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汉中之战,不可一世的曹操为何最终惨败于刚刚崛起的刘备?

沁屿


汉中之战,虽然不如三国三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规模大,却是耗时最久的战斗,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这场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这场战争,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理位置,曹操都占据极大优势,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败给了刚刚占据益州不久的刘备集团。实力雄厚的曹操之所以败给刚刚崛起的刘备,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曹操大意了,没有及时派出军队支援夏侯渊。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又派出夏侯渊行都护将军职,平定巴郡,曹操班师回朝,留下夏侯渊固守汉中,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此后,夏侯渊成为曹操在关中的方面军主帅,全权负责对蜀作战。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却没有太大进展,双方一直相持了两年。这时,曹操在邺城很放心,对自己的手下大将夏侯渊的能力非常认可,认为他镇守长安,西线固若金汤,可以睡个安稳觉。夏侯渊也没令曹操失望,多次打退了刘备的进攻,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

既然夏侯渊在汉中战线并不吃紧,曹操也没有理由多派援军,也不需要画蛇添足,派出援兵,因此,曹操忙于称“魏公”、“魏王”的大事,暂时没有多考虑边防战事。在曹操的眼中,以夏侯渊、张郃等人的军事才能,足够挡住刘备等人的进攻了。没想到的是,黄忠出奇制胜,定军山一战一刀斩杀夏侯渊,导致汉中曹军群龙无首,撤出汉中。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其二,刘备全力以赴,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夺取汉中的。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对于刘备来说,却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刘备只占有益州,却没有汉中,是很难守住的,时刻暴露在曹军的攻击范围内。因此,汉中对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值得夺取,都必须拿下。如之前的刘璋,和汉中张鲁闹翻,多少年都在和张鲁对战,时刻想着夺取汉中,将门户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刘备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在占据益州后,就将夺取战略要地汉中提上了日程,没想到,还是被曹操领了先。曹操先于刘备,出征汉中张鲁,收降张鲁,夺取汉中。刘备只能从曹操手里虎口拔牙,夺取汉中了。这个难度比从张鲁手里夺取汉中难度大多了。可是刘备有很大的信心,他认为,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他必须夺取汉中。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其三,虽然曹操兵多将广,而刘备兵少将寡,可是在汉中战场,刘备集中全部兵力,并不占劣势。

刘备之所以能够夺取夏侯渊重兵把守的汉中,就是因为刘备集中了除荆州必要留守的少量军队外的所有军队。他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都集中到汉中战场上了。而夏侯渊在长安,汉中,只是曹操的一部分军队,只是防御部队。曹操还需要在长江沿线、合肥、樊城布置大量军队,防备东吴孙权,关羽偷袭。因此,夏侯渊在汉中的军队,可能低于刘备的军队,才被刘备击败,最终丢失了自己的小命。

总结:汉中之战,刚开始曹操占据优势,占据汉中,是防御一方,而兵少将寡的刘备是进攻方。经过两年的相持,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定军山下斩杀夏侯渊,取得巨大优势,才夺取汉中。黄忠斩杀夏侯渊,这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此后,胜利的天平倒向刘备一方,即使曹操亲自带领大军,支援汉中前线,也无济于事了。


魁哥说历史


刘备当时不弱的,由于跟刘璋的政权和平过渡,刘璋在川蜀20多年的积累全部落入刘备的手里。包括粮草500多万担,分装仓库100多座,而且因为刘璋长期对抗张鲁,大部分的粮草囤积在鋅潼,距离剑阁不过100里左右,后勤战斗比例不到1比1;刘璋部分投降的军队大约63000人,再加上刘备原本的自己有的7万人左右,总兵力是143000人上下,其中30000人留守荆州,整个川蜀的兵力总数是113000人。

同期曹操的总兵力大约有40万人,但是在汉中地区的兵力却只有50000人。这主要是因为后勤力量决定的,曹操在关中的基地直到214年彻底打败马超之后才开始屯垦,到汉中战役爆发的时候都还没开始出产,大部分的粮草依然要从许昌转运。许昌距离1700里地,战斗后勤比例高达6比1。为了供应汉中5万人的粮草,曹操必须出动30万人的后勤部队来支撑,曹操再富也支撑不下去。

所以呢,曹操败于汉中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总兵力11.3比5,刘备兵力对比曹操是2.2比1;粮草损耗,曹军是刘备的3倍,这不论是从短期作战还是长期抗战上曹操都是劣势。


