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張郃之死,是不是司馬懿借刀殺人之計?真相到底如何?

KK夜枚廝


雖然司馬懿這人不是什麼善類,對歷史進程也沒有好的影響,但是要說司馬懿借刀殺人害死了張郃,還真是抬舉司馬懿,貶低張郃了。

張郃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稱為滷城之戰,這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面對面交戰,同時也是諸葛亮與張郃第一次交戰。



司馬懿剛出兵沒多久,曹魏原來的西部戰區司令官曹真病死,司馬懿被皇帝曹睿從荊州前線空運到關中前線接任剛剛去世的曹真,成為曹魏關中軍團的最高指揮官,同時也成為張郃的頂頭上司。

諸葛亮是從祁山道出發的,諸葛亮剛出發沒多久,作為常年鎮守關中的曹魏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來說,與蜀漢及諸葛亮的對抗,頗有經驗,張郃還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攻破了馬謖把守的街亭,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



作為有經驗的老將張郃,給剛剛空降關中的新任主帥司馬懿提幾個軍事建議,再正常不過,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鎮守後方的雍、郿等地,因為張郃明白諸葛亮詭計多端,擔心又是聲東擊西之計,但司馬懿不以為然,拒絕了張郃的意見。

這也沒有什麼,上司與下屬意見不一致,很正常,當初魏延提出子午谷進軍,諸葛亮不也沒當回事嗎?



滷城之戰堪稱三國曆史上最經典的誘敵之戰,是諸葛亮一生中軍事才能的最大體現,想要了解司馬懿是不是借刀殺人害死了張郃,就得了解一下滷城之戰是怎麼打的?

諸葛亮率領大軍到達祁山堡時,分兵圍住了祁山堡魏軍營壘,留下一部分蜀軍圍住祁山堡,諸葛亮剛繞過祁山道接著繼續沿祁山前進,進到上邽時,搶收了魏軍在上邽種的麥子,不久在上邽與司馬懿的主力相遇,兩軍沿著渭水對峙,按常理來看,諸葛亮是主動進攻方,司馬懿是防守方,但是兩軍就是不開戰。



諸葛亮一退,司馬懿就追,諸葛亮一進,司馬懿就退,但始終保持距離,不開戰,要知道諸葛亮可是深入敵後啊,魏軍的祁山堡雖然被圍,但並沒有被攻克,還是有風險的。

於是兩軍就這麼奇怪的玩躲貓貓遊戲,要知道司馬懿做事情向來雷厲風行,比如七天急行軍1200裡,不帶一絲停留,乾死孟達,比如司馬懿平遼東,三個月時間出發,三個月時間平定,三個月時間回軍,一帶一絲泥水,乾淨、利索、迅速是司馬懿的特點,怎麼對諸葛亮如此放不開手腳。



只有一個原因,司馬懿沒有找到諸葛亮的破綻,於是諸葛亮邊走邊退,司馬懿邊走邊追,等諸葛亮退到滷城,不退了,然後就發生了一件令司馬懿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

諸葛亮撤去了祁山堡蜀軍的包圍圈,全部退到滷城,諸葛亮讓王平守滷城的南邊,自已親率主力率滷城的北邊與司馬懿對峙。

祁山道在滷城的南端,是諸葛亮回軍的必經之路,同時魏軍據守的祁山堡也是蜀軍糧道的致命威脅,諸葛亮等於把自已完全暴露在魏軍的前後夾擊之下,而且糧道還有被魏軍切斷的風險!



這種部署,按以往來看,就是作死的節奏,可這事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司馬懿怎麼也不相信,名聞天下的諸葛亮會犯這種錯誤,沒多久,魏軍就切斷了蜀軍從漢中而來的糧道,等於是諸葛亮陷入了被魏軍前後夾擊,並且糧道被切斷的險境,司馬懿也懵逼了,想不通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

魏軍其他將領看到諸葛亮如此部署,紛紛向司馬懿請戰,司馬懿是個老狐狸啊,魏軍將領越是請戰,司馬懿越是不準,所以還被魏國將領嘲笑為“畏蜀如畏虎”。對峙到最後,司馬懿實在忍不住了,也不願意放棄這個殲滅諸葛亮的大好機會,於是派張郃率軍攻打蜀軍南營,自已則率軍攻打蜀軍北營。



戰爭一開打,沒多久結局就出來了,張郃攻不下王平據守的南營,而在滷城北邊與諸葛亮交戰的司馬懿損失慘重,據《漢晉春秋》記載: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簡單的說,就是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率軍迎戰魏軍,大破對方,獲得首級三千顆,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敗退回營。



魏軍雖失敗,但並未逃走,而是繼續與蜀軍對峙,這之後司馬懿再也不敢出戰了,諸葛亮又重新包圍了祁山堡,之後就是李嚴向諸葛亮表示沒有糧草了,趕緊退軍,諸葛亮於是率軍後退。

諸葛亮一退,魏軍又追了上來,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的,沒有想到張郃膝蓋中箭身亡,就這麼死了。



是不是司馬懿害死的呢?

