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在人格劃分裡,有一種人格叫討好型人格,有這種人格的人,會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很多人身上都有討好型人格的存在,但是他們不知道。

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說》這檔綜藝節目上,公開談論過討好型人格,她表示,她自己也曾經有過討好型人格,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所以變成了一個諂媚的人,但那不是真正的她。

為什麼會有討好型人格的出現?說到底,是因為我們身上都有一種尋求他人認可的欲求,這是人類普遍的欲求。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1、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最近在看一本關於自我發現和自我治癒的心理哲學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以一個煩惱的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形式討論了人生會遇到的許多問題,其中有一部分談到“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哲人說,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價值,是依附在別人的評價裡,於是他們的這一生,都活在了別人的期待中,不敢對別人說不,不敢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別人說不好;一味地迎合別人的喜好,想因此來獲得別人的認可與喜歡。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慢慢地,他們會失去真正的自我,即便被所有人喜歡,但當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內心恐怕也不會是平和的,因為他們活得不自由。人生是短暫而珍貴的,人來這世間,難道就是為了別人而活,活得不自由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未免也太可悲了。

2、選擇做自己會怎樣?

如果嘗試著不再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選擇做自己,我們會活成什麼樣呢?

說到北大畢業生,你會想到什麼呢?才子、高學歷、能找到高薪工作、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是的,在我們的認知裡,高學歷的就是人才,他們一畢業就會找到好公司,好職業,成為同齡人眼中的佼佼者。

然而,很多年前,曾有新聞裡報道了北大畢業生陸步軒和陳生在街頭賣豬肉的事情,當時跌破了人們的眼界,很多媒體都紛紛報道,一時間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覺得,父母供你名牌大學畢業,你卻來賣豬肉,這不是可笑嗎?大學畢業就應該找個好工作,找個體面的工作,好好掙錢,讓父母臉上有光,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陸步軒和陳生,並沒有迎合人們的期待,轉行去做其他。甚至兩人還聯手,繼續養豬事業,到今天,他們的事業已經做得有一定規模,他們的品牌“壹號土豬”也在行業中頗有名氣。

很顯然,陸步軒和陳生都是為自己而活的人,面對“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這樣的人生難題中,他們選擇了做自己,不去附和別人,哪怕不被人所理解也無所謂。在他們選擇做自己的時間裡,他們是自由的,他們擁有自由的的人生,亦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完整人生。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3、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哲人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我們都有追求別人認可的欲求,所以被別人討厭,聽起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誰想被人討厭呢?

然而,想要活得自由,就必須接受被人討厭的情況。能接受被人討厭,就意味著,我們不會因為去獲得別人的喜歡而做出一些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

接受被人討厭,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情,但是,為了活得自由,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我想,付出是值得的。我們怎樣才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首先直麵人生的課題,人活在這世界上,都會面臨交友、工作及愛這三大課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所以說,我們的課題是我們自己的,與別人無關,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最終也是為了自己而負責。

當一件事,面臨做自己和獲得別人的喜歡的選擇時,我們可以問下自己,這件事是誰的事情,如果失敗了,有不好的結果,是誰來擔責任?


做一個被人討厭的人,你才能活得自由

如果別人需要跟你一起承擔責任的,你可以適當考慮聽從別人的意見,但是如果全部責任都是自己的,你為什麼不聽從自己的內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呢?

人生是自己的,活法也應該由自己決定,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為了取悅別人而存在,而應該取悅自己,自己活得自由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而想要活得自由,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害怕別人的討厭,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去做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