优己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在汉中并不是惨败,而是僵持不利,于是退走。

汉中之战,曹操一开始并末直接参战,而是坐镇长安,毕竟曹操已经六十多岁了,又经历过赤壁大败,估计对平定天下己失去希望,厌倦了战争生活。

刘备vs汉中诸军

刘备对于汉中那是势在必得,毕竟汉中及益州咽候,不得汉中,益州难安。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等攻打下辩,因各军协调不利,被曹洪用曹休计各个击破,击溃吴兰后。张飞,马超不能持久,于是退入汉中。

刘备又派陈式十余营攻占马鸣阁道,切断汉中内外联系,为徐晃所破,死者甚众,徐晃因功假节。

刘备两次偏师失利,于是自己亲率大军攻打阳平关,曹操率军坐镇长安,为汉中诸军援,此时汉中主帅为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阳平不下,于是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带张郃晚来一步,没能阻止刘备扎营,于是亦在定军山附近扎营,想将刘备大军钉死在定军山,刘备派精兵万人,急攻张郃,夏侯渊亲自领兵来救,分兵半与张郃,自己带轻兵去南围修补工事,然后刘备啾见机会,祭出机动兵力黄忠黄老将军,袭杀夏侯渊!


黄忠人生巅峰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主帅战死,汉中曹军惶恐,郭淮推举张郃为帅,驻守阳平关。

刘备vs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大军抵达阳平关,面对到来的曹操,刘备表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自己一定会占据汉中。

面对营寨完备,固守不出的刘备,曹操无奈将千万囊粮草囤在北山,以作持久战。

刘备也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支援,益州全力开动战争机器,触发"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高负荷运转局面。

此时触发赵子龙汉水之战,黄忠前去偷袭粮草中伏,赵云领军解救,且战且退,曹军追至营前,赵云大开营门,曹军疑伏而退,被赵云追击,死伤甚重。此战改变了双方僵持的局面,曹军士气大减,局势不利。

赵云人生巅峰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此战后,刘备军士气大增,刘备主动派义子刘封挑战,曹操大骂"卖履小儿,用义子向我扬威,让你见识见识我的黄须儿",于是召曹彰前来。这段估计是三国最让人开怀的一段了,斗了半辈子的两位枭雄,暮年时却比起了儿子,真是谈指一挥间,当年青梅煮酒论及的天下英雄,也惟此两人了!

五月,或许因关中至汉中粮草难继,或许曹军攻坚不下无利可图,或许曹操想送个礼物给老朋友,曹军撤离汉中,并迁走了汉中大量人口。此战,曹操刘备仅相持两月,(曹彰已经星夜跋涉到了长安,曹操看来真的是想和刘备比儿子啊!可惜,你们后代全被司马家打包了)。

刘备终于击退了当年追着他到处跑的曹操。一年后,曹操病逝,四年后刘备病逝。初代三国英杰们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白的历史课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大战役之一,曹刘双方名将云集,堪称全明星之战。但其意义还是无法与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相提并论,因为此战并未改变天下主要势力的力量对比。

    首先要解释一下,曹操并未惨败,相反刘备可称得上惨胜。而刘备也绝非刚刚崛起,汉中之战发生时距离赤壁之战已有十年,十年时间发展壮大已经足够长了。所以问题并不准确噢。

    接下来进入正题,探寻曹操为何败给刘备。

    一、双方阵容对比

    这场大战前后持续将近两年,双方交战多次,攻防形势几度转换,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曹操惨败,这不符合史实。刘备跨有荆益二州,正是事业快速发展期,但经过长期实力积累手下谋臣猛将众多,也绝不是暴发户。

    汉中之战时期是刘备人才最为充沛之时,文臣方面诸葛亮负责内政后勤、法正负责军事谋划,武将方面关羽坐镇荆州,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黄权这些三国顶级武将悉数上阵,尽管这些人没有演义里那么夸张,但在正史中确实也都是顶级人才。

    曹操方面,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等名将镇守汉中,之后曹休、曹真、曹洪增援,最后曹操亲自出马,人才方面更不必说。所以双方阵容都是绝对主力,刘备更是除关羽外所有大将尽数出征,曹操由于还需要应对东吴以及朝廷内部事务,很多人才分散镇守各地。