並不是。張郃從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參軍,光是軍旅生涯就有47年,就算張郃20歲參軍,當時張郃的年齡已經67歲了,47年軍旅生涯,這軍事經驗要多豐富有多豐富,就算司馬懿有意要害張郃,張郃就會這麼傻的去送死嗎?

張郃都已經年近七十了,司馬懿就算想害張郃,還要用這種手段嗎?就算司馬懿是上司,但也是剛調到關中,一來就把自已手下大將給害死了?司馬懿能一手遮天嗎?不可能的,魏軍中總會有人不服,況且曹魏皇帝又是英明的曹睿,司馬懿敢耍手段,不是過早露出狐狸尾巴嗎?



要知道張郃在史書中可被記載為善於識變,長於利用地形,連劉備、諸葛亮等人都非常忌憚張郃,這麼容易張郃就會中計,況且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撤退途中,魏將王雙也是追擊諸葛亮被殺,張郃難道還不知道嗎?

再說了,滷城之戰,連司馬懿這種老狐狸都能上當,張郃會傻傻的追擊諸葛亮而被殺嗎?就算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不能追慢一點?不能不要進入地形有利於伏擊的地區嗎?



張郃之死,在任何一本史書,都沒有說是司馬懿害死的,從事件本質上來看,也不存在這種可能,打了敗仗總不能暗地把自已手下幹掉吧。

唯一的可能就是諸葛亮設下連環計,讓張郃看到了追擊的可能性,窮寇莫追,不是不追,而是沒有發現破綻,如果發現破綻任何看到機會都會追,哪怕是張郃。



所以真相應該是這樣:司馬懿派出張郃追,張郃不想追,不過有軍令,張郃也只能追,不過張郃一直提高警惕,並不敢追得過近,也不敢進入複雜地形的地區,諸葛亮起初後退時隊伍排列的很整齊,最後蜀軍故意露出破綻,比如丟掉旗幟,腳印錯亂,讓張郃看到蜀軍陣形已亂,機會來了,張郃善於識變,說的就是隨機應變,馬上作出判斷,現在能追了,結果一追,還是中計,膝蓋中了箭,再加上年齡太大了,於是就死了。

這一切,與司馬懿沒什麼關係。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張郃之死本來在歷史上就是疑點重重的案子。張郃之死在歷史上的記載是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攻打祁山,當時的司馬懿和張郃帶著軍隊救援祁山,雙方最終在上邽對峙,最後諸葛亮因為糧盡撤退之際,張郃帥兵追擊,在木門道張郃被蜀漢軍隊射中右膝,最後傷重去世。但是是張郃主動出擊追擊諸葛亮,還是司馬懿命令張郃出擊,在史書的記載裡也是有不同說法。

按照《三國志張郃傳》的記載很簡單就是平淡的敘述張郃追擊諸葛亮,最後被蜀軍射殺去世。但是在《魏略》的記載裡是司馬懿在諸葛亮退兵之後,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爭辯說“兵法有云圍攻城池一定要看放開一路,而且追兵勿追。”但是司馬懿不同意,張郃只得服從兵法追擊蜀軍,最後在木門道被蜀漢的伏兵射中一箭,隨後傷重去世。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同樣也是如此,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撤退的蜀漢軍隊,最後被蜀漢伏兵射殺。歷史的記載就這樣,不過我認為《資治通鑑》的說法是對的,為什麼?且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我們的明白一點,司馬懿不是不懂軍事的書生,相反他的軍事才華和謀略在當時確實是一流的人。此前司馬懿在荊州鎮守期間,擊敗諸葛瑾和張霸的北伐,並且斬殺張霸。隨後又在孟達想投靠蜀漢,十六天平定叛亂,可見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很高。司馬懿對於軍事的理解不差,要知道諸葛亮撤退的路線是隴西,隴西多山現在是屬於甘肅南部,這樣的地形極易設置伏兵,司馬懿不可能不知道此地追擊諸葛亮的危險性,而且就在不久前的滷城司馬懿等人還被諸葛亮打的大敗,此刻讓張郃前去追擊蜀漢軍隊,真的不畏懼諸葛亮的伏兵嗎?

