弯着腰,像老牛耕地一样,一步步吃力挪行,汗水吧嗒吧嗒地向下滴,滴一路,苦一路。“拉脚”者看起来力大无比,能把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从山谷背到车上,能拉动接近一吨重的车子前行,可他们哪是力气大呀,分明是在用尽全力,拼命背起一个家,拼命拉扯孩子们长大!

人们拉地排车不怕出力,就怕地排车“耍性子”。有时装上满满的粮食,来个内车胎“慢撒气”消极怠工,拉车人只好搭上更多力气用力拉;最坏的情况是车外胎“爆胎”彻底罢工,气得拉车人直跺脚,骂骂唧唧地卸货,再弯腰推着大杠去维修。

乡亲们有时也拿地排车娱乐一下。年轻夫妻俩拉着空排车下地,媳妇坐在车尾处,男人坐在车把上,利用杠杆的原理,一只脚用力蹬地,地排车翘来翘去地前行,既省时又省力。干农活休息时,几个年轻人比赛举“大杠”,谁举的次数多,谁便是“大力士”,输者给赢者买盒“微山湖”或“白莲”香烟。

地排车这道昔日风景,像一本尘封多年的旧书,翻开时让人流连;又如一壶珍藏多年的美酒,打开时醇香可口,难以忘怀。虽然早就不再拉地排车了,但我永远忘不了地排车,忘不了少年时代和地排车一起走过的艰苦岁月,更忘不了地排车带给我人生的坚忍。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微信ID:tengzhouribao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