    从账面来看,汉中之战里,刘备的将领素质不比曹操差,顶级人才可能还高一些。

    二、双方兵力对比

    与官渡、赤壁两大战役不同之处在于,汉中之战刘备并非以少胜多。曹操总体实力无疑胜过刘备,但具体到汉中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大体相当。在中后期刘备进行总动员,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整个益州进入战争潜力的极限,这时的局部兵力还要超过曹操。

    对于双方到底投入兵力为多少,并没有史料记载。但定军山之战时刘备分十路精兵进攻张郃,总兵力为一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陈琳发布《檄吴将校部曲文》宣称夏侯渊镇守汉中有五万精兵。刘备大部分时间都在主动进攻,无论攻下辩、马鸣阁道,还是定军山,刘备都在进攻,这说明兵力不比曹军少。

    三、战役大致经过

    217年,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雷铜进攻武都郡,注意刘备并非直接强攻汉中,而是先向西进攻,为的是避免过度刺激曹操。曹洪、曹休、曹真前往抵挡。218年3月曹洪、曹休击败张飞、马超,雷铜、吴兰先后战死。刘备此时亲率主力来到阳平关,接着又派陈式偷袭马鸣阁道,又被徐晃击退。以上为战役第一阶段,刘备连续出击,但损兵折将,连吃败仗。

    218年9月曹操抵达长安。这里需要注意,曹操并没有继续西行到汉中,只是坐镇长安而已,此时曹军前线总指挥是夏侯渊。219年春季,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下扎营,夏侯渊率军也来到定军山。不久刘备夜袭曹营,并猛攻张郃。夏侯渊一面分兵救援,一面居然自己亲自带几百名士卒出营十五里外修补鹿角。黄忠突袭,阵斩夏侯渊。曹军主将阵亡,顿时士气低落,逃回沔水北岸。要注意:夏侯渊阵亡后,曹军并未崩溃,张郃驻扎阳平关,郭淮退到北岸扎营,防守井然有序,刘备并未因此一举拿下汉中。以上为战役第二阶段,刘备军取得一场大胜,但双方胜负还未分出。

    219年3月,曹操抵达汉中,亲自出马与刘备交战。刘备主力继续在定军山驻扎,与曹操隔岸对峙。双方交战已经一年多,谁也不愿轻易决战。刘备固守定军山,曹操也只是继续调拨粮草打持久战。此时比的是忍耐力。这期间赵云曾大破来攻的曹军,刘备还派刘封前去叫阵,羞辱曹操,气得曹操派人赶回冀州叫自己的黄须儿曹彰来汉中,要跟刘备干儿子刘封比试。曹彰马不停蹄赶到长安已经5月份,曹操却决定撤兵了。以上为战役第三阶段,曹操主动撤出汉中,刘备进入,最终刘备胜利。

    四、双方胜败原因分析

    第一,曹操219年5月从汉中撤兵,220年3月就去世了。可以想见曹操当时身体状况已经不乐观,六十多岁的人还要千里迢迢来回奔波,操劳军务,精力已经跟不上了。刘备比曹操小六岁,而且斩杀夏侯渊全军时期高昂,精力要比曹操充沛。这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第二,曹操撤出汉中之前将汉中全郡百姓迁往长安周边地区,给刘备只留下一座空城。古代王朝是否繁荣就看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农业基础,粮草、兵器、士卒一切都无从发展。迁移百姓比行军难得多,百姓的速度远比军队慢,这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撤退非常从容,根本谈不上惨败。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年,曹操也许会跟刘备死磕,但他已经老了,一些想法是会变的。

    第三,汉中对曹刘双方重要性并不等同。汉中是益州门户,是入蜀必经之路。所以刘备才会倾巢而出也要拿下,这对刘备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但对曹操远谈不上这么重要,失去汉中只不过意味着有生之年无法进入益州消灭刘备而已,对于曹魏集团自身势力范围不构成威胁。汉中是益州咽喉,但不是曹魏咽喉。从汉中出发可以攻凉州,攻关中,但蜀汉自身实力与曹魏有巨大差距,后世诸葛亮的北伐很好地证明了这点。所以汉中丢了就丢了,对曹操来说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也是汉中之战不能与三大战役相提并论的根本原因。