其次司馬懿在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一直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在諸葛亮圍攻祁山堡壘的時候,曾經魏軍和蜀漢在上邽相遇,魏軍大敗,司馬懿到達上邽之後便是修建營寨,拒不出戰。隨後司馬懿在諸葛亮撤退到滷城時,也追擊到滷城,但是司馬懿依舊帶著部隊上山修建營寨,和蜀漢軍隊對峙,也是不出戰。當時的張郃和各個將領都要求出戰,但是司馬懿堅守不出,被曹魏將領嘲笑畏蜀如虎。最後司馬懿迫於壓力和按耐不住,便帶領軍隊和諸葛亮交戰,但是大敗而歸,從此司馬懿再也不敢和諸葛亮交鋒,退回上邽。但是司馬懿在大敗之後,蜀軍糧盡撤退,司馬懿卻要求張郃追擊,而沒有設置接應的將領,張郃孤軍很有可能被埋伏,司馬懿不可能沒有注意到。

最後張郃本人也是有勇有謀的五子良將,在司馬懿下令追擊之時,張郃據理力爭,但是司馬懿強令要求,張郃無奈出兵,這才是疑點。


但是此時距離司馬懿的高平陵政變還有十八年,我只能夠做一下三個推斷

  1. 司馬懿發揮失常,作為名將的司馬懿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和諸葛亮交鋒,軍事指揮失常,也就是能力不行突然犯錯。也就是出現了軍事指揮失誤。
  2. 司馬懿在帶領軍隊和蜀漢軍隊對峙時,張郃等人曾經嘲笑司馬懿畏敵如虎,而且司馬懿是在曹真去世之後才來到關中,根基不深,於是司馬懿對久在關中領軍的張郃在軍中很有影響力,司馬懿有意除掉張郃建立自己在關中的權威和勢力。
  3. 就是司馬懿老奸巨猾,此時就想除掉名將張郃 為後來的謀朝篡位建立基礎,因為這也符合司馬懿的性格,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脫離朝政十年,又是70歲的老翁,而且爵祿很高,誰能夠想到司馬懿暗養死士三千,並且意圖推翻曹魏呢?
但是讀者們認為是哪一種呢?

人者仁義也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我說張郃的死是個意外,你們信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信。人們總是喜歡從一個陰暗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明明是事實,但人們偏要把它當做謊言,總之正的,他們覺得肯定是反的;對的,肯定就是錯的。至於證據,他們壓根不管。

張郃的死,很多人偏要認為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我想你們是不是太高估司馬懿了,或者是太低估張郃了。

張郃身死木門道,恐怕連諸葛亮都沒想到。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在木門道設下埋伏,本意是要將魏軍打個措手不及,可是他又不是神仙,他也沒料到魏國的老將張郃會親自帶兵追擊,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設下木門道埋伏最大的收穫。

有人就問了,作為魏國的名將,張郃為什麼會自己親自帶兵追擊,而且還犯下如此錯誤?我在想,可能是張郃覺得自己老了,五六十歲,感覺自己不服老,所以想要重回上戰場的感覺。當然了,有著幾十年戰場經驗的老將,他也不是沒有過提防,畢竟諸葛亮的威名是由來已久。我在想,他可能之前並沒有追擊的心思,可能時候在後來的途中,發現了可乘之機,於是決定帶兵追擊。當然一開始是認認真真的按照兵法來,追逐主動退卻的敵人,而不靠近。可是結果卻被道高一尺的諸葛亮在木門道擺了一個道,最終身死。


從頭到尾,張郃都是自己主動的,至於這當中是否有司馬懿的手腳,這應該沒有,他也不是能掐會算,算到諸葛亮會在木門道設下埋伏。而且勸張郃不要追擊,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張郃在軍中的威望還是比較高的,不是他這個大都督所能勸阻的。


青史回聲


也不是,張郃一生仕途不順,還沒有捂熱將軍位就遭遇了官渡之戰的變故,被高覽逼迫投奔了曹市長,不料,逆境就此開始,高覽被趙雲秒殺,赤壁之戰遭慘敗,漢中之戰,又敗,一生號稱河間名將,實在不甘心跟著司馬懿玩忍術,想反敗為勝,步了夏侯淵的後塵,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不關司馬懿的事。


用戶83903916492



根據第四次北伐戰役的全過程來看,張郃好像是被司馬懿害死的。因為張郃的每次進言都是正確的,但司馬懿彷彿故意要跟他作對,每次都不採納,最後更是逼著他去追殺蜀軍。張郃深知“歸師勿追”的道理,知道追過去準沒有好的結果,他明顯不願意去追。無奈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被迫領兵追趕,果然中了埋伏。

那麼?張郃之死,到底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呢?還是軍事指揮失誤無意為之呢?


