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前言

關白馬坡秒斬顏、黃河邊速殺文被後人眾所周知。以至於大家都覺得此二人都是二流戰鬥力,可顏單挑張遼、徐晃,文丑單挑趙子龍又被婦孺皆知。《三國志》裡孔融評價他們:“顏、文,勇冠三軍。”大家又覺得不可思議。那麼,此二人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筆者覺得歷史上真實的顏文,其戰鬥力絕對排得上三國第一梯隊,至少能進前10。筆者經過翻閱大量資料,羅列出以下幾個證據,來證明此二人戰鬥力絕對不凡。

一、顏、文未出場,威名已傳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關於顏、文,雖然《三國演義》中沒有詳細的肖像描寫,但他們二人在尚未出場就讓讀者先聞其威名了。並在《三國演義》中多次提到過“顏、文”之威名。關東各路諸侯共討董卓之時,董卓有上將華雄來戰十八路諸侯,斬多位名將於陣前。袁紹在陣前嘆息道:“可惜,吾上將顏、文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以袁紹的說法,顏良絕對可以斬殺華雄。

二、顏、文連勝數位名將,趙雲與文不分上下

顏、文出場時,遇韓馥手下耿武、關純,顏良立斬耿武。袁紹磐河戰公孫瓚之時,顏良三合斬宋憲,一合殺魏續。徐晃與顏良單挑。曹操問手下:“誰敢上前與顏一戰?”此時在曹操手下尚還不算大將但是武藝高強的徐晃應聲而出,與顏戰了二十合,敗歸本陣。徐晃確實不是顏良的對手,且戰久了有戰死或受傷的危險,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就體面地回到曹營陣中。使得操軍諸將慄然,就連曹操都大驚曰:

“真勇將也!”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文丑更是盡顯威風,砍死關純,磐河橋上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瓚軍中一齊出戰,竟被文丑一槍刺死一人。直到趙雲出場,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文丑聞顏被誅,怒曰:“顏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仇。”這場戰役更是勇猛異常,面對張遼、徐晃兩名虎將,文丑竟還能連放兩箭,其中一箭射中馬之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失去了戰鬥力。文丑回馬復來,只虧是徐晃截住了文廝殺才救了張遼。文丑血戰兩將而有餘力,可見其戰力不俗。

三、《三國演義》情節雖然過癮但卻極為不合理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白馬坡下、黃河邊上,顏和文只在數日之間,均被關一刺而死。勇將驟亡,英雄末路。兩英雄快速死於關刀下,實在是令人痛惜!兩將戰死的疑問諸多,《三國演義》中對顏、文之死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別是在戰鬥力方面(

註釋:我們這裡所說的戰鬥力就是武藝,武藝是一項綜合指標,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應都是戰鬥力的因素)。

顏、文,是河北名將,是三國時期大諸侯袁紹極為倚重的統軍大將。關東各路諸侯共戰董卓之時,就從袁紹的口中側面印證了他們的戰鬥力。就在白馬之戰前,沮授曾諫曰:“顏性狹,雖驍勇,不可獨任”;(袁)紹曰:“吾之上將,非汝等可料。”從這可以看出袁紹對顏的倚重。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文丑大勝公孫瓚,使其狼狽之極。公孫瓚曾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何許人?這個人筆者不用在此多做解釋了。

顏良立斬耿武之後,他的再次出現是在白馬之戰。這就是他顯威名的時候了,只見他三合不到斬宋憲,一合劈魏續。按書中的說法,宋、魏可是呂布手下的健將,竟也只能在顏手下挨一會。

顏良二十合敗徐晃,更是使得曹營諸將慄然可嘆。值得注意的是“諸將慄然”這麼幾個字,慄然——發抖害怕的樣子。操營諸將為何會慄然呢?顏所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顏良斬健將、速敗勇將所表現出來的駭人氣勢。身為操營勇將猛將的徐公明竟然只敵得區區二十合。須知此時曹營眾將中,張遼、張郃、夏侯惇、夏侯淵之輩,莫不與徐晃差不多的水平。這使得“虎痴”許褚都未能吭聲。許褚者,自典韋死後曹營第一高手,悍將也!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稍瞭解的人都認同呂布戰鬥力強於關羽,但是顏、文在面對一個戰鬥力與己幾乎相同的人,卻莫名地被刺死了。難道就在於赤兔的快嗎?非也。又有人說顏之死,死在其鈍,尚未反應,即被羽斬於中軍。難道這就是原因嗎?非也。顏良是袁紹的第一勇將,如果尚屬“反應遲鈍”之類,其不早死於陣前,何需關來砍呢?

如《三國演義》所說:

羽提刀橫殺而來,良於中軍,當關“鳳目圓睜、蠶眉直豎”,顏陣地。反應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顏和文之死,毛本《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

關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徑奔顏。顏正在麾蓋下,見關衝來,方欲問時,關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三國演義》中對關上陣的描寫中,“將盔取下放於鞍前”、“放開一條大路”、“恰欲問之”等語句,都說明這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奇襲。

顏軍是怎樣對待使者關的呢?“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這不是對使者的態度嗎?而顏是怎樣對關呢?“見關來,不準備迎敵”,這種情況下被關斬於馬下,一句“方欲問時”蘊涵了多少問題於其中?這讓顏死得不明不白,也讓他的沉冤能被後世之人昭雪。

如果是河北軍有意阻擋,不會出現波開浪裂(分作兩邊狀)的場面,要麼層層圍裹,要麼四散奔逃;再次“方欲問時”也可說明問題,顏以為關不是來打架的,太大意了,被關鑽了空子一斬而亡。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這於情於理來說又是合理的。顏、文之死,表面上是顏、文能力不足,為關所殺。究之亦是為劉備所害,正是因為劉備這個不穩定的因素在袁紹軍中,加速了顏、文的死。實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為顏,文之君公的袁紹,雖久居北方,又有很強勢力。但是其既非漢之正統,又非仁義明君。正是在一個無好名聲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將也只能是作他人之陪襯。

結語

顏良、文丑的戰鬥力如何,為什麼羅貫中要在演義裡醜化他們?

《三國演義》是在陳壽《三國志》等歷史著作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政治美學理想所創造的一部歷史演義。作為《三國演義》,當然有虛有實。它在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重塑觀念的同時,也要進行藝術的創造,利用其驚險的情節和戲劇化的表現來讓觀眾更加沉迷其中。

《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改動過大,已經不是歷史上的真實樣子,而是借三國史實的人物框架和基本歷史的走向,描繪了一副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三國演義》中誰強孰弱已非後世爭論的重點,河北名將顏、文在《三國演義》中的描繪,只不過成了襯托故事主人公的“綠葉”。縱然他們有萬夫之勇,但是始終都得背上被人一刀刺殺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