    第四,刘备之所以在汉中能打定主意长期耗下去,也是因为他没有其他威胁,荆州方向当时与孙权表面维持联盟关系。曹操则不同,他需要同时应对东西两线,北方不时也有小规模叛乱,朝廷虽然有名无实但总有汉臣搞事情,都在牵扯曹操,不允许他一直在汉中耗下去。

    总结下来,就是曹操之败远谈不上惨败,夏侯渊之死也谈不上左右整个战役局势,曹操的撤退是跟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为。而刘备实力也很强,赤壁之战已过去十年,入主成都也有两年,他已经成功整合荆益二州,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暴发户形象。



    公孙枫翔


    对于这场汉中之战,曹操输得比较无奈。当时影响战局的因素很多,总结一点还是天时地利人和。

    汉中之战发生之前,刘备才刚刚拿下益州,好不容易有个革命根据地了,孙权那边就要来讨回荆州了。本来刘备是要想跟孙权干一仗,但是这时候曹操却去攻打汉中,汉中原来的老大张鲁直接投降曹操,汉中就直接归入曹操的地盘了。



    这对于刘备来说简直是拿捏住了他的七寸,从战略地图上来看,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非常大,汉中之上隔着天然的屏障秦岭才能到曹操的关中,曹操拿下汉中这个跳板,那进攻益州就方便多了,这也是他们必争之地。相对刘备来说这更重要,这可是他生死存亡的关键。而汉中对于曹操来说,相对刘备没有那么重视。



    其实当时司马懿建议曹操拿下汉中后趁机攻占蜀中,但是曹操因为后方发生叛乱而急忙赶回去了。 当时法正的判断非常正确,他对刘备说:曹操一战迫降张鲁,收复汉中,但这时候他没有趁势攻取巴、蜀等地,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当地,自己急冲冲率军赶回去,这不是他的智谋和实力还不够,肯定是他内有忧患迫不得已而回去。而夏侯渊、张郃的才华谋略,是比不上我国众将帅的,这时候我们出重兵讨伐,一定能取得成功。



    确实如此,曹操在打汉中之战时,北方的乌丸及鲜卑在蠢蠢欲动,所以曹操必须赶到北方去平乱,这时候刘备选择汉中之战的时机比较好。因为此时魏军实力明显是不如蜀军的。

    在这关乎生死存亡之战,刘备几乎用整个益州的力量来夺取汉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举全国之力来打这一战。在曹操不在汉中的情况下,夏侯渊、张郃等不是刘备团队的对手。

    当汉中魏军的一把手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被黄忠斩杀之后,魏军全军一片大乱。这时曹操才冲冲赶来,但为时已晚,蜀军已掌握整个大局,再加上魏军军心涣散,而汉中背靠益州,离刘备的大本营非常近,物资、人员的补给要方便得多,加上有诸葛亮这个天才后勤人员坐镇后方,各方面协调十分顺利。



    而汉中离曹操的大本营长安比较远,中间又隔着道路非常难走的秦岭,补给方面就困难得多,最后刘备据守不战,曹操僵持不过只得撤军。

    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刘备战胜了强大的曹操,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夺得了汉中这个关键的位置。这场胜利也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博古论今天


    其实这个问题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来讲就是,在当时的曹操眼里,刘备根本没有什么威胁,可以说是“大意失汉中”。

    刘备一生中打的最有成就感的一场战役应该就是汉中之战,而这场战役他也成功将自己人生最大的敌手曹操给打败,并且消灭了夏侯渊占据了汉中,从而才有了蜀国后来的发展。

    而在当时双方交战之时,曹军从实力上来说完全可以碾压蜀军,而且刘备当时对于蜀中地区的统治还尚未稳固。曹军这边也站着防守的优势,那么曹操当时又是为何失败的呢?