張郃,字儁乂,冀州河間國人。早期從事於河北軍閥袁紹,因功遷升為寧國中郎將。官渡對峙期間,張郃是袁紹方的主要將領之一。但袁紹一意孤行,幾番不採納他的進言,又得狗頭軍師郭圖的無端進讒。袁紹漸漸猜忌張郃。

無奈之下,張郃與高覽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張郃,如魚得水,喜不自勝。給他拜將封侯,分給他兵馬,讓他去攻打鄴城。從此,張郃得逢真主,南征北戰,功績累累,仕途坦蕩,平步青雲。

曹操在世期間,張郃被拜為蕩寇將軍,與夏侯淵搭檔鎮守漢中,他在軍中的威望地位僅次於夏侯淵。夏侯淵死後,曹操讓張郃總督漢中軍事,並假以符節。

這時候的張郃,逐漸在取代夏侯淵的地位,往曹魏第一大將方面在發展。

公元220年,曹丕接替魏王,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曹丕稱帝后,又進封張郃為鄚侯,縣侯級別。

公元228年,諸葛亮陸續發動北伐戰役。第一次北伐,曹睿令張郃統率五萬大軍,於街亭與馬謖交戰。結果大敗馬謖,諸葛亮被迫班師還蜀。

曹睿重賞張郃,增加其食邑一千戶,共計四千三百戶。他的封邑,比同時期的大將軍曹真高了將近兩千戶。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數萬大軍包圍陳倉,曹睿第一時間召張郃進京,分給他三萬軍馬,並分派武衛、虎賁兩個營護衛張郃。

臨行前,曹睿與張郃討論陳倉的情況。張郃認為,諸葛亮十天之內必定撤退。結果果如張郃所說。

曹睿對張郃大加讚賞,於是進封他為徵西車騎將軍,很明顯,曹睿是想將張郃培養為一方統帥。而張郃在關中軍的地位以及威望,僅次於大司馬曹真。

公元231年,曹真病逝,張郃在關中軍的威望地位無人能及。換句話說,他是最有可能接替曹真的候選人,而且沒有之一。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睿召司馬懿由荊州入關中,統領張郃、郭淮、費曜、戴陵等人。期間張郃數次進言,皆被司馬懿拒絕。

第一次:

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

司馬懿不聽張郃的建議,執意集合全軍進攻祁山,結果郭淮、費曜被打得大敗。

第二次: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張郃的這條計策,是趁諸葛亮久不得戰,且孤軍深入,糧草缺乏,出奇兵到蜀軍的後方,將其擊敗。但是!司馬懿並不採納,他不但不採納,反而是緩追,有意尾隨蜀軍。當他想發動進攻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被魏延打得大敗而逃。

第三次: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經過前幾次的碰壁,這一次,張郃索性搬出了孫武子的《孫子兵法》。“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但司馬懿仍然不考慮。一定要張郃去追趕,張郃迫不得已,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一戰而亡。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從來不考慮張郃的進言?為什麼逼著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呢?他有害張郃的動機嗎?

個人觀點!司馬懿有迫害張郃的動機!

首先!張郃、郭淮、費曜、戴陵四將,是大司馬曹真的老部下。這四人在關中軍的威望地位很高。而張郃,更是這四人之首,是繼曹真之後的關中軍的第一領袖,是接替曹真的最佳人選。

張郃常年帶領關中軍與蜀漢周旋。他對關中地區的情況,以及對蜀漢諸葛亮、魏延等人的理解,遠非司馬懿可比。

況且他是一員儒將,胸有韜略,腹有良謀,且能獨當一面。有多次統領數萬大軍的經歷,曾多次與諸葛亮直接交鋒,且屢有勝績。張郃對蜀國知己知彼,屢有勝績。

反觀司馬懿,從荊州臨時調防過來,他對關中的情況,以及對諸葛亮等人的理解,遠不如張郃深刻。他在關中軍的威望,同樣不如關中軍的老領導張郃。

相比之下,張郃有絕對的優勢。他完全有可能成為關中軍的第一領導。換句話說,他直接威脅到了司馬懿接管關中軍。

所以司馬懿要給張郃穿小鞋……


愛尚文史


張郃之死,是不是司馬懿借刀殺人之計?真相到底如何?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張郃是三國早期袁紹帳下的一員猛將,有勇有謀跟顏良,文丑,高覽被合稱為“河北四庭柱”!後來在官渡之戰中投靠了曹操,成為了曹操陣營“五子良將”中的一員,為曹操的霸業立下了漢馬功勞!