    在三国的小说中一直将刘备这边的形象夸大,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刘备当年的实力的确有限。比如当年在赤壁大战之中,基本上就没有刘备什么事,全程到尾都是周瑜还有孙权在对抗曹操。而刘备最大的功劳无非也就是借助着孙刘联军的名义,迅速占据了荆南四郡,而这也是刘备后来的起家之本。

    因为在此之前刘备一直也只是一个流浪军阀早年寄居在新野,而现在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毕竟荆州的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展的相对发达,所以刘备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在此时曹操最大的威胁的仍然是孙权,因为孙权无论在掌控的地盘,还有手下的军队来看,他的实力都是远超于刘备。而且早年曹操在孙权那吃过亏,所以对于孙权内心自然也有着几分的忌惮之情。于是就将曹军的军事重点一直都放到了孙权这边。

    而当时刘备也就趁此机会拿下了刘璋的益州。而后来刘备又趁曹操和西凉军队交战之后,趁机拿下了巴西地区。所以此时刘备的势力也开始增强。

    而当时曹操看到刘备逐渐发展,随后开始出兵攻打汉中。虽然说张鲁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与曹操抵抗,不过双方也是耗费了半年的时间拿到了汉中和巴中的地区。

    由于由于短时间内曹军没办法在此地建立一些稳固的统治,所以曹操也没有直接出兵益州。而是留下张合还有夏侯渊两人再次的布防。而曹操却带领着40万大军去找孙权去了,双方对峙在濡须。

    其实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刘备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刘备虽然占据着益州的广大地区,但是由于他的来路不正,所以本地的一些士族根本不想接受他的管理和统治。

    而且刘备在东线那边,因为荆州之地和孙权那边一直处于一种特别紧张的战争状态,如若曹操此时出兵攻打刘备,那么刘备很可能在双面军事压抑的情况下很快就被消灭了。

    而当时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对峙了18个月前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不过这也让孙权明白一个道理,他和刘备共同的敌人是曹操。所以双方也就停止了对于荆州地区的争议,共同来抵抗曹操。当时刘备为了减轻孙权在东线的军事压力,最后也就出兵攻打汉中。

    而张颌和夏侯渊两个大将也不是吃素的,在他们两个人的领导之下,刘备用了一年的时间并没有捞到太大的好处。不过曹军这边损失也在逐渐的变大,虽然曹军处于一种防守姿势,但是毕竟山路走起来比较困难,后方的补给非常容易被刘备切断。

    而此时曹操并没有立刻从濡须将军队调回来去支援汉中,只是适当的增加了一些兵力加大了防守。从而也就给了刘备充足的时间,不断的对曹军之地进行侵扰,等到后来更是逐渐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后来更是在定军山一战之中杀了夏侯渊。曹军因为失去了一个主心大将,一些小将领也就乱了阵脚,很快被蜀兵消灭。

    而当时曹操之所以会输,就是因为他太小看刘备了。如果当初他直接增兵汉中,消灭刘备并不是什么难事。占据益州之后消灭孙权自然不是什么困难了。而在当时曹操的状态来看,孙权更为强大一点,所以他才会将更多的军事压力放到了东线上因此给了刘备机会。


    海佑讲史


    先更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汉中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不过算不上惨败吧,毕竟刘备损失也挺大的。而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和《三国演义》里不同,历史上的刘备久经沙场,也是一个出色的统帅。

    曹操和袁绍即将开战之际,刘备在徐州击败了曹操派来的刘岱、王忠,逼得曹操不得不亲自带兵先打徐州。手下众将都担心袁绍来袭,而曹操却认为刘备才是劲敌: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刘备刚刚夺取徐州,手下部队并不多,就能让曹操忌惮成这个样子,可见刘备不简单。

    刘备被曹操击败以后,投奔了袁绍,多次南下袭扰许昌。第一次他败给了曹仁,但是第二次刘备斩杀了曹操的部将蔡阳,逼得刚刚在官渡打赢的曹操再次南下亲征刘备,刘备被击败去投奔了刘表。刘备在刘表手下是也没让曹操安生,博望一战又打败了夏侯惇和于禁两员名将。

    这么算下来,刘备和曹军六次交手,两次败给曹操,一次败给曹仁,另外三次获得胜利,如果考虑此时刘备实力有限,这个战绩已经非常惊人了。也正因为刘备能打,所以孙权、刘璋等人才会拉拢刘备希望借助他的能力。

    汉中之战时,蜀汉集团力量达到了历史巅峰期,足以和曹魏一战。

    在汉中之战时,刘备的兵力已经远不是当初能比,可以动员数万大军出战,在军事上还有法正帮忙参谋,武将有张飞、黄忠、赵云、马超、魏延等名将,后方还有三国时最顶尖的政治家诸葛亮坐镇,这些谋臣武将对于击败魏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张飞在巴西击败魏军名将张郃,法正在汉中时多次提出的正确的建议,让蜀军掌握了主动,黄忠斩杀夏侯渊,使得蜀军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而诸葛亮则保证了蜀军后勤无忧。

    以刘备自身的能力,配合这么华丽的阵容,自然有了和曹操正面作战的实力。

    汉中的地理环境也限制了魏军发挥其战斗力。

    魏军最强大的是其骑兵部队,但是汉中多山,这限制了骑兵发挥。而刘备部下的荆州兵多是步兵,益州兵则擅长山地作战,此消彼长,汉中的地理环境对于刘备是很有利的。

    此外关中久经战事,农业生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魏军的粮草需要从许昌等地调运,路途遥远,路上又交通不便。而蜀军从四川到汉中明显补给线要短的多,因此魏军的后勤压力要重的多。

    汉中对于益州太重要,刘备不得不投入所有力量来争夺。

    更重要的是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屏障,没有汉中则益州危险,因此蜀军是全力投入。杨洪就曾经对诸葛亮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所以刘备对汉中是势在必得。因此虽然在马鸣阁道等战斗中蜀军失利,损失惨重,但是依然苦战不退。

    而曹操则不同,相比汉中,他还需要兼顾荆州和扬州的局势,防止东吴和关羽北上,也不敢让主力部队被长期牵制在汉中。在意识到难以取胜以后,汉中就给了他鸡肋之感。毕竟即使失去汉中,在关中他依然可以阻击蜀军,而且此时魏军更可以发挥骑兵优势,后勤压力也没这么大。

    一个势在必得,一个可有可无,曹操又没有绝对优势,最终决定放弃汉中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决定三国鼎立的著名战役——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打到219年,两年多的时间,最终实力强大的曹操败退,实力相对较小的刘备胜利。

    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其决定因素往往并不完全是实力的强弱,汉中之战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当时的刘备可以说在曹操眼里都不算个威胁,然而就是这个实力弱小于曹操的刘备最后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那么其中有哪些原由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汉中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

    刘备当时拿下了益州,按照当年诸葛亮的分析,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成型。

    曹操率先攻打张鲁,占据汉中,欲图遏制刘备向北发展的势头。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对于刘备所在地的崇山峻岭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军队中转站。北上的军队,就能够在这里驻扎调整,进行粮草补给。张鲁兵败投降曹操时,刘备正和孙权因为荆州的事讨价还价呢。刘备一听张鲁投降,那么益州北方门户大开,稍有差池益州不保,于是赶忙归还孙权部分荆州地块,并和孙权议和,双方在湘水划界。

    和孙权议和之后刘备积极准备,调动了张飞、马超、魏延等名将,在公元217年对曹操宣战开始攻打汉中。

    曹操这边也是没把刘备放在眼里,拿下汉中后曹操就回许昌了,留下了夏侯渊、曹休、张郃等人坐守此地。

    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共打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一开始曹操这边主帅夏侯渊凭借天险地利,多次击退刘备的进攻,双方形成对峙。之后刘备决定举国作战,甚至达到了男子战、女子运的地步,终于击破夏侯渊,撕开了汉中的大门。曹操听闻夏侯渊战死,意识到刘备这是拼了老命了,担心汉中不保,于是赶紧亲自带军支援汉中。

    此时双方换了个位置,改为曹操进攻而刘备防守,两方互相掐了一顿后又陷入了僵持。对刘备来说还好,因为背后就是益州大本营,物资粮草补给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可就犯了难,如果从长安调动军资粮草,中间隔着秦岭,不但路长,而且非常难走。曹操觉得天天耗着也不是个事,最终在公元219年决定全军撤出了汉中,就这样刘备稀里糊涂地,就夺取了汉中。

    可以看出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是刘备主动发起的一次战役,那么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何会败给刘备呢?我认为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战争初期兵力差距,刘备当时对汉中发军约9万余人,差不多把自己能用的兵力都用上了。曹操撤退后,只留下了5万左右的人马。这也导致了刘备在曹操支援之前就攻下了部分汉中,为后续和曹操僵持创造了环境。

    二、对汉中的重视程度,刘备知道汉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攻取汉中势在必得。而曹操工作重心不在这边,所以导致刘备军处处赢得先机,让曹操很被动。

    三、军队士气差距,虽然夏侯渊成功防御了刘备的几次进攻,但是并没有伤及刘备军元气。而法正黄忠联手诱杀夏侯渊,大破曹操军汉中防守要道,主帅被斩,导致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军的士气和信心比刘备军低迷不少。