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人才凋零,而張郃雖為老將,但仍然拼殺在戰場的最前線,成為了曹魏陣營裡的頂樑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張郃很輕鬆的就擊敗了駐守街亭的馬謖,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夢想破滅!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跟司馬懿帶兵支援前線,最後諸葛亮退軍,張郃帶兵追擊至木門道時,被諸葛亮埋伏在木門道的伏兵,亂箭射中,最終張郃因傷重身亡!

而關於張郃的死因,史書上有兩種記載,第一種說法是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主動帶兵追擊,當追至木門道時,被埋伏的伏兵亂箭射中右膝,最終中箭身亡!

《三國志 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第二種說法是,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讓張郃領兵去追諸葛亮,張郃跟司馬懿說窮寇莫追,而司馬懿卻強令張郃追擊,張郃不敢違令,最終中了諸葛亮的計,張郃中箭而死。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司馬懿借刀殺人就是出於第二種說法,司馬懿早就想竊奪曹魏政權,但張郃作為曹魏政權的骨幹,對曹魏忠心耿耿,在朝中地位也很高,這無疑成了司馬懿奪權路上的“絆腳石”,司馬懿欲除之而後快。所以在這次戰役中借諸葛亮的手除掉了張郃,為自己掃除政治對手。



我認為司馬懿沒有必要借諸葛亮這把刀殺張郃,司馬懿作為曹魏陣營裡重要的一員,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才讓司馬懿掌控兵權展露頭角,而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立即就被曹魏奪取了兵權,從此以後司馬懿對曹魏徹底失望,在家裡偷偷養了三千死士,最終發動了高平陵戰役奪下了曹魏政權。

而此前估計司馬懿都沒有奪曹魏政權的想法,當然也就沒必要殺張郃了!而他後來之所以要奪曹魏政權,我想一切都是被逼的!大家覺得呢!


唐古看今


真相到底是什麼,其實很難說。一個很出名的觀點說道,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我們無法找到所謂的歷史真相,只能無限接近於歷史真相。而張郃之死,我也只能通過一些歷史資料,當然,也會結合一些小說傳說,來慢慢靠近一些真相。

張郃的作戰風格

張郃作為五子良將之一,在魏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是很有名氣的將領。歷史評價張郃,不但武藝高強,而且用兵以巧變著稱,善於利用地形,安營紮寨,佈置防線。在很多經典戰例中,張郃並不算是一個進攻型將領,而更是一個防禦型將領。因此,張郃領兵,非常穩重,雖然不能大勝,也不會大敗。這樣的用兵特點,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在夏侯淵被殺,魏軍慘敗之時,張郃依然能夠緩緩退軍,保存一定的實力。可見他的穩重。而街亭之戰,張郃雖然是擔任進攻角色,但在進攻得策略中,卻是以戰略防禦為主,把蜀軍活活得困死,最終取得大勝。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會在帶兵打仗的過程中,磨練出自己的戰鬥風格和軍事指揮藝術。很多名將,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白起,善於大軍團作戰,善於打殲滅戰。孫臏則善於運用奇謀,打運動戰。霍去病則善於運用騎兵的優勢,採取大迂迴策略,打奔襲戰。名將雖然善於瞭解戰機的變化,以改變相應策略。但在戰術選擇上,依舊會偏愛於自己擅長的戰術。那麼,作為一個穩重的老將,張郃也會有自己的軍事指揮風格。

但在最後一戰,也就是劍閣關一戰,張郃卻顯得非常冒進,並沒有展現出自己精於巧變,善於利用地形安營紮寨,穩中求勝的戰術風格,而是用了一個他所不熟悉,不擅長的運動戰,奔襲戰。而他奔襲戰的對手是極富有軍事指揮才幹的諸葛亮。顯然,這是一次註定要失敗的軍事行動。

那麼,在分析張郃為什麼會放棄自己擅長的指揮策略,而選擇一個很冒險的方式進軍,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兩種戰鬥策略,到底哪一個更合適魏國。