    四、曹操打不起消耗战,刘备背靠老家,轻车熟路,而曹操却跋山涉水奔赴前线作战。如果强行攻打,刘备凭借天险,曹操未必能取得胜利,长期对峙下去,又会有大量的的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被消耗。而且刘备还一直骚扰曹操的运输粮道,这种赔本的买卖曹操不会愿意买单。

    五、其他战线牵扯,刘备毕竟是领土小,麻烦少,东边和孙权谈和以后,一门心思扑在汉中上。就像撒泼一样,光着膀子往汉中一坐,你爱走不走,反正我不走。曹操不一样,北方边境常年受到异族侵扰需要派兵镇压,汉朝旧臣侯音造反需要派兵镇压。同时关羽也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也开始蠢蠢欲动,进攻曹操,一度进展顺利,甚至水淹七军斩杀庞德,这也导致曹操疲于奔命干脆放弃汉中。

    六、其实还有一则有意思的典故,这也涉及到杨修之死: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这就是关于“鸡肋”的记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中对于曹操来讲,也确实如此,如果仅仅是为了遏制刘备,汉中确实有益。但是加上攻取成本和防守成本,以及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的话,就不划算了。

    所以,曹操权衡再三,并不是说败给了刘备,而是耗不起。为了一块“鸡肋”之地,长期驻扎大量军队,不如把这些军队派往更加有意义的地方,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汉中之战异常惨烈,相对于说曹操惨败于刘备,不如说是刘备惨胜曹操。因为曹操撤军时带走了当时最重要的人口资源,可以说刘备得其地却未得其民,忙活了两年只得了一座空城。

    或许真的应了那句话,“要想使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占据汉中之地的刘备,越加狂妄,同时狂妄起来的还有关羽,正因为此,丢了荆州。后来的刘备名义上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实际上不过是找了一条灭亡孙权的借口。可惜天不遂人愿,夷陵一场大火,让刘备辛辛苦苦积攒几十年的力量,毁于一旦。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如刘备没有这么快获得汉中,那么荆州是不是就不会丢了?


    杨角风发作


    刘备胜利的原因如下:

    一、他有一个卓越的战略家兼战术家、军师法正。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法正善于预见成败,筹划计谋常有神来之笔,可以匹敌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之类的名士。孔明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惊叹不已。章武二年,刘备夷陵大败于陆逊,撤往白帝城,孔明长叹:法孝直如果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使仍然进兵攻打东吴,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法正是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刘备为法正之死流泪多日,赠法正谥号为翼侯,翼者,翅膀也。

    刘备在日,前线最重要的参谋长不是孔明,而是法正、庞统,孔明是卓越的后勤司令及搞政权建设的极品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曹操一战迫降张鲁,平定汉中,但他没有趁势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当地,自己率军匆匆北去,这不是他的智谋和实力不足以施展,必然是他内有忧患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我分析评估夏侯渊、张郃的才干谋略,比不上我国将帅,假如我们出重兵讨伐,一定能取得成功。取胜之后,再大力鼓励农桑以积蓄粮食,同时密切关注敌方破绽寻找出兵的有利时机,这样上可以消灭敌寇,辅佐安定汉朝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广开疆土,下可以固守关口要塞,作长久对峙的准备。这大概是上天有意将这么好的机会恩赐给我们,时不可失啊!刘备然之,和法正率众将进军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沿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兴势山凭险扎下营寨。夏侯渊领兵来争夺这个地方,法正说:可以出击了。刘备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向夏侯渊发起攻击,大败夏侯渊军队,并将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斩杀。曹操从长安发大军南征,先主断言:曹操亲来,必无所作为,汉川仍是我们的。曹操南来,先主集结军队防守险要,始终不与曹操正面交战,曹军攻打经月无果,逃亡者甚众。到了夏天,曹操撤兵回中原,先主占据了汉中。

    二、刘备在法正筹划下,策略高明,先趁曹操北归,用“抢"字诀,干翻夏侯渊;再用“耗"字诀,拖垮曹操。

    如上文所述,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抓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族无臣氐等人反叛,曹操派曹彰带兵征伐无暇南顾之际,进兵汉中,分派将军吴兰、雷铜进武都郡,被曹洪杀败。先主驻兵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对峙。二十四春,先主又兵屯定军、兴势两山,夏侯渊率军来夺,先主命黄忠居高临下猛攻,一举干掉夏侯渊、赵颙。当曹操从长安大军南征时,刘备又集结军队,据险死守,不与曹兵交锋,曹军攻不进,逃兵日众,军粮供应不上,只得北归中原。




    三、刘备部将土用命,黄忠、张飞尽显名将风流。



    老将黄忠早在入蜀时身先士卒,勇猛坚毅为三军之冠,平定益州后,任讨虏将军。夺汉中时,定军山一仗干掉夏侯渊,升征西将军。张飞也不含糊,守汉中的曹将张郃独率几支兵马南下巴西郡,打算迁巴西郡百姓往汉中,为此他进兵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持五十几天,张飞率精兵万余,从其他通道拦截张郃,两军交战,因山路狭窄,张郃所部前后不能呼应,张飞终于大败名将张郃,张郃弃马攀崖,仅率十余骑逃脱,领兵返回南郑,巴西郡才消停。


    苍茫大地顾炜斌


    汉中之战的结果是刘备在汉中称王,而曹操退出汉中。

    从结果看,似乎是曹操惨败。

    然而我们探究一下曹操退出的原因,就可知曹操并未惨败只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撤退”。

    说此时的曹操“不可一世”,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他最终“惨败”的原因。

    先看咱们的大诗人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五月翻过散关山来讨伐汉中张鲁时写的一首诗吧。

    坐在盘石上的是周穆王;

    弹五弦琴的是大舜;

    作清角韵的是黄帝!

    此时的曹操是刚打完了孙权,杀掉了汉献帝的伏后,又立自己的女儿为后,返回的西北战场。

    汉献帝,掌中物耳!

    从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以全国为全局,以天子自居的雄心壮志。

    这,直接导致了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措施,也导致了最后的所谓“惨败”的结局。

    得汉中后大肆封侯许愿,得陇后不望蜀的真正原因,大概是曹操觉得,时不我待了。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军进驻南郑,标志着占领了汉中。

    此时最该做的,就是兵锋南指,趁着刘备在蜀立足未稳之机,一举占领蜀地。

    但是,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又回到了邺城。

    干啥去了呢?三月,耕籍田,行天子之仪;五月称魏王;第二年四月“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也就是说,一向重实利而轻虚名的曹操急着回家当“天子”去了。

    非常令人惋惜!个人认为,这是曹操不亚于赤壁之战的一次战略性失误!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回头看看曹操的那首诗吧。

    “意中迷烦”: 曹操迷茫了。

    为什么?年龄大了!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岁了,在当时的年代,已经可以称为高寿了。

    还在不停地翻山越岭,东征西讨,征战到何时才是个终了呢?

    这,也许才是刘备的谋士法正口中的: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音:剧)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否则,以曹操对权力的控制程度,如果不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会置唾手可得的巴蜀之地,回家去急于给自己的儿子曹丕铺就称帝之路。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战败,退居长安,在陈仓设防线,不复汉中矣!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刘备进驻阳平关,曹操急了,率兵到达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在长安呆了小半年的曹操,听说夏侯渊在定军山战败身死,

    出斜谷,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一个月,感到没有胜利的希望了,遂退兵回长安。

    并且,为了缩短己方的补给线,战略收缩至陈仓,设置防线。

    这个战略,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终蜀汉一朝,也没攻克过陈仓一线。

    最狠的,就是把武都的五万氐人迁徙到天水,扶风屯田实边,

    地给你刘备,劳动力,你刘备就不要想了!

    汉中一战,虽然损失了大将夏侯渊,丢了汉中,但总体上,对曹操来说应该是战略性撤退,

    称不上是惨败。

    其保有的陈仓出口,可以保证曹军随时可以进攻汉中,而不必承担翻越秦岭带来的补给上的沉重的负担。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在完成了这一开国之战后,称汉中王。所以说此时的刘备是刚刚崛起,不为过。

    建安二十五年或者说魏文帝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魏王,十月,代汉称帝!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的去分析,从汉中一战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曹操每征战大半年左右,都要回朝中坚实自己的统治基础,或屯田,或罢黜不臣,一步一步从魏公到魏王到加九锡。

    大概率是曹操感到虽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是毕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时不我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