首先是穩紮穩打的戰鬥策略。這是張郃所擅長的。從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的文字中,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較弱的蜀國,渴望速戰速決,而實力強勁的魏國,卻採用戰略防禦的策略。事實證明,戰略防禦的策略,雖然不能一舉滅掉蜀國,卻可以讓蜀國國力日漸削弱,曹魏就可以不戰而勝。

可以看出來,曹魏的策略,和張郃的戰鬥風格非常接近,這也是為什麼曹魏集團會選擇張郃承擔抵禦諸葛亮的重任。於是,第一個疑團就已經出現,張郃沒有任何理由放棄自己擅長的作戰風格,無論是於公於私,都沒有理由。

司馬懿的權謀

張郃的作戰風格讓諸葛亮極為頭疼,也讓另一個人極為頭疼。這個人是司馬懿。雖然司馬懿和張郃在一個陣營裡,也有著同樣的戰略思維。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會出現一種明爭暗鬥。這種明爭暗鬥,在思路相同的情況下,資格老的,往往更能得到認可。曹真是皇親國戚,張郃是曹魏最忠誠打將領,在這兩個人中間,司馬懿是十分難受的。

更難受的地方在於,司馬懿身為曹魏軍中二號人物,卻沒有二號人物的權力,上面是一個皇親國戚,下面是一個元老名宿,對於一個驕傲而富有野心的司馬懿而言,這種滋味實在太過難受。那麼,單憑這種不舒服,會不會讓司馬懿對張郃動了殺心呢,我認為不會。

在陰謀論裡,總是認為,張郃是曹魏集團的人,司馬懿要想獲得曹魏集團的權力,必然要殺掉曹魏的老臣名將,所以,張郃之死,一定是借刀殺人。

這種陰謀論,咋一看,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仔細一想,就存在問題。

問題一,張郃雖然是元老級別的人物,卻並不是一個位高權重之人,而且,歷史上的張郃,雖然是武將,卻有著儒士之風,身居高位卻並沒有參與到爭權奪勢之中。這樣的人,只能算是一個吉祥物。並不能起到關鍵作用。

問題二,張郃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張郃死於公元231年,但生於什麼時候,並沒有記載,在歷史記錄中,張郃第一次出場,是在黃巾起義之時,也就是公元184年前後,而且是應徵入伍。如果那時候張郃按照二十歲來算的話,他死的時候,已經六十七歲,這個年齡在武將中,已經很老了,司馬懿就算是有權謀,也不會對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下手,何況,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

問題三,張郃死了,對於司馬懿,並沒有太多好處,因為張郃死的時候,司馬懿已經獲得了軍事指揮權,不再受夾板氣。而一旦張郃死了,反而會讓司馬懿授人話柄,何況,張郃死了,對自己少了得力助手,並沒有太多好處。

這些問題,從另一方面,可以推斷出,作為一個出色的權謀家,司馬懿雖然可能會不喜歡張郃,卻還沒有殺人的動機。

張郃之死的真相猜測

分析到現在,我們得出一個似乎很矛盾的結論,從心理角度來說,司馬懿並不喜歡張郃。而從權謀角度來說,司馬懿沒必要殺死張郃。那麼,這種矛盾,又如何解釋張郃最後的冒險行為呢?

我想,事情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從人性角度來看,人們總希望一些很強大的人,很優秀的人栽跟頭,雖然這種栽跟頭,只要不是致命的,那就不會影響那些人的優秀。而人們,頂多會從這些事情中,找到一些難得的快感,或者說成就感。這種看熱鬧的心態,很多情況下的出發點,並不一定是壞的。就好像關羽和諸葛亮,諸葛亮很多次故意讓關羽栽跟頭,其實出發點是打壓一下關羽的傲氣,卻並不是有什麼解不開的矛盾。

同樣,在職場中,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這種說法,也很有學問。當一個新上任領導來到任上。面對著一個比他資格老,能力很強的老員工,如何在短時間內即立了威,又打壓一下老員工氣焰,還不會影響團結,那就只有讓老員工稍微吃點虧,然後,在給個糖豆,這樣恩威並施,才能在短時間內凝聚人氣。

司馬懿的心思,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歹毒,當張郃名聲在外,司馬懿只是想要像諸葛亮殺關羽威風一樣,殺一下張郃威風。可是,沒想到,事情玩大了,張郃的確是敗了,卻戰死沙場,這讓司馬懿也沒有想到。

可以說,司馬懿並沒有主觀故意去借刀殺人,只是在揚名立威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情況,導致事情向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